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昵称63703230 2020-01-27

世人喝茶,多是为了招待朋友,或为交流,或为应酬。即便有一个人独处时泡上一杯香茶独品者,多数是为了浪漫和一种仪式感,真正为了自己心识而喝茶的并不多。其实,如果一个人能悟出茶中之道,于清风明月之中,万籁俱寂之下,宁神谧静,独自喝一杯茶,你会突然发现“茶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这时你才会感觉生命是多么真实,宇宙是多么安宁,而活在当下是多么美妙。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从这个时候起,你感觉到了当下的美妙,你就具备了禅心,你就认清了自己的本来。从这一刻起,你就不善不恶,不迷不司,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因为,你懂得了茶禅一味的本意。而茶禅一味,就是中国的茶道。

“吃茶去”

受到许多影视节目的影响,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独有文化。其实日本的茶道是源于中国,是唐朝时从中国传至日本的。只是中国茶道注重精神而不是形式,中国茶道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又曾经有过一段低潮期,所以相比与没有断代的日本茶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稍稍欠缺。但是中国茶道的内涵比日本茶道要深厚得多。中国茶道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的五境之美,追求的是“味”和“心”的统一的最高享受,比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要博大得多。

周作人写过一篇《吃茶》,关于茶道,他是这么认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经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个描述中,“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可谓得茶道之三味。仅仅因为一杯茶,就可以以半日当十年,忘却了时间,这便是茶中的禅悟。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将禅与茶相结合,源自唐代赵州禅师。他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他佛法精深,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有人曾问他:“二龙争珠,谁是得者?”禅师答曰:“老僧只管看。”赵州禅师回答的这五个字就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真谛。而他那一句“吃茶去”的谒语,便是以茶与禅相结合,让无数禅生打破漆桶,彻见光明的禅宗的精神,也是茶道的精神。

中国茶道

茶是中国“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七艺之至,是中国的雅文化,中国人喝茶讲礼仪,讲规矩,喝茶不仅要有完善的规范和品饮方法,还追求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将二者相结合的,便是茶之精神,也就是通常说的“茶道”。

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的核心是“中庸、明伦、俭德、清寂”八个字。中国茶道在唐代传入日本之后,是本人将其略加改动,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的日本茶道,其本质内容还是没有超出中国茶道的范畴。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中国茶道不像日本茶道那么重视形式,也不追求极致的茶艺,双方共同的一个特征都是追求“心之安放”。但中国茶道强调与佛教的禅宗相结合,追求的是在茶道中的“悟道”,这种悟道从体悟茶之甘苦开始,进而解悟茶之禅艺,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最高境界。

茶不是白开水,并不仅仅只有解渴的功用;茶也不是咖啡,不是单纯去以内含的化学成分刺激提神。只有像修禅一样的品茶,才能知道茶的妙处。茶能静心,禅能明性,茶禅一味才能达到内心的恬静。

要做到茶禅一味,只能自己去体悟。何谓“悟”?但凡体验之有所得,皆为悟。可以从冲泡时茶叶在杯中的翻滚中去悟,可以从掀开盖子时飘来的清香中去悟,也可以凭着煮茶时红红的炭火中去悟。只有专心的悟,才能忘却那些俗事的烦恼,抛弃名与利,能够真正的放下,去走向大我,走向禅境。领悟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看穿俗世的繁华,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有舍便有得,你会得到平静的心境,得到超凡的定力,得到精神的升华。

禅道

禅这个概念来自古代印度,又称“观止”或者“禅定”,指的是心注一境、集中精力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以佛家“无我”思想为基础,获取无上智慧的一种修行手段,但是它不提倡苦修,注重追求的是无上智慧而非无上神通。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中国人所说的“禅”,多指大乘佛教的“禅”,它重视修练,但强调不能执着修练,不能为了修练而修练。禅到底是什么?每个修练者都能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禅与其他佛教经义不同,它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是以心传民的,是需要去悟的。它可以是拈花一笑,是一花一叶,也可以是猪是牛,因此世间生物,皮毛骨髓皆有禅。

禅的传道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大梵天王进献了一朵金婆罗花。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一句话也不说。听法的人都没有人懂这是什么意思,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将把奥妙心法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佛法大义只有心领悟”的禅道。

茶与禅的关系

禅宗是受到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佛学流派,它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它以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和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知觉观照方式。

由于“禅”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领悟起来也是虚无缥缈,非常难以入手。许多高僧在悟禅的过程中,是将茶与禅相结合,借助中国茶之道,来领悟禅道的。这就是中国茶文化中的“茶禅一味”。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佛教僧众坐禅饮茶的习惯可以追溯到晋代。《封氏见闻录》记载:“(唐代)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在禅宗看来,悟道成佛完全不须故意做作,而是要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见道。所以僧人之中饮茶,寺庙是提倡的。因为僧人们“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僧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将佛教文化融进了茶文化,希望在饮茶的过程中得到身心宁静,能开顿悟的效果,禅与茶自此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

中国的茶道在得到佛教文化的滋养后,也融入了一些禅机。中国茶道与禅宗一样,追求的是自然,是平常心,十分符合禅宗的不假外力、心花忽放,从而自悟禅机的理论。

茶禅一味

茶乃万药之本,十分有益人的健康。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求趣,是通过喝茶去陶冶情操,去修身养性,参悟大道,体会自然。所以茶不但能健身,还能健心。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禅宗文化结合之路

中国的传统茶道重术不重心,对茶叶的品种、口感、制作技术、水质、茶具等要求很高,但对品茶时该有什么心态记载得就比较模糊。但是这种模糊并不是不重视,而是中国茶道中的“道”是与禅相结合的道,是不需要也不能够用文字传承的,是需要去悟的。这一点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日本茶道有很多关心养心的方法,例如什么“服桑木法”、“服桑葚法”、“服高良姜法”,想利用一些与茶没有什么关系的物品,去得到茶中的道,这与中国需要悟的道相比,优劣自分,高下立判。所以有些人以为日本茶道的“心术并重”要高过中国茶道的“重术不重心”,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中国的禅宗也与茶道一样重心,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讲过多次。无论禅宗哪种法门,都离不了心,离不了悟。

中国禅宗有两首耳熟能详的偈语诗,很多人都能背诵。它们是惠能与神秀的衣钵之争,也是心之争。《神秀偈》是这样说的:“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偈》的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偈看上去差不多,其实对心的认识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相对于要时时拂拭的神秀的心,慧能那“本来无一物”的清静得没有杂念、没有痕迹、没有尘埃的心,更接近于万物皆无物的禅宗主旨。

从“健心”的角度来说,禅和茶都是相通的。无论身处何处,哪怕身在闹市,只要你心有禅意,念举圆满,坐下来品一杯清茶,你的心灵就会得到一次很好的治疗,这种疗效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带给你的。

心是人身上最关键、最有价值的器官,也是左右人的行为,给人和社会带来影响的,也是要加强保养的。我们每天要抽一点时间来给心做一次放松,让心静下来。我们可以放一点轻松的音乐,泡一杯清茶,什么也不要去想,这就是禅,万物皆有禅的“禅”。

能使心灵快乐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道”,中国的茶道绝不是用最昂贵的茶具,用最洁净的泉水和最讲究的木炭去烧水喝茶,而是并不追求这些形式,重在静心,重在悟禅,给心放一个假,认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就是中国的“禅心茶”,也就是中国茶道中的“茶禅一味”。

参考资料: 杜大宁《佛养心茶养性》

周国松《禅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