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江:画禅诗癖足优游

 解连环 2020-01-27

清 渐江 幽亭秀木图 50.4cm×68cm 1661 故宫博物院藏
一六一〇年,渐江出生在安徽南部的歙县─当时的安徽在经济上极为发达,虽然也经过了明清易祚的战乱。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他早年曾经师从于汪无涯读“五经”,习举子业,做过明朝的诸生。三十四岁那年,李自成带领他的起义军杀入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了。随后,清兵入关,占领了京城之后又挥师南下。顺治二年(一六四五),清兵进攻徽州,城陷,他的家乡就在清军的铁蹄下巢倾卵覆。

清 渐江 梅花图 52.8cm×78cm 1657 上海市文物商店藏

一六四五年,在歙县抗清的金声、江天一被抓,送往南京后遇害。另外一位参加抗清武装的汪沐日(一六〇五——一六七九),则与同乡吴霖、王玄度、汪蛟等人一同逃到了福建,投奔在南明隆武政权之下。次年八月,隆武政权覆灭之后,复明的希望到此彻底宣告破灭。汪沐日皈依于古航道舟门下,出家为僧,法号弘济。

清 渐江 天都峰图 99.9cm×307.7cm 1660 南京博物院藏

在歙县失陷之后,江韬(渐江)与友人程守哭别于相公潭上,然后跟随残存的部队到福建投奔唐王朱聿键,继续他的抗清复明运动。康熙《歙县志》中的《弘仁小传》记:“师汪无涯,受五经,乙酉年,自负累累卷轴,偕其师入闽。”擅长考评画家史料的汪世清曾经在一篇名为《弘济与弘仁》的文章中问道:“汪无涯是谁?”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汪世清,此时也不能不大胆猜测:“汪无涯就是汪沐日……他们都同于乙酉冬入闽,或即结伴而行。后来,他们同依古航为僧,不仅其志相同,其遭遇相同,而且有可能一人就为另一人的引进。”虽然并无史料进一步证明此推论的“准确性”,然而却是理解渐江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 渐江 幽亭秀木图 50.4cm×68cm 1661 故宫博物院藏

古航道舟(一五八五——一六五五)原姓郑,福建泉州人。能文章,有时誉,事母至孝,母亡后出家,是博山无异元来(一五七五——一六三〇)的法嗣,先后主持浦城、建阳、江西等地的几大寺院,所以在晚明,他在福建、江西一带的声名极盛,但在收徒方面,却“如铁壁千寻,绝无肯诺”,因而渐江能够拜在他的门下,实在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从法嗣的角度说,渐江属禅宗青原下第三十七世。

清 渐江 晓江风便图之一 256.5cm×28.5cm 1661 安徽省博物馆藏

附带一提的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就是青原惟信的名言!

清 渐江 桐阜图 91cm×27cm 1662 上海博物馆藏

应该与汪沐日同时,渐江在福建皈依古航禅师,出家为僧,这一年,他三十八岁。出家后,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出家后的他在福建住了多年,除了习禅,也云游各地。
以下是他大致的行踪:
四十二岁,在南京。四十三至四十六岁,在芜湖。四十七岁,返歙,游黄山。四十八岁,复游南京。四十九岁,在南京,住惠应寺。五十岁,回歙,并在黄山云谷寺挂单。五十一岁,住在歙县五明寺,在休宁建初寺挂单,又回五明寺,往庐山,阻于雪,留鄱阳。五十四岁,渡鄱阳湖,游庐山,返歙,居五明寺。未数月,寻昔日游庐山时所脱下的残破草鞋,仿佛又要远行的样子,却在大呼佛号之后示寂,死时,仅得五十四岁。

清 渐江 疏泉洗砚图 69.7cm×19.7cm 1663 上海博物馆藏

以“甲申之变”为标志,明代的知识分子们经历了一场大变故。在这场变故中,有的在英勇地抵抗,有的自杀殉国;更多的人则是隐退山林,或在佛寺中安身─渐江走的便是后一条路。
在我看来,渐江同时具备两种身份:一是僧人,一是“遗民”。

