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芳草屋845 2020-01-28

在中国有句老话,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也算是中国独有的历史实情,毕竟几千年来中国要想稳定,必须奉行宗法制中的嫡长子制度。从某种程度而言,哪怕皇帝不喜欢他的嫡长子,他也得强行喜欢,朱棣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但凡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其实并不喜欢他的长子朱高炽。根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的朱高炽并没有继承到他爷爷朱元璋的魄力和他外公徐达的强健,反而生就一身羸弱的身体,甚至因为过度肥胖而导致脚跛,这也令自小从军、四处征伐的朱棣对他这个大儿子分外不喜。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相反,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生就魁梧壮硕,且继承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与军中将领关系极佳。朱高煦从某种程度而言,简直就是朱棣的翻版。显然朱棣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十分偏爱朱高炽,甚至一度有过传位给他的想法。那么为何到了最后,朱棣还是传位给了他最讨厌的大儿子呢?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传承千年的社会组织——文官集团。

中国自秦朝以来,便政军分明,时常在盛世的时候重用文官。纵然中国到了乱世,但文官集团都仍旧不容小觑。在宋朝以前,中国的文官集团以门阀世家的形式存在。门阀形成的滥觞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当时由于王莽篡汉,刘汉皇室的实力式微,汉光武帝刘秀为此不得已只能借助当时天下豪强手中的军队重新在乱世中夺得帝位。所以当东汉建国以后,皇族便和豪强有着天然的政治姻亲关系。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虽说早期的豪强只不过是乡土士绅,其中不乏许多白丁,然而随着他们得到王庭的优待以后,他们也渐渐通过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培养出后代,帮助他们在朝中站稳脚跟。后来这些豪强的后代们有了文化和政治底蕴以后,互相联姻,彼此帮衬,进而使得豪强家族演变为门阀家族。如果说豪强和门阀的最大不同之处,那便是门阀在朝廷中多了话语权。

然而门阀的出现,也使得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们被压迫得更加厉害。与此同时,由于皇室答应维护这些门阀地主的权益,不对他们征税,所以只能进一步剥削农民,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王朝不断重复兴替的原因。实际上,从某种程度而言,皇室和百姓之间有着共同的敌人门阀,然而由于门阀之间势力盘根错节,所以皇室虽然想启用寒门压制门阀,但却早已被门阀架空。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若说广为人知的门阀代表,自是非袁绍不可,他的家族自打他玄爷爷、曾爷爷、爷爷以及父亲四个世代中,每一代都有出过朝廷堪比丞相的三公,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所谓的袁绍的'四世三公'世家。

当东汉由于门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后,曹魏家族却也并未逃过门阀世家的诅咒,因为曹操虽然有个太监长辈,但是他仍旧是出身寒门,所以他不得不依靠当时汝南和颍川的门阀世家。像曹操手下著名的谋臣如荀彧、荀攸、陈群、郭嘉等重要谋士无一不是出自这两地区,所以汝颖集团自始自终都对曹魏政权产生深远影响,直到最后这些集团推出的代表司马懿甚至颠覆了整个曹家。到了后来,陈群这厮竟还发明了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到了两晋时期,由于贾南风祸国,皇帝弱智,西晋崩溃。就在此时王敦和王导两兄弟便抓住机会,扶持司马睿在建康定都,建立东晋政权。于是后来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景象,

此时门阀世家发展便迎来了巅峰时刻。到了后来,甚至连皇族司马家都压不住王家,王敦多次造反,最后都毫发无损。王敦去世以后,他儿子竟也有模有样学他造反。此时皇帝平乱,还得过问王敦堂弟王导。在王导许可和授意之下,王敦一脉才被彻底肃清。

