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今名石简谱(十)——文房名印石

 gudian386 2020-01-28

△ 印章石集萃
印章作为凭信之物,始于先秦。学者罗福颐编著的《古玺汇编》,收录了3800枚战国姓名印,可以看出先秦印鉴的普遍使用,但大多只是私印,以铜为质。
汉印艺为宗
篆刻艺术家奚冈曾于印边款识:“印之宗汉,为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汉印在中国印学史上,是一座不可迄及的高峰,它的大气、古拙,两千年来为印界仰止。这与汉代官员的文化素养有直接关系。汉《说文解字·序》说:“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认字多、书法好,才能作秘书官,这为汉印制作打下基础。治印艺术,讲究书法、章法、刀法三法俱佳,相辅相成。明甘旸《印章集说·章法》说:“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务准绳古印……那让取巧,当本乎正。使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始尽其善。”汉印章法,整体均衡协调、朱白兼顾、气息贯通,技艺高深。汉印的刀法也十分精湛,不仅印面线条流畅,印底也光洁工整,突显功力。
魏晋唐宋印艺不足取
中国的印章篆艺从魏晋开始走下坡,至唐宋至谷底。但收藏鉴赏印的使用,却是对印学的极大推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明跋尾印记,乃书画之本业耳。”把印章艺术提高到与书画同等的地位。甘旸《印章集说》:“上古收藏书画,原无印记,始于唐宋,近代好事者耳。”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的书画,被宋代皇帝掠去,书画上大都钤有“建业文房之印”。金人缴获宋徽宗、欣宗两帝玉宝28方,各种收藏、吉语等印35枚,可见当时书画钤印已经普遍。宋米芾在《书史》中说:“大印粗文,若施于书画,占纸素字画多,有损于书帖。王诜见余家印记与唐印相似,尽更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如填篆自有法,近世填篆皆无法。”米芾指出了宋印滥用的弊病。苏轼《东坡尺牍》中有给米芾的信:“卧阅四印奇古,失病所在,……印却纳。”从信中可以看出,米芾也为东坡治印,两人对印之积弊,皆有同感。

△ 青田黑白石
元明清文人印学兴起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印史》中批评不合古意的流俗,提出复兴汉印古雅、质朴的风尚。元末刘绩《霏雪录》记:“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山农为煮石山农的简称,是元代画家王冕的号,花药石即叶腊石,图书乃印章别称。赵孟頫、王冕在印章中的贡献,为明清印学起到推动作用。
明清以来,随着文人学者大力治印,论著增多。尤其是印章边款的创作和软质印石的使用,使我国印学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达到继两汉后的又一个艺术巅峰。
明代周应愿在《印说》中写道:“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这种“印与文诗书画一体说”,将印提升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明代金光先《印章论》说:“夫刀法贵明笔意,盖运刃如运笔。”明文学巨子王世贞讲:“论印不于刀而于书,犹论字不以锋而以骨力,非无妙然。必胸中先有书法,用能迎刃而解。”明朱筒《印经》说:“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癕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以上大家“笔意说”的精妙理论,使治印进入了更高的艺术殿堂。

△ 巴林鸡油黄印
明苏宣在《苏氏印略序》中说:“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不法钟王,而非复钟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清初学者周亮工在《书陆汉标印谱前》中说:“陆汉标以予言为是,故任印能运己意。能运己意而复妙得古人意,此汉标之所以传也。”苏宣与周亮工提出的“入古出新”和“运己意说”,是对明代治印,出现一味刻意模仿,而失去自我的警示。为治印一道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晚清印学大师赵之谦在其《苦兼室论印》中说:“刻印以汉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造象,迄于山水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赵之谦“印外求印说”,是讲治印功力在印外,功力所至,触类旁通。这种高瞻远瞩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印学宝库。
印学的流派与四大名印石的形成
由于印学的成熟、软质印料的普遍使用、书画诗文与印章结合得越发紧密、文人学者操刀治印成为时尚。经过明清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高手,形成艺术流派,主要有吴门派(代表人物:文彭)、皖派(代表人物:何震)、浙派(西泠四家:丁敬、奚冈等),后四家陈鸿寿(号曼生)等,以及赵之谦、吴俊卿(字昌硕)等。这些著名大师,共同缔造了印学的辉煌。
中国文房原为三大名印石,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至清代始成形。20世纪70年代巴林石被重新发现,列入文房名石中,中国文人四大名印石遂成定论。

来源:《中国盆景赏石》201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