清 渐江 临水双松图 24.3cm×20.7cm 上海博物馆藏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遗民”大概是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遗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气节”,也非寻常文艺学所能理解。
何谓“遗民”?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中说:
“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故遗民之称,视其一时之去就,而不系乎终身之显晦,所以与孔子之表逸民、皇甫谧之传高士,微有不同者。”(《归庄集》卷三)

清 渐江 黄山图 47.6cm×145cm 1661 江西省博物馆藏

身处变革之际的归庄所言甚确,“遗民”不同于“逸民”和“高士”,虽然他们有重叠之处,但“遗民”却是在国家政权发生变动之际,不服务于新朝。
生于一六一〇年的渐江,早年生活正值晚明最为黑暗与动荡的岁月,虽然他并未做过明朝的官吏,但是在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接受过儒家经典教育的读书人如何面对异族统治,却成为考验士人的一道人生难题,也是每个人必须交出的一份考卷!

清 渐江 山水册页之一 22.6cm×30cm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士人所面对的,无非两种选择:合作与不合作─要么承受变节投敌的耻辱,成为新朝的官吏或顺民;要么选择成为“遗民”,即:虽然仍旧生活在新朝之中,但是却拒绝变革原来的身份与态度以维持对前朝的忠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八辨“征士”之名实时,就注意到了“遗民”─不妨暂以“遗民”这一名称代指包括“逸”在内的人的复杂性:
“被征不屈,名为征士,名均也,而实有辨。守君臣之义,远篡逆之党,非无当世之心,而洁己以自靖者,管宁、陶潜是也;矫厉亢爽,耻为物下,道非可隐,而自旌其志,严光、周党是也;闲适自安,萧清自喜,知不足以经世,而怡然委顺,林逋、魏野是也。处有余之地,可以优游,全身保名而得其所便,则韦、种放是也。考其行,论其世,察其志,辨其方,则其高下可得而睹矣。

清 渐江 山水册页之二

在辨析名、实的同时,王夫之还顺便给“征士”即后来的“遗民”分了类,这大概也给我们研究“遗民”的性格,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参考视角。
而像王夫之这样明清之际的“遗民”的主动选择与承担,除了是其存在方式的一种选择之外,更意味深长地承担了士的另外一种职责:他们继承了中国的“士”的传统,并将自身置身这种传统之中,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它的活力,虽然这是他们终生无法摆脱的困境和痛苦之源。

清 渐江 披云峰图 53.1cm×131cm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而言,比其那些死难的“义士”,“遗民”更注重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人存则文化存,人亡则文化亡,为“遗民”提供了存在下去的坚固信念。
对于明“遗民”而言,宋末的郑思肖及其所遗留著作《心史》,有特别的意义。
《心史》一书的发现,在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八日,承天寺僧达始在疏浚枯井时,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之后,发现是南宋郑思肖的《心史》,外书“大宋铁函经”五字,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十字,里面共包括他在南宋末年创作的《咸淳集》《大义集》《中兴集》《久久书》《杂文》《大义略叙》等作品。从藏在井中到发现为止,计三百五十六年。达始将此书交给文从简,陆嘉颖将此书抄写后,开始流传。崇祯十三年,应天巡抚张国维将它刊刻出来,同年,新安汪骏声将它重刻行世,在唐王隆武二年,福建又将郑所南、谢皋羽二先生的《铁函心史》和《晞发集》合刻在一起,因而此书在明末清初的“遗民”中间,广为流传。渐江自己有一首诗说:
“道人爱读所南诗,长夏闲消一局棋。桐影竹风山涧浅,时时倚仗看须眉!
“此心不死,即天地常存。”例如屈大均就说:“心存则天下存。”(《翁山文钞》卷二《二史草堂记》),因而“心史”的典故,在渐江的诗中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清 渐江 黄海松石图 81cm×198.7cm 上海博物馆藏

有艺术史学者指出,在画坛上,选择前者的画家,往往依附在正统画派之下;而选择后者,大抵属于独创主义之流。
但是如果仅仅将“遗民”理解为对前朝皇帝的忠诚,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前朝的忠诚,不如说是对文化尤其是对正统文化的忠诚,因而呈现为一种文化人格的担当。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可以用无数的事例说明,这些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妥协或反抗,可以相对地说明他们在文学或艺术上的审美取向:文学家或艺术家,是根据自己的生命定位,完成自己的文艺风格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明末清初的风格上独创主义者艺术家那里,不是削发为僧,就是半隐半逸之士,即使像石涛这样曾经热衷于为新朝服务的僧人,最后仍然回到他充满辛酸的原点。

