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定国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却无力回天

 颜梦竹 2020-01-28

有人叫''业成'',有人称''家康'',而四百年前,在陕西延安,有个将来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叫''定国'',''李定国''。只是名字始终只是人们对于往后生活的美好寄托,并不总是会成为现实。

李定国,虽然有这样一个好寓意的名字,却终究还是没能让大明王朝获得永生。

李定国,字鸿远,或字宁宇、一人等,初名如靖。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明臣子,因为他所效忠的,主要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献忠和南明永历政权。

天启元年(1621),李定国出生在今陕西延安的一户贫苦农人家庭。拮据的生活迫使那个少年早早地外出谋生,故而崇祯三年(1630),年仅十岁的李定国便投身张献忠的起义军。

说来也巧,起义军人数也不算少,但张献忠偏偏发现了人群里那个相貌不凡的少年。出于喜爱,张献忠将李定国收为义子。而张献忠一生共有四个义子,老大是孙可望,李定国排第二。

跟随张献忠的十几年,对于李定国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作为其义子,李定国被张献忠给予了厚望,得到了很多磨练自己的机会。

十七岁时,李定国就能率领两万大军,跟随张献忠驰骋于湖北、河南一带。崇祯十四年(1641),刚刚二十出头的李定国又乔装成大明官军,仅率领二十余人马,冲到襄阳城并将其拿下。而这个襄阳大捷,可谓是张献忠自揭竿而起以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自立,建立大西政权。功勋卓越的李定国便获封安西将军,奉命监管十六座军营。时年二十四岁的李定国,在起义军中凭借战功和德善,被人们尊称为''小尉迟''和''万人敌''。

可见到这时,李定国虽未完成''定国''大业,却也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终身难及的成就。

大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李定国所依赖的大树张献忠却因伤亡故。张献忠的死,不仅给李定国造成了巨大打击,还让其起义军一时间乱成了一锅粥,在清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孙可望、李定国、李文秀、艾能奇四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整合了数千将士、万余家口。之后一行人在少人缺粮的困境中,齐心协力,不仅先后铲除了张献忠军中的罪人汪兆麟,还击败十余万大明残军,并逐渐从逆境之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作为大西的重臣,李定国是劳苦功高的。而再进一步,为了大明王朝,他做的其实更多。

早在张献忠死后,大西军溃散之时,李定国就主张整合军队支持南明。当时孙可望主张前往广东一带,以便于在陷入危机时出海谋求生路。而李定国却坚持张献忠的遗愿,愿与大明官军一同抵抗南侵的清军。孙、李二人爆发冲突,最终李定国以死相胁,大西军才逐渐转向联明抗清。

明永历元年(即清顺治四年,1647)四月,大西军占领云南,进驻昆明。孙、李、刘、艾四大将在昆明称王,李定国即为安西王。

整个大西军还是延续着以往的传统,大事的最终裁决者都是孙可望。然而孙可望高位坐久了,逐渐有了一家独大的念头。他和李定国因此新仇加旧恨,嫌隙越来越大。

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在肇庆建立。然而这时孙可望变卦,不愿支持大明政权,反倒想依据云南自立。

一心想着联明抗清的李定国对孙可望掌控下的大西军越来越失望,终于在明永历四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与明臣黄应运组成抗清同盟,以表其坚定抗清,不与孙可望同流合污的决心。

为了实现击退清军的愿望,李定国在云南组织生产,操练兵马,还举办科举选拔文臣,一时间让云南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了明永历六年(即清顺治九年,1652)清军企图对大西军进行夹攻的时候,李定国率领将士八万、战象五十头出征,连克沅、靖、宝庆等州的清军,之后更是一鼓作气地拿回广西。

在广西交出的成绩,让李定国得到了不少明朝将领的支持。

明将领胡一青、赵印选、马宝等相继投入其麾下。而这更坚定了李定国抗清的决心。

这年年底,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约三千里的土地,都在李定国的领导下回到南明政权的掌控之中。

然而当清军都生出与李定国停战,让一半天下给南明的时候,李定国的老对头孙可望却不愿他再立奇功。彼时李定国在前线逐渐推进,孙可望却满脑子都在想要怎么陷害李定国。明永历七年(即清顺治十年,1653),孙可望谋划将李定国骗至军中杀害。而看清孙可望面目的李定国,为了保全大局,不得不再次退让,率大军转战别处,避开孙可望的锋芒。

而孙、李的内讧,给了清军可乘之机。面对之后清军的拼死猛攻,李定国一时不敌,败退广西。为了扭转局势,李定国又联络郑成功,希望联合抗清。但由于距离以及双方利益的不同,李、郑联合最终也未能达到李定国所期望的效果。广东新会一战失败后,李定国仅有六千兵力,从此反清无望。

此后,李定国又经历了一系列大西和永历政权内部的斗争和混乱,孙、李二人也终于撕破脸,兵戎相见。只是这时候,南明内部越是动荡,就越不利其抗清。明永历十三年(即清顺治十五年,1658),磨盘山战役爆发。这场血战,虽让清军不敢再随意出兵,却也几乎耗尽了永历政权的气数,致使永历帝被挟持到缅甸。

磨盘山之战后兵力千余的李定国,此后的心血就全耗在了如何将永历帝从缅甸救回一事上。数次出兵后,李定国不但没能接回永历帝,还耗死在了军中流行的瘟疫上。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大将,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后,悲痛欲绝,于明永历十六年(即清康熙元年,1662)六月二十七日,客死他乡。

而李定国坚持了几十年的抗清之梦,在这一刻也彻底化为泡影。

作为一名抗清将士,天下皆知其劳苦功高。只是李定国虽有才华、有志气,却终究一人难改一国之命,终与大明一起,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之中溘然长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