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传统的马蹄袖,为何会继续传承?

 思明居士 2020-01-27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传统的马蹄袖,为何会继续传承?

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无论是官员还是太监,觐见皇帝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放下自己衣服上的马蹄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什么才是马蹄袖,清朝官员的官服上为何要携带马蹄袖呢?清朝入关以后,已经不再需要捕鱼或者打猎过日子,为何还要继续传承马蹄袖呢?我们聊一下马蹄袖的前世今生和形成的历史。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传统的马蹄袖,为何会继续传承?

首先,我们聊一下什么是马蹄袖。根据《清稗类抄》中的记载:“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因形如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致敬礼时,必放下。”换而言之,马蹄袖就是满族服饰中的一种袖子,在本来就非常狭窄的袖子上,接了一个半圆形的袖头。

由于很像马蹄,因此被俗称为马蹄袖,在满语中被称为“哇哈。”甩马蹄袖子的动作也有专门的说法,被称为“放哇哈。”满族人为何会使用马蹄袖呢?满族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东北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人们,需要足够的保暖。与此同时,为了打猎、骑马方面,满族人的袖子都非常狭窄。其实,中原劳动人民的汉服也是窄袖,只有贵族们才会使用广袖。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传统的马蹄袖,为何会继续传承?

四肢能够得到衣服的保护,但两只手仍暴露在外面,在寒冷的冬季,如何保护双手非常重要。为了同时能够兼顾骑马狩猎和保护双手,满族人的衣服上出现了马蹄样式的袖头,类似于中原地区的袖暖。在劳动过程中,两只袖头可以放下,起到保暖的作用,两只手则能够继续活动,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久而久之,满族人形成了著名的“放哇哈”文化。

遇到自己的长辈,需要放哇哈、拱手请安。当时,清朝或者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都没有成立。也就是说,在满族没有建立政权,马蹄袖已经成型了。在明朝统治的后期,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并且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与明朝分庭抗礼。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服饰制度文化。

后金政权建立以后,虽然与明朝长期对抗,但借鉴了明朝各方面的成熟经验。例如官员胸前的补子,与明朝几乎如出一辙。但在官帽、官服样式上,双方的差别比较大。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官服上出现了很有特点的马蹄袖,皇太极要求各级贵族和官员的官服上,都必须绣上马蹄袖。

官服上为何要出现马蹄袖呢?首先,当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官员们也需要领兵作战。第二,继续使用马蹄袖,是为了不忘本,牢记自己祖辈的艰辛生活,表示“有进无退。”清朝入关以后,继续保留这一传统,并且成为了清朝官员的标配。按照规定,官员觐见上级或者皇帝,都必须放下马蹄袖请安。具体是单膝下跪还是双膝跪地,则要看对方的等级和地位了。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传统的马蹄袖,为何会继续传承?

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中有关于放马蹄袖请安的详细记录:“大清上室的官服是马蹄袖,马蹄袖平时可以卷起一层,遇见师父或者比自己高一级的太监,无论是路过或传呼,要迅速将马蹄袖拨下来,左腿上前跨一步,弯曲呈90度角,右腿跪下,左手扶膝,右手自然垂直。”起初,马蹄袖上的图案比较简单。但从雍正、乾隆两朝开始,不同等级的贵族和官员,开始拥有不同图案的马蹄袖。

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挑选,甚至出现了“石青缎绣五彩圆金四季花卉押金线边结袖挖杭酱色寿字箭袖”这种极度奢华的马蹄袖。那么,是不是什么衣服都必须绣上马蹄袖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根据清朝的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民只有袍。”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传统的马蹄袖,为何会继续传承?

官员穿朝服的时候,衣服必须由领子,而且必须使用披云肩,马蹄袖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常服、礼服、吉服、丧服等服饰上也必须使用马蹄袖。并不是只有男性才使用马蹄袖,凡是清朝贵族、官员、后妃、命妇,无论男女,正装上都会使用马蹄袖。甚至太监、侍卫、杂役等工作人员,也必须使用马蹄袖。由此可见,马蹄袖已经成为了清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都能出现关于放马蹄袖的场景。但如果是普通的便服,则可以不使用马蹄袖。由于衣服比较狭窄,而且马蹄袖并不方便,很多官员和贵族更喜欢穿便服,因为比较舒服,只有正式场合才换上标准服饰。鉴于清朝贵族们已经贪图安乐、数典忘祖的情况,乾隆皇帝专门树立了一座“训守冠服骑射碑,”告诫清朝各级贵族不要忘记祖宗们的艰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