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香效应:利他不仅仅利他

 长沙7喜 2020-01-27

前几天设计师孙普通同学找到我们,说希望一起为疫情制作中老年人宣传海报的时候,我们希望支付报酬(因为感觉工作量很大),被她再三拒绝了。

她说:“其实我这几天心情一直很郁闷,看到别人正在经历困难,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晚上都失眠了。现在我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借你们的平台为防控疫情帮忙做点什么,我才心安了一些,所以谢谢你们的成全。

其实我们也很感谢她的成全,因为当很多人在后台告诉我们“用这些宣传海报对家中老人进行劝说真的有作用”时,我们也感觉心安了很多,觉得能为疫情做点微薄的努力,很开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不是白说说的。如果有同学感觉这几天心情郁闷,不妨可以为武汉同胞做点什么,找到靠谱的官方渠道募捐防护用品和物资也好、尽自己的专业所能为疫情防控献策献力也好、哪怕是拍点逗乐子的视频博情绪低落的人们一笑也好……这些也许会对你的情绪产生正面作用。

因为“利他行为”不仅会利他,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会有很大益处的。

本文就是本院教授谢晓非老师的一篇文章,具体谈一谈助人为乐的利他行为,为什么对自己本身也有裨益。

本文首发“北大心理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

古往今来,利他精神倍受推崇。雷锋的形象家喻户晓并深入人心,修女特蕾莎的事迹感人至深且直击心灵。然而,帮助他人往往伴随自我资源的消耗,利他行为似乎对自己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那么,利他行为真的只有付出吗?对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谢晓非课题组提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对其自身产生即刻、确定、不依赖外界环境反馈的自激励效应。该课题组的系列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揭示了利他行为对助人者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帮助他人,温暖自己


温暖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给予人们安全感和存活的保障。低温灾害天气常常夺去许多生命,体温下降也是登山事故中常见的致死因素。请想象一下,你不幸遭遇了暴风雪,在寒冷的夜里被困户外,风雪交加拍打在你的脸上,你觉得自己正渐渐被冻僵。此时,你要如何获得温暖呢?谢晓非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影响助人者对周围环境温度的知觉,使助人者感觉更温暖。

早在2012年,研究者在Amazon Mechanical Turk (AMT)网站上招募了一批刚刚经历美国Sandy飓风袭击的居民,请他们回忆飓风来袭时的一段利他或利己的经历,结果发现回忆了利他经历的被试对当时周围环境温度的知觉显著高于回忆利己经历的被试,初步验证了“帮助他人,温暖自己”的猜想。

读者可能会质疑,被试的回溯性记忆是否可靠?不用担心,研究者随后通过严谨的实验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者在室内创设了一个模拟地震现场,并保持室温恒定。实验中4人一组进入房间,观看一段真实的地震视频,想象自己刚刚经历了这场地震并被困在房间内,当有人求助时,被试分享食物的意愿与他们对温度的感知会有联系吗?在接下来的一个实验中,4人一组的被试替换成了3名真被试和1名实验助手。在观看地震视频结束后,通过指导语让被试将自己的小面包分享给实验助手,然后让被试评价温度感知。这两个实验均发现利他意愿高的被试也感觉更温暖,而且,其温暖的感知与他们与受助者的心理距离有关。利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意愿)同样能让助人者觉得更温暖

后续的实验中,被试身处温度恒定的房间并被随机分为三组,利他组给边远山区的孩子写明信片介绍北京的景点,随后将明信片和以被试名义捐出的10元钱一起放入信箱;非利他组抄写同样的明信片并寄给自己留作纪念,随后也将明信片放入信箱;完成任务之后请被试评价温度感知,并且估计实验室的温度。控制组则不做任务,直接评价温度。结果发现,利他组的被试相比两个控制组提升了温暖感知。最后,研究者还在寒冬校园里比较了为募捐活动献爱心人士和普通路人的温度知觉,发现前者显著认为室外环境更暖和。

在极端情况下,想要改变自己身处的客观环境几乎是做不到的,但若能通过调节对环境的知觉改善主观上的感受,个体将更有可能积极地应对不良环境。提升温暖知觉正是利他行为带给助人者应对恶劣环境的内在力量。在谢晓非课题组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利他行为使助人者能够“举重若轻”,减轻身体负重感。这意味着助人者有望通过调动心理资源突破生理极限,在危机中托举起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之重。


二、利他行为让你举重若轻


想象你自己正处于一个火灾逃生的情景中,成功逃出起火的宿舍楼后想起室友还在屋里熟睡,冒险返回宿舍叫醒室友(利他组)或者选择留在安全区(利己组)。随后让被试对从事多项日常活动的费力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想象利他的被试认为同样的体力活动(如把20斤重的消防用品扛到5楼)更不费力,而对非体力活动的评价则与想象利己组没有差异。

费力程度的评价会不会是由于利他/利己活动对能量消耗的不同而引起呢?在接下来的两个实验中,研究者让所有被试都做同样的一件事,差异只在于是否带有利他属性,也就是对完全相同的任务贴上利他或者非利他的标签。研究者让AMT网站上的美国被试写一段话描述他们的家乡,一半被试被告知写作内容会寄给中国的边远山区儿童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另一半被试则被告知写作内容用作实验材料。之后,被试对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费力程度进行评分。与预期一致,为山区儿童写作的被试觉得体力活动没那么费力。接下来的实验中,所有被试都将一箱饮料搬上三楼,但不同的是,一组被试是帮助别人搬,另一组则是完成自己的任务,结果发现帮别人搬箱子的被试将箱子重量估计得更轻。这说明,降低负重感的效应确实是由利他引起的