清 渐江 山水梅花图册页之一 14cm×22cm 1658 安徽省博物馆藏

正因为这样的选择是一个时代的,是一个群体的,因而他们也会形成某画派或某群体,一些具有“共性”的主题和风格乃是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命意识的表达,而这种生命意识,与平常没有发生朝代政权更迭时期的个人主义者,也拉开了距离。
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馆的《为旦先作山水轴》,作于一六六一年。在画的右上方,有署名“广乘樵”题的一首七绝。据汪世清考证,“广乘樵”就是一六六〇年陪渐江游黄山的王炜(一六二六——一七〇一?),是歙县俞岸人。很有学问,工于诗,被时人称为高士。受画的主人“旦先”,名为吕应昉,是歙县吕村人。父亲吕时春(一五九九——一六四五)与金正(一五八八——一六四五)为同学,与江天一(一六〇二——一六四五)为友,当金正与江天一死难时,吕时春也“愤懑不食”而卒。王炜有一篇名为《吕先生传》的文章,就是记载他的事迹的。吕旦先为吕时春第五子,吕氏有业在江西鄱阳,吕氏即带了两个儿子携家居其地。渐江从歙县西上将游庐山,阻于雪不得入山,就与王炜会面,并在吕家“且读斋”作画度岁。今藏广州美术馆的渐江《始信峰图》,款题“癸卯春,弘仁为旦先居士作于鄱阳之且读斋。”上面亦有王炜的题诗,这不仅是乡谊或单纯的赞助性质,而且是“遗民”之间的惺惺相惜了。

清 渐江 林泉春暮图 41.4cm×89.4cm 上海博物馆藏

渐江的朋友许楚说过一段话,我相信这是对渐江最为透彻的了解了:“独念师道根洪沃,超割尘涅,抚身立命,慨夫婚宦不可以洁身,故寓形于浮屠;浮屠既无足与偶处,故纵游于名山;名山每闲于耗日,故托欢于翰墨。
“国变”断了渐江的婚、宦之途,他遁入空门;但在这里他也找不到他的知音,所以他纵游于名山大川;在名山大川那里,为了不虚度岁月,他拈起画笔,从中寻找真实的快乐。
他超脱于世俗的烦扰之外,遁入于大自然之中,向往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向往于“云山苍苍,烟水茫茫”,向往于“踏雪入山,寻梅出屋”。他既不像八大山人那样苦心地经营寺院,更不像石涛那样自称“臣僧”,而是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这一切构成了他清白高尚的一生。

清 渐江 黄山册页之一

渐江的一生是高洁的。这一生,就像他自己在《画偈》中所描写的,一辈子都有如晚秋的远树孤亭,落日薄山,归鸟已尽,而一溪寒月,却默默地照着渔夫的小舟。
他超世,但是并不忘世。
这便是他,渐江的心境。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又回到歙县,住在太平兴国寺以及五明寺的澄观轩,一直到一六六三年死于那里。在这期间,程邃曾劝他还俗,但是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他死前,曾留遗嘱,令于其塔前多种梅花,曰:
“清香万斛,濯魄冰壶,何必返魂香也。他生异世,庶不蒸芝涌醴以媚人谄口,其此哉!
梅花的高洁,自然是渐江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渐江死后,他的朋友们收集了他的遗作,共得七十五首诗作加以印行,名之曰《画偈》。后来黄宾虹又收了三十三首,名之为《偈外诗》。

