分享

UC头条:让古代书法家痛心疾首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毛笔字的核心技巧被无视

 完美爆发 2020-01-27

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写下的一段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且不说学书之人对这句话中,关于笔法和结字的争论。事实上在硬笔书写时代,字形结构成了主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硬笔对形的注重会反过来影响毛笔字。古代的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注重,也是视为自己最珍贵最值得保密的东西,但是如今这个核心技巧正在不断的被无视。

赵孟頫画像

可能很多学毛笔字的朋友,并不认为自己忽略了笔法的技巧。不然你看,“永字八法”,笔笔都有讲究的,这哪里是无视,明明是重视得一塌糊涂,无以复加!事实上,从楷书入手学毛笔字的人也占了绝大多数,可往上看写出不俗功力的人不多,往下看练了很久仍然写不好,甚至半途而废的人倒是不少。以至于提到毛笔字,吃瓜群众只有两个观点:羡慕,学起来难。

可为什么,将近两千年前,书圣王羲之提到书法的学习,会说:“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呢?功夫花的少而能够练好,往简单粗暴了理解就是速成啊!那为什么要穷研篆籀?

篆籀,是篆文和籀文。篆文可以理解为小篆,籀文可以理解为以石鼓文为代表的大篆,因此篆籀可以看成对篆书的统称,因为其书写用笔的方式基本相同。王羲之认为要从篆书入手练字,不但简单易学而且容易出成绩,有什么奥秘呢?

王羲之画像

从书法史来看,楷书是从篆隶演变而来的,而楷书形成于一个汉字已经发展到规矩非常完备、规矩非常森严的时候,我们如果从楷书入手的话,很容易被这些规矩束缚住,导致很多人写出的楷书都千篇一律。所以被尊称为“清初第一写家”的傅山,才会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唐朝是书法艺术尤其是楷书的巅峰,在这之后鲜有能够载入史册的大家。元朝出了个赵孟頫,宋元时期的书法家多擅长行、草;而赵孟頫却各体皆精,被认为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赵孟頫作品

清朝出了个邓石如,也是各体皆精,尤擅篆隶。他以隶法作篆,打破了篆书铁线玉箸的藩篱,把篆书的线条写得骨力坚韧又灵活多变,成为篆书史上与“二李”齐名的大师。

赵孟頫和邓石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传承古法,精通篆隶,最后才能 推陈出新,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艺术成就。究其原因,在于线条是书法的核心,在所有的书体里面只有篆书是改变线条本身质量的书体。练好篆书就是练好书法的线条,为今后写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验证了傅山的说法。

邓石如小篆《心经》作品

当然,大多数人学毛笔字并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或是兴趣爱好使然,或是希望能有个特长。只不过既然学了,那还是要有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既要简单高效,还得易出成绩,更要有趣不枯燥,否则繁杂的技巧,单调的练习,时间的累积...可能很快就消磨掉一个人的耐心。成年人也许还能靠毅力强迫自己,而孩子大部分都无法坚持,尤其在这个掌媒时代。

只可惜“为形所困”是现在的通病,毛笔字只写楷书不知篆籀的人多了,原因很简单:楷书看得懂,所以觉得简单。篆书看不懂,所以觉得难,而且练了没用。对线条的无视,是对书法的无知,最终让书法的学习变得无趣。

为何不重拾古训,从篆书开始习练毛笔字呢?篆书的线条圆融中带有弹性,中锋乃笔法之骨,中锋线条具有饱满厚实的特点,对书法初学者来说,是笔法最基础的核心技巧。重点是练习的难度不高,容易掌握,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肯动笔就都能够在短期内初步掌握。

因此习之堂通过【说文习篆】的方法,从篆书入手引领大家参与书法入门学习,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奠定书写基础。更借助说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篆书进行解读和认知,解决了今人“写篆不识篆”的顾虑。【说文习篆】让我们用更直接的方式触摸到书法的原点,不但造就了毛笔字入门的易成之路,为今后各体的学习打下伏笔,还丰富了文字方面的知识与尝试,让学习的过程更加饱满厚实。

你喜欢书法么?你想让孩子学习毛笔字么?你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有遇到困惑和瓶颈么?【说文习篆】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从写出有生命力的线条开始,循着古代大师的步伐,推开书法殿堂的大门!

用小篆《说文解字部首》,来练习识篆写篆的基本功,用小篆《千字文》来提升识篆写篆的能力,巩固笔法线条的功力,名家名篇,边写边认,把书法的练习与对汉字的领悟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程,期待大家的共同参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