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意真相:王阳明生命最后见到的人生境界

 刘飞宏33 2020-01-27

一份有良知的心学微刊

作者:单非(谭无稽)

来源:大阴阳论 ID:dayinyanglun

阳明临终:天意显现

人这一生,怎么样才叫活明白了?大概就是见到“天意”这个东西。

王阳明自从平定宁王叛乱后,就一直沉浸在一种神秘体验中。对于这场伟大的胜利,对于这期间及之后发生的种种事,他嘴里一直念叨着“事若有不偶然者”、“岂偶然哉”、“冥冥之中”……这时的王阳明四十七岁,之后他也一直沉浸在这种神秘体验中,直到十年之后,他即将临终之时,发生的那件盖棺定论的事。

这时的王阳明五十六七岁,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正处在他一生最后的征程中,在广西平定乱贼。他跋涉万里,来到这西南边陲的酷暑之地,打仗又是极辛苦的,再加上他本有旧肺疾,这时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不得已,他向朝廷陈说病情,请求回乡。王阳明的后半生,似乎一直在向朝廷请求回乡中度过,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不得批准。他只是想回到故乡山水之间,与门人自在讲学,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个词叫天意弄人,而这天意,王阳明马上就要明白看到了。

王阳明奏请回乡养病的折子是附在平乱捷报之后的,他或许是希望由此能多得朝廷一点宽谅。可是病情在越来越重,圣旨却迟迟没有下,他或许也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心情本来便迫切,这时也有些着急了,便自顾乘舟向故乡进发。王阳明本是有反叛精神的人,因这反叛之下不按常理出牌的兵法而建立功业,也因这反叛而有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朱熹理学对着干的阳明心学。

舟行至激流湍急的乌蛮滩,船夫告诉王阳明,前面就是伏波庙。王阳明大惊,赶紧停船上岸,拜谒了伏波将军祠。他为什么会大惊?正是因为那个天意。

伏波,是降伏波涛之意;伏波将军,像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一样,是将军封号的一种。历史上有很多伏波将军,最有名的便是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王阳明拜谒的伏波庙,便是马伏波的祠堂。西汉末年,天下大乱,马伏波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是匡扶汉家社稷、力撑东汉开国的肱股大将。天下统一后他虽已年迈,却仍然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因大功而封新息侯,甚得后人的崇敬。

这一段经历,与平定了宁王大叛乱并四处平定匪乱,也因军功得封新建伯(后追封为新建候)的王阳明,何其相似。这是惊动王阳明的那个天意的初露端倪,却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

拜谒伏波庙后,王阳明作了两首诗,题为《谒伏波庙》。在第一首,他道出了这一场天意: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

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

“此行天定岂人为”,王阳明心中的神秘体验,再次升了起来。“四十年前梦里诗”,说的是王阳明在四十多年前的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为《梦中绝句》。诗中说: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描述的,是马伏波平定交趾凯旋归来,在边境竖起一根铜柱,上刻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

王阳明也是个有着英雄主义气质的人,十五岁的他,大概是想做马伏波这样的英雄。这样的豪气,我们年轻时也都有过。如今王阳明做到了,却发现并不像年少时想象得那么美好,就像我们得到很多东西时一样。任何得到,必伴随相应的代价,就像你不如有钱人那样光鲜,你也没有承受那样的辛苦和焦虑;就像此时早已立下不世之功、天下扬名,却进退两难、情非得已的王阳明。

王阳明后来给这首七绝写了一段序,说:“此予十五岁时梦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梦中。兹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识其事于此。”又是“有不偶然者”,又是那种神秘体验。这就是王阳明临终之时所见的那个天意,包裹在“宛如梦中”四个字里。天意,从来都是伴随着浮生如梦的感受而出现的。

一切皆是天命所定,一切都有天意在主宰,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当时心底的话。此次征讨广西是,此前平定宁王叛乱是,时间一直追溯回四十多年前,那么一生便都是。有一种人生境界,便是这回望来路,皆是天意。王阳明修炼一生,阅历无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的就只是这个东西。那时他的心一定是无比宁静的,生命就此实现了最终的安顿。

智者的一切言行,皆是开示。王阳明的天意,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太多太多,人生的况味,全在这两个字里。归结起来,则无非就是两件事:何为天意,以及如何沟通天意?

天意真相:因果报应的背后

何为天意?