清 渐江 山水图 34cm×58.4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渐江的诗,清丽淡远,一如他的画风。汤燕生在跋他的《江山无尽图》卷时说他的诗与皎然、孟东野相似─这是一种汇合了禅趣之清空与个人阅历之孤迥情境的诗风。为广其传,我引一些在下: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再颂斯言,作汉洞猜。”“阳春之暮,花光断续。翠微中人,须眉皆绿。”“连朝清恙,示近楞严。我爱伊人,枯毫忽拈。”“才出芦花来,溪光果如镜。一丝未忍投,忽作沧浪咏。”“林前落木多,风过如人扫。偶携几枝归,堪用供茶灶。”“先世久栽松,今晨初剪韭。应门知有人,不外烟霞友。”“南北东西一故吾,山中归去结跏趺。欠伸忽见枯林动,又记倪迂旧日图。”“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山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云林逸兴自高孤,古木虚堂面太湖。旷览不容尘土隔,一痕山影淡如无。

清 渐江 山水图 45.3cm×84.3cm 上海博物馆藏

以下则是收在黄宾虹辑的《偈外诗》中的几首:
“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沈写钟山。”“画禅诗癖足优游,老树孤亭正晚秋。吟到夕阳归鸟尽,一溪寒月照渔舟。”“疏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诗风的空灵并非全是由字句的雕琢而来的,而是在文字间自然流露出来的风格与韵致─这一方面来自于他高洁的品性,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清 渐江 松壑清泉图 60cm×13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诗中屡次提到“倪迂”,即元末的画家倪瓒。
渐江的画风,主要就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他的言论中,他都明显地受到倪瓒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那么纯粹而自始至终!我们看:“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云林逸兴自高孤”“老干有秋,平岗不断。诵读之余,我思元瓒”,以及“传说云林子,恐不尽疏浅。于此悟文心,简繁求一善”─他正是在倪云林这里,悟到了绘画三昧。
恽南田在论倪瓒的画时曾说:“笔墨简洁处,用意最微,运其神气于人所不见之地,尤为惨淡。此惟悬解者能得之”“迂老幽淡之笔,余研思之久,而犹未得也”─这些潜伏在倪瓒绘画中的微妙消息,却都在渐江的笔下流露出来,真是匪夷所思!而当时的人们,不正是将他的画与倪云林的画相匹配,“以有无定雅俗”吗?
他虽然在简净上是受倪瓒影响的,但是在构图方面,却加入了自己非凡的创造!换言之,倪瓒对他的影响是在骨子里的,在形迹上,仍然是渐江自己。

清 渐江 山水图 51.9cm×47.7cm 上海博物馆藏

高居翰在《中国绘画史》中曾形容说,渐江的画在最后,“便像一纸用细铁丝和玻璃建成的结构,纤弱而不具实质。然而它透逸出寂静的气氛,像是从稀薄的明亮的空气中看过去的一座敏感的抽象山景”。尽管,在他的画面上,拥有一些明显的“装饰意味”,但是,在画面的最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来自于观察自然之后的“抽象”─正像高居翰所指出的,这也是一种回归自然。正如前面我曾经提到的青原惟信的名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石涛在《跋〈晓江风便图〉》中赞许渐江笔下的黄山──尽管石涛的黄山也画得好─“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泠然生活”。汤燕生题渐江《古槎短荻图》轴说:“运笔全标灵异踪,危坡落纸矫游龙。其期出世师先遁,对此残缣念昔容。老屋枯株,池环石抱。点染淡远,大似高房山命笔也。”又跋《寻山图》说:“观渐江画,如行高岩邃谷中,渚转溪回,遂与人世隔,真妙作也。”艺术的形式是一种精神的现象,而精神的现象又呈现为微妙的艺术形式;既把人格从不可思议的神秘中呼唤出来,也从不可思议的神秘中焕发出人格的光明到艺术形式中去。因此,在面对渐江这样的“禅画”时,人们看到的都是奇迹,或者除了奇迹,就是不可言说的秘密,一点一画、一波一折,都会因为它们是因笼罩在人格的灿烂光辉下而显得神奇不可方物。高瞻泰跋雪庄《黄山图》时顺便就提到渐江说:
“其性情与山水为一,其笔墨与天功俱化……好事者倘因雪公之图传,而并使梅花老衲之图亦传,则黄山两僧,又不在贯休、巨然之上哉?
汪济淳跋《渐江卧龙松图》:“渐公画卧龙松,于黄山卧龙松绝不相似。然笔法高严,正妙在不似。盖黄山奇奇怪怪,即有一松一石,有不容强似者。必欲求如小儿团泥作戏具,但可发噱耳。天下事以离得合者何限,未可为不虚心人道也。
“妙在不似”并非是真的“不似”,而是与客观的物象大踏步地拉开了距离,并把它移植到能忽然一闪间就全露出真面目的神秘氛围中去,这一切,都在一种不可穷尽的状态中瞬间完成。
在一幅名为《墨笔山水》卷的卷首,渐江这样题道:“辛丑十一月度腊丰溪之仁义禅院,落落寡营,颇自闲适。日曳杖桥头,看对岸山色,意有所会,归院砚冰始融,率尔潦草。渐江弘仁。”他的绘画,是对自然的参悟,“意有所会”。体现一种来自于闲寂中的回味。
黄宾虹《古画微》中拈出了渐江的“静悟”对他的画所起的作用:“画法初师宋人,为僧后,尝居黄山齐云,山水师云林。王阮亭谓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画多层峦陟壑,伟峻沉厚,非若世之疏林枯树,自谓高士者比。以北宋丰骨,蔚元人气韵,清逸萧散,在方方壶、唐子华之间……论者言其诗画俱得清灵之气,系从静悟来。