此外,研究者还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展的募捐活动现场请捐款者与路人估计北大东门到图书馆的距离,发现向贫困山区捐了钱的人将这两个地标之间的距离估计得更短,也就是认为走这段路更不费力


三、利他行为缓解生理疼痛


利他行为对不愉悦知觉的改善和缓冲还体现在生理疼痛上。绝大多数可能对个体生命构成威胁的情境都伴随着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从而引发疼痛体验。该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研究者首先在志愿献血中观察到了这一现象。雅安地震的第2天,研究者对志愿献血者和体检抽血者进行了采样,测量他们对针扎的疼痛感知。尽管献血比体检所用的针头更大、抽取的血量更大,但献血者主观感知到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体检者。这一现场研究为利他止痛效应提供了初步证据,但存在前来献血和体检的人在个人特征等诸多方面不匹配的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研究者随后在实验室中诱发疼痛体验。首先进行了一个准实验研究:一部分被试得知他们有机会为打工子弟无偿修订一份读物,但可以自由决定做(利他组)或者不做(非利他组)这项活动,另一部分被试则得知修订是实验内容的一部分(控制组)。此后,被试在另一间实验室中独自完成冷压测试,需将左手掌(非利手)置于5℃的冰水之中,每15秒报告一次由此引起的疼痛程度,直到觉得疼痛难以承受时或达到3分钟上限时将手取出,以防冻伤。两位观察员记录了手掌置于冰水中的时长。结果发现,先前无偿修订了材料的被试报告的主观疼痛水平更低,在冰水中坚持的时间也更长。

由于被试不是被随机分配到利他或控制条件,仍然无法得出利他缓解疼痛的因果关系。接下来的一个实验研究采用止血带范式来模拟由缺血造成的疼痛。被试一共完成两次3分钟的止血带测试,但在两次测试之间的休息时间,被要求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巧妙的是,随机分配的一半被试得知通过填问卷他们为地震灾区赢得了10元的捐赠,并亲手将这10元钱放入捐赠箱里(利他组);另一半被试则得知他们为自己挣得了10元额外奖励(控制组)。这样保证了所有被试的行为完全一样,区别只在于行为的含义。利他组被试在第二次止血带测试中感受到的疼痛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表明为灾区捐钱的利他行为对疼痛有缓解作用

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利他缓解疼痛的神经机制。被试被告知要进行两个不相关的实验,都在磁共振成像仪中完成。在每个试次中,被试首先做一次利他或控制选择,随后在右手背上接受一次强度不等的电击,通过按键来报告自己的疼痛程度。利他条件为是否付出一些成本来为孤儿赢得较高的捐款,控制条件为判断两行图形的性质是否一致。结果发现,与利他条件相比,控制条件下疼痛脑区脑岛(insular)、背侧前扣带回(dACC)、右侧躯体感觉皮层对疼痛的反应更强烈,表明被试感知到更强烈的疼痛,从神经活动层面证实了利他行为对疼痛的缓解。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控制选择,当做利他选择时,被试腹内侧前额叶(vmPFC)的神经活动显著增强, vmPFC与意义感的体验密切相关,并且其激活水平显著预测疼痛的下降,表明很可能被试从利他行为中所获得的意义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最后一个实验在癌症病人中检验了利他缓解疼痛的作用。癌症病人是一批具有缓解疼痛高诉求的人群,在该群体身上检验利他止痛的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河北某医院选取了肺癌4期以上的病人进行为期一周的干预:实验组的癌症病人每天为病友打扫公共区域,并参加了一次膳食营养分享会、为病友精心准备食谱;控制组的病人则每天为自己打扫卫生,并参加一次膳食营养的主题讲座。尽管利他组和控制组的病人初始的疼痛水平没有差异,但随着个人和团体活动的进行,利他组病人疼痛下降的程度显著大于控制组病人,再次验证了利他缓解疼痛的作用。

利他行为提升温暖感知、降低负重感受、缓解疼痛体验,表明对助人者而言,利他行为不仅仅意味着金钱、时间、精力等客观资源的损失,更伴随着生理和感知觉层面的无形收益。这一系列发现映证了“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的古老说法。谢晓非课题组将利他行为对个体生理和感知觉层面的积极作用称为“余香效应”(Lingering Fragrance Effect),增进了对人类利他行为的理解。在危机中,当生理资源消耗殆尽、外部环境难以改变之时,利他或许能启动和激发人们内部的能量,并进而形成正性循环,补偿由于助人消耗的能量,使身心两个系统在互动中重新整合。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利他行为也能够同时提升受助者和助人者的幸福。参与上述三个研究的主要成员分别是胡天翊、李靖宇、贾汇源、李希琳、王逸璐、葛鉴桥、张汉其、王海侠、谢晓非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参考文献

[1]  Hu, T., Li, J., Jia, H., & Xie, X. (2016). Helping others, warming yourself: Altruistic behaviors increase warmth feelings of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349.

[2]  Li, X., & Xie, X. (2017). The helping behavior helps lighten physical burden.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9, 183–192.

[3]  Wang, Y., Ge, J., Zhang, H., Wang, H., & Xie, X. (2019). Altruistic behaviors relieve physical p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118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