天意的背后,是因果。王阳明的神秘体验,其实并不是神秘,而只是因果不测,“天意高难问”。万事万物互为因果,万事万物又是无尽,一切因而成一果、一因而成一切果,因果重重无尽,那么纵然有“有因必有果”的法则在,又如何能够完全测得到呢?况且人力有限,越往广大深远了去,便越是无能为力。

当因不可测,而果又真实发生了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只能是如同无边的深邃中,有什么东西在主导着这一切。一切的发生似乎并不意外,可如果把触角深入背后的因果,却如深海,似乎抓住了什么,抓住的却仅仅是转眼流光的水,其实什么都没抓住。这个东西,古人称之为“天命”。所谓天命,只是对这种感受和感应的一种描述,而并不是有个真实存在的什么东西叫天命,天与命,只是假名。

所以因果报应,是靠不住的。因果加不测,呈现出来的就仅仅是可能性。天地不仁,万物皆是漩涡中的木石,并不会因为你怎样就会改变它的法则,对于可能性人只能有所把握而又无从把握。而因果报应又是最可靠的,因为这是人讲的、讲人的,人比之无情物,是有心的,心是能够与境和事发生种种交互作用的。心性不正,就是在以不正的心意与外境交互,那么招致同样不正之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而且这不正若无约束和觉悟扭转,就会呈现累加的趋势,所谓得寸进尺,万物运行皆依此律,只能物极必反方能回头,很多时候只能悔之晚矣。那么在这趋势下,未来可能招致的不正结果,程度也会越来越强。当然,这依旧是可能性,事相上只有可能性,而没有一定。

但心性上,却是因果不爽、百分之百可靠的。其中的道理便是,人这一生无论做什么、求什么,无非都是为了安顿此心,此心的安顿才是根本所在。你寻仙问道也是为安顿此心,你买车买房也是为安顿此心。心的最高安顿是自在,自在的来源是中和,涵容万物方有统摄整体之中,心因之而出不住诸境故有如如无碍之和,于是才有自在。那么心术不正一分,中便偏一分;戾气多一分,和便蔽一分;中和失去一分,根本便远离一分。此处因果绵密,报应无失。如此下去,人生苦短,等你临死回头再看,就问你值不值?太多人活着时就已经是鬼了。人剥去种种外来附加标签,财富地位之类,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却没有几个。你以为你穿个马甲,阎王爷就不认识你了?

所以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才是真蠢。那些自以为赚到了的人,其实才是亏大了。那些无欲无求、知足常乐的,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一个是无明众生封的,一个则是老天亲自加冕。这不是说不要做事了,也不是不能追求什么了,而只是告诉你知本,有本便无所不可,无本便只能深陷颠倒梦想,一切苦都是倒悬之苦俗话说“做人不能忘本”,最大的本就在这里,忘了这本的皆是鬼,所以先要学做人。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做一个好人本身就是最好的报,心安就是最大的福报。说修行太多人没有感觉,说修福很多人就来劲了,那么便告诉你,修福不能完全指望改善因果链,那样程度是有限的,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反咬你一口,但总算还能指望一点,落在事上也没有别的路。真正的修福要落在出离因果上,所谓出离不是从因果中出来,而只是心性即相而离、随而不染,那么时时处处便是自在至福。而这正是修行。修行是最大的修福,有道是最大的福气。这一切,都要从做个好人、求个心安开始。心安的背后是不自欺的真,真为道种。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但道理其实没有多少,古圣先贤不过都是变着花样儿跟你讲。觉得听腻了,就再来听听弥勒偈中的这几句: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天意在因果,因果在自心。王阳明临终亲见天意,他一生的学问最后落在良知;我先说了因果不测,又说了做一个好人;似乎天地悬隔,正是大开大合。人要通天意,先要接地气。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天意高难问,良知在吾心。王阳明的一生是个象,老子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在其中矣。自心,便是沟通天意的枢机。

而对于沟通天意,这只是基础,只是开始。

沟通天意:修颗多情心,炼双铁脚跟

到底应该如何下手,切实地去沟通天意?