清 渐江 子久笔意图 231.7cm×26.7cm 上海博物馆藏

这也许就是为倪云林的绘画所不具备的素质了。
所以,在禅宗的“不立文字”之外,他以画名世。他的画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代表,即代表了他的画是他的心灵在与造化交相作用以后的一种“意象”。而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前者,即画家的心灵。
渐江给我们的印象正是:超脱于传统,而执着于造化;超脱于物,而执着于心;超脱于颜色,而执着于风骨;超脱于繁缛,而执着于简淡;超脱于雄浑,而执着于清奇;超脱于豪情,而执着于冷静……
这便是源于渐江的人品而来的画品─正构成了他简洁画风的基础。
与髡残的那种苍古深密画风、与八大山人的高古奇崛,以及与石涛的激情奔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四高僧之中,渐江最为自始至终地坚持着自己孤迥、冷逸的画风。甚至,充满了理性的控制:没有大片的墨、没有那种粗拙而跳动的线、没有过多的皴染和反复的勾勒,而是在折铁弯金似的线条中,蕴含着无限的蓬松虚灵:纯净、高洁、旷迥、清雅、枯淡、瘦峭、深邃、冷僻……这一切,在中国艺术美学之中,实际上都是最高艺术品位的标志。
渐江曾面对黄山写《黄山图》六十幅,每一幅注一地名,皆黄山之胜境。
黄山的风光孕育了渐江,而渐江则从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对应的图像与符号,并为倪瓒这一画风注入了新的活力。渐江的画面非常之美,然而这种美却不只是形式,更多是他的心性之美。这也是他为什么总要留出那么多的“余白”,以超出视觉艺术上对造型的探寻,而引导我们去探究他的作品的内在意志方面。萧云从《题弘仁黄山图》册说:
“予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乃师归故里,结茅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手。

清 渐江 山水图之一 25.3cm×25.2cm 上海博物馆藏

我曾在别处指出,中国美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的判断,更多的是包含着对画家的生命意义的评价─他们拿许多寓意或象征的符号来为画面寻找意义。
渐江的绘画,在他生前就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赏。程邃说:“吾乡画学正脉,以文心开辟,渐江称独步。”看似遵照倪云林画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渐江,实际上却是非常富有创造力的一位工开宗立派之大师!这从他开创了“新安画派”就可以看出,试想,有哪一位专门抱残守缺者能做开宗立派的大师呢?
他与汪之瑞、孙逸、查士标合称为“新安四大家”或“海阳四大家”;同时,他又与八大山人、石涛、髡残一起,被后人称为“清初四大画僧”─而渐江皆居其首。
郑旻曾经说:“公大节,世未有知者!
的确,我们对渐江知道得多吗?
王泰征在《渐江和尚传》的最后说:“予故不能深知师,后之君子,感时论世,忾乎常怀米家之书画船耶?竺氏之五宗录耶?皇甫士安之《高士传》耶?谓师皆分身入流焉,而师皆不在焉可。
……
(文/刘墨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节选自《荣宝斋》2017-10 总第15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