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游上海杭州 93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1-28

      康熙时期,传统制瓷工艺的恢复和创新品种的涌现,使得景德镇瓷器烧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名冠后世的重要品种相继问世,如豇豆红、郎窑红、天蓝釉、绿釉等。五彩、斗彩等釉上彩也比前代制作愈益精进,特別是珐琅彩瓷的创烧,标志着一代极品的诞生。

一. 釉下彩瓷器

1.  青花一色作五彩:青花五彩瓷
 

       清朝最有代表性的青花品种。采用国产浙江料,色泽浓翠,十分鲜丽。最具特色是青分五色,使得风景显出层次来。

青花耕织图碗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8.3厘米,口径22.2厘米,足径8.5厘米。
      敞口,圈足。器内光素,外壁绘青花耕织图。所绘内容取材于刊刻于康熙三十五年以后,焦秉贞所绘《耕织图》中耕图之十一的耘图,并有题诗两首。
      作品青花绘画工细认真,呈色青蓝,略闪灰色。制作十分规矩,款识书写工整。从风格看,属康熙晚期官窑烧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作品。

青花西湖景色图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此观音瓶绘有西湖八大景致,包括湖心亭、钱塘门等,画面上还以文字标识出景点名称。清初,将西湖景色作为瓷器装饰的十分少见,对研究当时的西湖景观,它提供了具体的形象资料,极为珍罕。

青花山水图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77厘米,口径15.9厘米,足径17.5厘米。
      洗口,长颈,器身顽长,圈足。内外及底均施透明釉。器腹一周绘山水图,青花发色鲜丽,绘画格调清新。画面中有趺宕起伏的群山、平静宽阔的湖水、参天的古树、悠然漫步的文人雅士和泛舟湖中的渔夫。布局合理,气势恢宏。绘画采用“斧劈皴”法,所绘山石才条硬朗,而分水法的运用,使青花色调浓淡相宜,层次分明,这种绘画风格,带有康熙中期以后青花瓷强烈的时代印记。值得一提的是,此瓶高达七七厘米,属烧造难度较高的大件作品,但造型挺拔而不变形,制作亦十分规整,是康熙青花瓷中难能可贵的大型作品



2.  白釉底里却透红: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器是以铜料在未经素烧的坯体表面绘画花纹,然后施上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下便呈现出红色花纹,故称“釉里红瓷器”。由于它其烧成时,花纹对窑内温度、气氛要求严格,烧成技术难度大,产量不高,故康熙朝釉里红瓷传世品和出土的数量、器类都不多。

釉里红人物图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口略外侈,短颈,颈微束,丰肩,长筒圆腹,足收窄。康熙时期大多数的瓶、罐类器物的底足最外圈都旋进去了一圈,形成了台状,所以我们称这种底为“台痕底”。
      白釉温润如玉,釉下绘红釉钟馗图,身穿官服,头戴官帽,一手持剑,一手张爪,步步为营,侧头目视前方飞来的蝙蝠
,仿佛正在夜里捉鬼的模样。双目用青瓷点晴,更具神韵,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人物表情生动,衣服纹理自然,绘画风格流畅,为釉里红瓷精品。

釉里红鱼藻纹缸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缸敛口,圆唇,弧腹,砂底璇痕清晰,胎骨厚重,形制规整,内外白釉地闪青,釉质凝润纯净。器外主题纹饰绘鲭、鲌、鲤、鳜等大小九条红鱼,注重写实,风格创新。以线条及填绘的技法绘出鱼,桃花,嫩荷,菱草及满密波动的水纹,自然流畅,飘动轻灵,成功地控制了晕散。
      青花只用在点睛、器口及胫部的弦纹处,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此缸是康熙恢复青花釉里红烧制技术的成功之作,造型美观,浑厚凝重,色彩淡雅纯正,扣之如磬,当是宫中用物:更蕴含较多寓意:“鱼”音谐“玉”, 红鲤鱼又称“锦鲤”,“锦”音谐“金”,老子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聚宝、聚才、聚财之意较为显露。另“九”数《易经》中为“九阳”“九阳启泰”, 极数也。更有庄子云“鱼之乐”、“在川之乐”绘“九鱼”也正反映了“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更深含意。此缸海内外稀有,故而珍贵。