往大了说,这自然是境界事,指向儒释道的究竟处,归结为易的一句“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我说王阳明临终抵达了见天意的人生境界,准确的说法其实是,他是先到了那个人生境界,才见到了天意。王阳明是用一生摸索修炼,才达到这个境界的,不是小事,不是轻易。这条路是只能老老实实去走的,这里不再多说。说说我们能从王阳明见天意的历程里,能够看到的两个实实在在的启示。

事情还是要回到王阳明的十五岁时说起,十五岁,这个年龄本身就很有意味。这时还算是少年,未失童真,也读了些书有了些学识。前面说到王阳明此时所作的梦中诗,是源于他内心的英雄主义气质,再加上读到了马伏波的故事,于是在梦境中化合出一个映射着理想的情景,如我们的梦境一样,都是真实内心的显现。后来四十余年后拜谒伏波庙,看起来玄,只不过也是通过自己的矢志不渝、艰苦磨砺,把这条英雄的路趟出来了,把英雄的理想实现了,有真实指向的只是他与马伏波相似的经历,伏波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下的寓言和象征。这就如同我们年少时也皆有自己的梦想,想做文学家、想做科学家之类,只是我们没有趟出来,这或许是我们自己不争气,或许是环境不允许,或许是自己的才力不足以支撑,总之是没趟出来。与此相联系,还有王阳明十二岁时的立志做圣贤,那时的他更童真,内心显现出来的东西更真实,也更深地指向他的理想,他最后也趟了出来。王阳明毕生之志与心血都在圣贤之路上,尽管走过歧路,终能回头。一切歧路只在走着时是歧路,走过来了便没有一步是白走,都是对你的加持、哺育和推动。

那么我们便可以这样解读这件事:王阳明十二岁时所立之志,与十五岁时所做之梦,便破译了他一生命运的密码,尽管是后知后觉。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天意昭然了,当初的王阳明虽不自知,却凭着守住自己的本心,便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这对我们是个重要之极的启示,打开命运密室的钥匙就在这里,能守住本心,终究能在本心指引的路上行进,就能把握命运。尽管这时你也不知道自己最后的命运是什么,但只要能守住本心,一切结局便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因为这时你是与天意同在的,人唯有本心与天意同在。这里也有不可测和不一定,并不能保证什么,比如可能有天灾人祸的不可抗力让一切戛然而止,又比如可能有兵荒马乱的不逢时让你无法展露太多,命运终究有不可奈何的部分,我们却起码可以在可奈何上做到最好,然后安命而无悔。可测和一定的是,若是守不住,天意依然是在的,只是主宰权已经不在你手里,而到了天的手里,你的命运就只能是随波逐流,成为棋子和炮灰。

到底什么是本心?便是你内心最真实的部分,出世间法上那是万法同一的了无可得,世间法上又是你秉性气质所在的独一无二处。为什么王阳明能守住、我们大部分人却守不住?年龄就是那个密码,王阳明是在十二岁立起那个志、十五岁做了那个梦,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梦想也是萌发于孩提少年,原因就是这时的心柔软而纯净,因而多情。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说:“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情之一字,是超越了太下薄情,而向上沟通着太上忘情的中枢,因为情可敏感,只有有情之心可以在寻常物事中感应体会到无尽的意味悠远。这是道心的功能,情心便是道心的雏形,虽然世间众生常常为情所困,那只是说明这情的层次还不够,还受自我之私的支配,还在中途,还没有达到忘情之情的旷远空灵,而不能废除它的这一功能属性。闻一多就说庄子:开天辟地以来最伟大的一个情种。

自己的本心,只能从这柔软纯净的多情之心中找到,只能自己去体会,这里才能“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作为反面教材,便是成年之人往往在世间声色犬马的污染中,在自己内心欲望的被诱引的喷薄中,心中因为装满充塞了太多的垃圾,而板结固化了。这就是人们说的心硬了,不再纯净而柔软,多情随之而干涸,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中只有烦恼,而不再有诗意。王阳明本是多情之人,他后来的学问也是本于心,心的修炼便在去心的杂质,回复本来的情意绵绵,所以他没有走这条习性累积的老路,做到了终生多情,他写的信中是常常要动情的。他最终见得天意,也是得益于此。他的多情像庄子一样,也已经是升华后的,已经区别于世俗的滥情,依旧多情却是没有变的。或许可以这样进行描述:纯净的多情

