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家风

 杏坛归客 2020-01-28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超,融通古今,兼擅各体,成就辉煌。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取得,除了因为自身天赋极高、刻苦钻研外,还与其所沐浴、滋养的琅琊王氏家风有密切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因拥有累世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数量众多的文化名人,被后人誉为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世家大族之一。沈约曾对其称赞道:“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世之盛者。”侍中王僧虔曾自诩道:“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王氏家风醇厚绵长,尊礼重教,在王羲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并因其而发扬光大。

淡泊名利  随遇而安

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规定,出自名门望族的王羲之,本可以凭借宗族的庇荫平步青云,纵横官场,安享荣华富贵。但生性豁达的他,却能够超脱世俗的局限,看淡权势,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喜欢在纵情山水之间追求生命个体的超越与自由。早在年轻时,王羲之便能对望族郗氏的登门选婿之举不以为意,不学其他同宗子弟着意整饬,只是随性坦腹而卧于东床之上,没想到却也因此得到郗氏族人的青睐,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东床快婿”的佳话。其自由洒脱、率性而为的天性由此可见一斑。

及年长入仕后,王羲之也没有将高官厚禄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反而更喜欢在从政之余与友人衔杯引满,兴言高咏,在山水之间以文会友。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兰亭之会”。是年的上巳日(阴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山阴兰亭召集诸东土名流、属官等40余人,曲水流觞,赋诗饮酒,纵情欢乐,并在席间即兴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公元355年,素与王羲之“不协”的骠骑将军王述升任扬州刺史,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并对其挟私报复。王羲之无奈之下,只好称病辞官。并为此专写誓文一篇,宣读于父母墓前,以示从此彻底脱离仕途。

但赋闲归家的王羲之并未因此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却转而与友人结伴,“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更与道士许迈“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王羲之还打算远游四川,一睹蜀地风物。

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充分说明不为官累、恣意田园一直都是王羲之内心深处的理想追求。而这份不以权力为进退的豁达,也间接成就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和艺术成就。

勤政爱民  廉洁奉公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普遍谈玄论佛、不思进取。但王羲之自年轻时即深受先辈家风的影响,秉承儒家积极入世、修齐治平的理想,时刻以国家、民生为重。他一面公开批评清谈之士“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一面积极关心时政,力求匡复社稷。

自公元325年至公元355年间,王羲之先后担任秘书郎、临川太守、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在从政的30年间,爱国忧民、匡扶救世,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始终贯穿着他的仕宦生涯。王羲之出任江州临川郡太守后,为造福民众,全力清理积弊,使当地政务大有起色。在任护军将军后,鉴于兵营中兵员不足、军事装备陈旧、战马瘦弱不堪的现状,王羲之发布《临护军教》,全力予以改变。在任会稽内史时,王羲之还多次上疏朝廷,针砭时弊,救民于水火,有效改善了会稽的社会现状。

总体看来,王羲之为政之时,多次为民请命,力陈弊政,敢于得罪当朝权贵,尽职尽责,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对待权力,不角逐、不滥用、不谋一己之私利,却能时时以百姓利益为重。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为政思想,足可垂范后世子孙。

精益求精  臻于至善

作为“书圣”,王羲之在楷、草、行等书体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所作的《兰亭集序》,运笔矫健清宛,风骨爽峻,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无论文字内容上,还是书法艺术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王羲之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琅琊王氏世代精通书法。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擅写隶书和行书,叔父王廙曾是当时成就最高的书画家,号称“江左第一”。在此家学熏陶下,王羲之自幼即研习书法,16岁时,书法和绘画已能看一眼即可临摹,所谓“书画过目便能”。

但王羲之对自己的成绩从不自满,每日坚持临帖练字,以至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据传,王羲之早年刻苦练字,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以至把池水染成墨色。此外,王羲之在会稽时曾痴迷于鹅,且不惜手书《道德经》与道士换鹅。他通过细心观察鹅的体态姿势,“悟入鹅群行水势”,竟于鹅的姿势情态中悟得书法执笔运势之妙,从而使书技更加精进。

王羲之这种沉迷艺术、追求极致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子孙。史载其幼子王献之五六岁起,便在父亲的影响下研习书法。并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苦练书技,10多岁时便已颇有成绩,并最终成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名家。二人既为父子,又为师徒,“二王”在后世亦成为书法典范的代名词。

勤学崇礼  孝悌立身

对子弟及家庭成员的教育和训诫,一直是琅琊王氏家族一贯重视的传统。王羲之在自己5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一方面,恪守先祖遗训,遵奉儒家礼教,勤于治学,精于练字,勉于为政。另一方面,在治学从政的过程中,王羲之还利用各种场合,以儒家礼法教诲子弟,身体力行地影响家人,并劝导子嗣明经守礼,有所作为,恪守并延续王氏家风。

在屡被后人称道的“兰亭之会”中,参与者除了时贤名流外,王羲之还携带自己的几个儿子前往,共享盛会。在晚年辞官誓墓、赋闲归家后,王羲之更是携带第六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同时,大力“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之礼。

通过这种方式,王羲之向后辈子孙传达了自己“率性旷达”的真性情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从而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达自己的优良家风,以期影响和改变后人的处世准则和人生态度。

受王羲之良好家风的影响,其诸子之间感情和睦,谨守孝悌之礼。第五子王徽之和第七子王献之感情深厚。

王羲之利用自己50余年的人生履历所诠释、体悟、传承的家风家训,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救民、匡扶社会的儒学情怀,追求天性、恣意山水的玄学理想,以及淡泊名利、不尊权贵的洒脱气质,不仅对当时的王氏后人影响深远,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重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原创 李秀亮

学习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