3.  青花结合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

      青花釉里红瓷器是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的釉下彩瓷器。青花与釉里红烧成条件不同,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釉里红就呈现苔绿和灰黑;火候稍 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溢出,呈现烧飞或者干脆褪色。青花在烧造温度较低时,呈色浓深;在温度较高时,呈色浅谈。

      青花和釉里红兼顾较难,康熙朝青花釉里红瓷现存数量也不多。

中和堂款青花釉里红盘  康熙时期十年  公元1671

      此盘诗画取自唐代孟浩然的「早梅」:'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少婦曾攀折,將歸插鏡臺。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此盘在顾及青花发色时,釉里红会出现苔绿、灰黑、烧飞、渗红、晕散等缺陷。在这组瓷器中,这些缺陷恰好表现在树叶、飞云等纹饰上,纯属偶然,浑然天成。树叶红绿相间,飞云浓淡变化,韵味无穷,可遇不可求。

青花釉里红莲池鸳鸯图三足洗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7厘米,口径29.1厘米,底径27.7厘米。
      斜直身,口略外翻,平底,下承三浅足。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洗内沿、底均绘青花釉里红图案。内沿为花卉纹,底部为作品主题——莲池鸳鸯图,以青花勾绘,渲染荷花、水草、水波纹,并画出鸳 鸯一对及蜻蜓若干。荷花多用釉里红线绘勾画,并对青花鸳鸯作局部点缀。画风活泼,笔力工健,线条流畅,格调清新。青花色泽深蓝中略带黑色,层次感强,釉里 红呈色也颇鲜艳。
       在康熙青花釉里经瓷器中,这类作品十分少见。

二、釉上彩瓷器

  釉上彩瓷器,顾名思义,即是在釉上以彩料绘画的瓷器。在明清时期有釉下青花釉上以多彩或单彩绘画的瓷器,在这里将其归入釉上彩瓷器。
      康熙时期釉上彩瓷器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绿、蓝、紫、黑、金彩等多种。釉上彩瓷器主要有青花红彩、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素三彩、单彩瓷器等,以斗彩、五彩瓷器为多。 青花红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彩绘瓷器,见到的数量不多。


1.  一色绘笔显光彩:单彩瓷器

     单彩瓷器即是在一件瓷器的釉上以一种彩料绘画花纹,有红彩、绿彩、黄彩等,大多为白地(白釉),也有 黄地(黄釉)、蓝地(蓝釉)者。

珊瑚红地划花白龙纹碗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8.3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径7.75厘米。
       敞口微撇,弧形深腹,圈足,壁外敛内直,足端圆弧中微呈尖状。
      胎质细腻坚硬、莹润洁白。器外壁纹样先在成型的胎上划出,高温烧成白釉器,再将花纹部位用纸盖住,用矾红吹在器物上,然后揭去贴纸低温两次烧成。此种红地白纹的装饰,俗称“盖雪红”。由于矾红是用吹釉工艺而成的,因此红彩有浓淡不一之感,浓处似细密的“苔头”。盖雪红制品主要流行于康熙朝,此碗是典型器,器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两直行六字双圈楷书款。


2.  釉上多彩斗青花:斗彩瓷器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彩绘瓷器,康熙斗彩瓷器数量比较多。

斗彩鱼藻纹盖罐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22.1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6厘米。
      通体饰鱼藻纹,用青花勾勒轮廓,内填抹红、黄、绿、紫、黑诸彩,色泽鲜明,是精细的官窑制品。



3.  五颜六色釉上彩:五彩瓷器

      五彩瓷器约出现于明代宣德时期,嘉靖、万历时期兴盛,清代康熙时期进入了高峰,与明五彩不同,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瓷器是康熙时期釉上彩瓷器的亮点。

五彩凤凰梧桐纹盘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2.4厘米,口径25.1厘米,底径16.5厘米。
       折沿,器身平坦,浅圈足。盘心绘凤凰一对,仪态闲雅,四周衬以梧桐山石,牡丹月季相映成趣,上方云霞中旭日东升,一片祥和气氛。盘沿一周红彩锦地花卉纹,间四开光“万寿无疆”篆书吉语,是一件官窑瓷器精品。底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行六字楷书款。