一颗柔软、纯净而多情的心,就是天意的接收器。心的修行,就是不断为这个接收器升级迭代。心越柔软、纯净而多情,敏感度就越好,接收天意的效率就越高。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十余年的将近五十岁时,才大悟良知、提出致良知说,那是他找到了这个接收器的终端处理器。良知之名,本就柔软多情;良知之性,如太虚般纯净,有能应万事万物的敏感。儒释道的一切修行,看着似乎繁复高深,也都可以看成修回这样一颗心,往这里体会你或许就能释然许多,奔着这里去做你或许就能更得力。对于阳明心学,这条路便正是致良知。

但沟通天意,光有接收器是不够的,就像电视机,要接受信号还要有天线,天线越长信号越好。什么是本心的天线?王阳明开始有神秘体验,是在平定宁王叛乱后,这叛乱电光火石,这平定惊心动魄,对心的刺激和磨砺足够强。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强度,激发了王阳明对天意的感应,这就像我们在遭遇人生大变故后的心灵状态,感觉一切像一场梦。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前,王阳明又有五溺时代的探索,得罪权宦被发配荒蛮之地等的历练,长年省察克治的修行,这几十年漫长历程的积累,又是天意感应被激发的底子,又具备着广度和深度。所有这些都是王阳明见天意的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总结为一点,便是“阅历”。那根接通天意的天线,就是这阅历。王阳明的天线足够长,足够坚挺,所以他见到了天意。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过的事。唯一的标准,只在上面说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这些决定着能否激发对天意的感应,或者说彻底激活自己这颗本来与天道同在的心。这也是老生常谈,不寻常的是它的意义,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禅宗古德大都行脚,一行就是几年几十年,“赵州八十犹行脚”,古佛赵州和尚直到八十岁了还在行脚。行脚的过程中要见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的事,参访很多的智者,这些阅历一方面本身就是修行,居无定所你慌不慌?遭遇危险你怕不怕?身处绝境你心动不动?这些都是考验,也都是修炼。今天的人,则生怕失去和打破了自己熟悉的小小舒适区,行脚则是偏偏要走出来,反其道而行,才是历练,才能进入更大的舒适区,直至自在之境。况且佛家本就有在行走中修行的法门,如经行。在这个过程中,广度、深度和强度都能慢慢一一具足,譬如虚云老和尚的万里朝拜、九死一生。

另一方面,佛家讲因缘,这些确实的修炼都是在积累因,此外还需要缘的点化激发,才能豁然贯通缘怎么来?只能从到处碰中来,行脚的另一大作用,正是广结缘,增加自己被点化激发的可能性,如同伏波庙之于王阳明,仅仅是偶遇的一座庙而已,给予王阳明的却是天意启示。禅宗也有很多行脚过程中开悟的例子,比如宋代的开善道谦禅师,参禅二十年未开悟,一天师父大慧宗杲禅师派他远行送信,他怕荒废了道业不肯去。宗元禅师叱责他说,路上就不能参禅吗?走,我跟你一起去。路上道谦禅师流着泪跟宗元禅师说自己一生参禅不得开悟,现在又要长途奔波,什么时候是个头。宗元禅师说你把以前学的都放下,也什么都不用管,路上遇到事我来处理,只有五件事你要自己做,我替不了你。道谦禅师问哪五件事,宗元禅师说:“着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道谦禅师言下大悟,宗元禅师笑着回去了。再比如明代高僧本无大师,有一天在洱海城中托钵,听到一间屋内有人唱:“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起来依旧卖豆腐。”本无大师当下开悟。这就是底子够了,还需要缘来激发而缘,只能在阅历中碰,这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去碰阅历就是把你的天线不断拉长,才能不经意间接收到上天的信号。阳明心学的一个大光彩处,就是主张“事上磨”,这也不仅仅是为了磨砺,也是为了碰缘。

那么核心的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见天意?这就回到了文章一开始说的,因为见天意才能活明白。任你再愚痴,任你再能扑腾,任你在这红尘中怎样不堪下流,人人心中必定都有个要活明白的愿,这是既怪且妙的事,只是平时忙着奔驰意识不到。佛说人人皆有佛性,王阳明说人人良知具足,你不如就从这里体会,就能体会到人这辈子无非就为个活明白。轻下心、睁开眼、迈开脚,去翻开更多的书、认识更多的人、面对更多的事、走过更多的路,你的因缘在等你。善待你心中的美人,莫惜你脚下的汉子。

心中有山水,脚下步步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