  五彩刘备招亲图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这一件五彩人物故事图瓷瓶是景德镇康熙年间民窑烧制的大件瓷。高44.8厘米,瓶身画五组五彩花纹。瓶颈有婴戏图,口沿和肩部用繁丽的锦地杂花,瓶腹主饰 是三国演义故事中的刘备招亲。画中刘备和孙夫人由侍婢提灯导引进入洞房。房内张灯结彩、肴馔陈列,并有乐队演奏。孙夫人身后侍婢佩刀悬剑。主要人物形象高大,陪衬人物则比较远小。全图用笔工整,线条劲健,施色浓而不俗,具有清初民窑彩瓷的典型特点。
 

4.  釉上彩上再加金:单彩加金瓷、五彩加金瓷
红彩加金开光鸟兽纹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此瓶实为五彩描绘,以红彩为主,另外在红地色上的饰纹如花果纹、如意纹等描金,形成色彩更为亮眼富丽图绘的表现手法

五彩百鸟朝凤图盘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9.6、口径55.4,底径31.3厘米。
      盘内绘五彩加金,百鸟朝凤图,凤凰立在山石上,顾盼生情,四周群鸟围绕,有的展翅飞翔,有的栖息枝头,旁衬以莲塘山石、梧桐、牡丹、彩云等。色彩除红、 绿、褐、黄、紫、黑等彩外,还增添了釉上蓝彩,蓝彩较之青花更为艳丽,金彩一反明代在红、蓝等地色上单一描金的方法,而作为一种彩绘在图案需要之处。画面 刻划入微,色彩绚丽缤纷,底有青花双框双圈“”字,是民窑中之稀有精品。

 

5.  素胎直接绘三彩:素三彩瓷

      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釉上彩瓷器,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不限于这三种颜色,还有孔雀绿、黑、白等其他釉色,但绝无红色。素三彩的“素”字 有两层含义,一是釉彩直接画于素胎之上,而不像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胎上再施彩的;二是绝不用红色。康熙素三彩代表了明、清素三彩最高成就。以白地素三彩多 见,另外也有黑地素三彩、黄地绿彩、绿地紫彩、虎皮斑素三彩等。

白地素三彩花果纹盘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口外侈,平底浅腹,大圈足,形制规整,为康熙流行的一种盘式。器内纹样素三彩而成,其工艺较明代有了明显的不同,除与传统素三彩一样先在胎上划纹样,高温 烧成涩胎瓷,然后用黑彩勾勒纹样轮廓,才内填绘黄、绿、紫等色外,再通体罩一层低温透明釉两次烧成,釉色白中微闪黄,较之高温透明釉别有一番情趣。枝叶缠 连,果实丰硕饱满,石榴露出粒粒果籽,寓意多子。此类在刻有龙纹的器皿上饰折枝花果纹的素三彩器制作精良,是康熙官窑器中的上乘之作,弥足珍贵。

黑地三彩狮耳炉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11.9厘米,口径20.3厘米。
       康熙三彩中常见有黄、绿、紫三色,且多为白地。此炉通体涂黑,留出白地,用黑彩画出朵梅,再勾绘黄色的花蕊。炉两侧有狮面双耳,施黄彩,眉眼清晰,前额有一“”字,底有仿“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是康熙三彩中较少见的精品。


6.  宫內首创珐琅彩: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创烧于康熙后期。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 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常见紫地、红地、黄地、蓝地,然后放在窑里烘烧而成。

      康熙珐琅彩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彩料比较厚,形成堆积的效果,凸出在色地上,形成立体效果。其釉质非常纯净,底釉釉面有极细的冰裂纹。从整体来看,康熙珐琅彩装饰手法与雍正、乾隆时期相比,主要是仿铜胎规矩的花卉纹,略显单调
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康熙时期珐琅彩瓷主要是仿自铜胎景泰蓝,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纹饰上,图案追求左右对称,瓷胎涂满色料,以色地装饰为主,不露白底,几乎体现不出瓷器的特质。
      除了在素白胎上画珐琅外,康熙的珐琅彩有一部分是在紫砂胎上进行绘画的,其风格非常独特。纹样装饰往往使用双勾技法,先用彩料勾勒,然后进行渲染,主要以花卉做装饰纹样,此碗正是以缠枝牡丹为装饰主题。
      另外,也有文字装饰,主要是在花朵中填写“万”、“寿”、“长”、“春”等字,但是不题诗。主要色地有黄、红、蓝、紫地,其之外的画面色彩主要有黄、蓝、红、豆绿、绛紫等。
     

三、单色釉瓷器

      康熙时期单色釉瓷器烧造量也很大,品种多,新创品种也不少,计有黄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祭蓝釉、茄皮紫釉、淡 绿釉、冬青釉、天蓝釉、白釉、黑釉瓷器等。

1.  皓洁莹润白如乳:奶白釉瓷

      历代均造白釉瓷,康熙朝也不例外,所造白瓷,多有暗印花纹。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这种白瓷又名“甜白”。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也称奶白。

白釉印花团螭纹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此瓶样式仿古青铜器而作,足贴仰莲纹,肩部刻印整齐斜行排列回形纹。以贴花团螭纹取代青铜器肩部常用的兽首衔环。纹饰简单,仅瓶口、足、肩施纹饰,留白处甚多,简洁典雅,仿古中寓于创新,实为白釉瓷中的精品。

2.  娇嫩均匀鸡油黄:娇黄釉瓷

      这种黄色调的釉是在850℃—900℃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烧成的低温釉。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朝都有制造,历代黄釉多数是不怎么纯正的黄褐、深 黄等。真正的黄色是在弘治、正德时期才烧造成功的。这种黄色色调纯正、娇嫩、均匀,釉面光滑平整,人称娇黄或鸡油黄,又称浇黄,这一时期生产的黄釉达到了 历史最高水平。
      康熙黄釉以仿弘治娇黄为主,但黄色稍深,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

黄釉碗托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清代纯正的黄色与五爪龙一样,是皇家专有的标志。装饰图案较少,多为素面,有少量的装饰也只是采用暗刻的手法。如这件碗托和碗,色调纯正、娇嫩、均匀,釉面光滑平整,碗托盘面刻双龙抢珠,盘外壁为龙四条,穿于火云之间,为皇家专用的器具。
 

3.  雨后勻净淡蓝天:天蓝釉瓷

      天蓝釉是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釉演变而来,清康熙时创烧。天蓝釉中含有铜、铁、钛、钴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作用。天蓝釉的釉质莹润纯正,釉色浅而发蓝,匀净淡雅,好像蔚蓝色的天空,故取名为“天蓝釉”。

天蓝釉柳条纹缸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缸内外施天蓝釉,釉色恬淡匀雅,精工细致。缸身为直柳条纹,条纹均匀分布,色调犹如雨后的青天,淡雅悦目,呈色匀净。

 

4.  红中泛黄如珊瑚:珊瑚红釉瓷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

珊瑚红釉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18.8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5.2厘米。
       敞口,翻沿,弧颈,圆肩,敛腹,足稍稍外撇,平底凹入。器物外壁通体施低温红釉,釉色红中微微泛黄,其色如红珊瑚一般,故名。口沿一周酱色,器里及底部均施透明釉。

5.  金光闪闪的辉煌:金釉瓷

      金釉瓷器是康熙朝的新品种。在金粉中掺入适量的铅粉,调入膠水后涂抹在瓷器上,经低温烧烤,再用玛瑙棒在其表面碾磨,可以得到表面光亮的金釉。康熙朝金釉以成色足著称,其釉色如黄金一般辉煌。

金釉碗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4.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6.5厘米。
       碗敞口,浅腹,圈足,壁薄而底厚,圈足较深,足墙稍厚。外壁满施金釉至圈足,釉面刷痕隐约可见。碗内施透明釉,釉质莹白光润,底心饰一条线刻捧寿五爪龙。底足内透明釉白中闪青,釉下可见旋痕。



6.  深沉鲜艳红宝石: 郎窑红釉瓷

      清朝最有代表性的红釉品种之一。制作精细,许多器物流釉不过足,形成了“脱口、垂足、郎不流”特殊的施釉技术。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由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它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以下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

     郎窑红的特点是红釉深沉鲜艳,凝厚如红宝石,明润光亮;开深而大的纹片;口沿常显一圈白釉,称为灯草边;流釉控制极好,红色釉汁垂流不过底边,故称“郎不流”。凡郎窑红器其底部呈透明的米黄色如米汤之颜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大多数底部无款。

郎窑红釉尊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高11.5厘米,口径10.4厘米,足径5.4厘米。
      敞口,直颈,圆鼓腹,圈足。器物内外及圈足均施红釉,釉层厚润,釉色深艳,清澈透亮,釉面有开片。器身垂釉,釉色自上而下逐渐加深,口沿下浅红露白。足底红釉泛绿。

 
7.  翡翠深青孔雀绿: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
      烧制方法有二:
     (一)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
     (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孔雀绿釉花插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康熙时期的“孔雀绿”釉与明代相比也面貌一新,釉色或浓重葱翠,或色淡而鲜艳,均开细碎片纹,玻璃质光强。造型多仿古铜器样,有尊、觚、觯等,还兼烧瓷塑人物、禽兽。如这件花插,器身作古铜器,花刻亦仿自古铜器纹饰,别具一格。


8.  幽倩浅红似豇豆:豇豆红釉瓷

      “豇豆红”是康熙名贵红釉瓷器中的一种,釉面呈幽倩浅红色,带有绿色的斑点,酷似红豇豆色。由于红色的深浅及绿色的斑点分布在器物的不同部位,所以还有 “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乳鼠皮”、“大红袍等称谓。

      它比郎窑红釉烧成难度更大,在施釉过程中需巧妙处理铜在器身各部位存在的形态,用还原焰煅烧时还要巧妙地放进一点空气,以调节氧气量,才能够使非常容易变 化的铜色保持美丽的红色。如氧气超过所需要的限度,氧化部分的铜会由红变成绿斑,这原是烧制中的缺点,但被后人誉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美丽釉色。此种红釉瓷器由于烧制不易,只能在官窑中少量生产,供皇室内廷赏用。

豇豆红釉印盒 - 豇豆红菊瓣瓶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豇豆红釉印盒
      3.7厘米,底径3.9厘米。
      器盖相合,呈扁圆形,器口沿有子口,器盖盖上与之十分吻合。底有卧足状浅圈足。盖外、器外均施豇豆红釉,器里、盖里及底部均施白釉,底有三行六字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款。形体小巧,秀美可爱,堪称文房佳器。

 
      豇豆红菊瓣瓶
      菊瓣瓶因腹下部凸雕一周菊花瓣而得名。高约20厘米。其造型为撇口,细长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敛,圈足。 近足处凸雕30个细窄菊瓣,宛如将秀美的瓶体安放于盛开的菊花朵中,构思巧妙。瓶内外均施豇豆红釉,圈足内施 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豇豆红釉太白尊 - 豇豆柳叶尊 - 豇豆红釉糖锣洗   康熙时期  公元1662-1722
 

豇豆红釉太白尊
      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并暗刻团螭纹。该器造型秀巧,釉层细腻,釉色淡雅。底施白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太白尊堪称康熙豇豆红釉瓷中最常见的作品,又名“渔父尊”、“鸡爪尊”。至于太白尊的用处,可能用作水丞,或作插花的瓶子。
豇豆柳叶尊
      是豇豆红釉瓷中的名品,亦称“柳叶瓶”,俗称“美人肩瓶”、“车油瓶”。高约15厘米。素以造型秀美而著称。《饮流斋说瓷》曰:“柳叶尊,口较身稍大,项短 而身长,腹略与口相等,至足而愈小,纤跌瘦削,几难立 稳,惟须檀座夹辅之耳。形似柳叶,故名。以豇豆红者为贵。”从传世品看,其造型为撇口、溜肩、肩以下渐敛, 瘦足,形体比例适度,线型变化柔和,曲直有致,显得匀称俊雅。内外施豇豆红釉。尊底内陷,有深有浅,多数较 深。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可以想象,在这种窄小的底足内以毛笔蘸青料写款是非常困难的,但窑工们仍能将蝇头小字书写得 清晰工整,令人叹服。
 

 豇豆红釉糖锣洗
      又称“镗锣洗”,因形似镗锣而得名。口径约8厘米。敛口,扁圆腹,浅圈足。洗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 豇豆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造型稳重,内外釉色对比鲜明,可谓文房佳器。

上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92.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陶瓷馆 17. 明末清初景德镇瓷转变期

下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94.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陶瓷馆 19. 雍正时期景德镇瓷

总目录:春游上海杭州 99 - 史上最长篇上海、西湖、西塘游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