经过造反一事以后,王氏家族开始走向下坡路,皇族开始启用谢家来抗衡王家。而谢家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盼,丞相谢安与大将军谢玄叔侄两人通过淝水之战一定乾坤,不仅保卫了汉族不被少数民族侵扰,最终还成功压制住了王家。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羲之为了与好友谢安交好,便让儿子王凝之娶了大将军谢玄姐姐谢道韫。没错,谢道韫便是中学时代'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主角,江南著名才女。也正因王谢两家的交好,才会有后来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这便是门阀世家制度最好的写照。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孝文帝也通过改革,让少数民族汉化,习得南朝成熟的政治体系。当然,北魏也因此染上了南朝的旧疾。北魏末年,宇文泰弑帝,并立八柱国,让八个门阀世家世世代代位居高位,出将入相,进而形成了关陇集团。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后来关陇集团也出了许多著名人物,甚至不少皇族,如独孤家族一门四后,像隋文帝和唐高祖也都是关陇门阀集团出身,而且隋朝和唐朝也因为独孤家而有了姻亲关系,隋炀帝和李渊都是表兄弟。可以说,关陇门阀是隋唐两个朝代的政治根基也不为过。

但是到了隋朝,隋文帝为了压制门阀势力,便创造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制度来重用寒门,压制政治豪门的锐气。然而在整个隋唐时期,寒门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及三分之一,寒门官员也备受世家官员打压,世家仍旧和皇帝抢夺治理天下的权力。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以后,原先历经近千年的世家大族们因为战乱而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但是由于家族的祖训还在流传,他们虽然不再对皇权具有威胁,但是仍旧可以通过祖先沉淀的学识来厚积薄发,重新通过科举进入朝廷。

而从物种繁衍的角度来说,门阀世家虽然因战乱消失,但他们却老早因为权力而获得了更多的交配生子的权力,保留了自己大部分血脉。反观皇室就倒霉多了,因为皇族往往随着朝代倾覆多数皇室都会被大杀特杀,这也是皇族不及世家延续更长的缘故。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因而,门阀世家也同寒门弟子一样,一同进入朝廷,再度形成了新的政治门阀。到了宋朝以后便鲜有世家压制寒门的现象,但是与此同时,文官集团却成为了皇权对立面。与此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这些新晋士族却通过他们的名望和权力以及财富,更好培养了下一代,使得政治家族又开始形成。

就在此时,蒙古入侵,并建立了元朝,当时汉人成为了三四等人,所以世家又在死灰复燃之际再度蛰伏在了历史之中。几乎在元朝以前的上千年历史中,门阀世家所形成的文管集团与皇帝共享了治理天下的权力,甚至有些朝代的门阀甚至能推翻整个国家,如桓温所代表的桓家。所以但凡在盛世太平之际,皇帝对门阀世家代表的文管集团有着深深的忌惮。

到了明朝以后,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显然意识到了世家政治的缺陷,所以他不仅取缔了宰相,还改进了科举,并直接命令一个家族不能连续三代都能进入内阁主政。所以这才有了后来杨廷和为了避嫌,夺了他的儿子杨慎的三甲之名。要知道,杨慎堪称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并非浪得虚名,所以杨慎为了他父亲的政治仕途,做了不小牺牲,放弃了状元之名。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朱元璋虽然成功消灭了宰相制度和政治门阀现象,但是那是他有非凡能力,能够一个人把皇帝和宰相的活全做了,可是他儿子朱棣虽然勤劳,但精力不如他,所以设立了内阁。朱元璋虽然禁止一家三代位居高位,形成世家门阀,但是文官们再度如宋朝初期那般合流,在内阁主导下形成一个比派系林立的世家更为庞大的文官集团,而且这个集团以师生关系和资历备份为纽带,铁板一块,油盐不进,甚至到了后期还时常无事生非,专门闲着挑皇帝毛病。

然而皇帝们又不能拿文官集团如何,因为你要他们帮你治国,你就得重用他们。如果嫌弃他们,那他们就撂挑子不干,你还能治理国家吗?所以皇帝没有办法,不得不与文官集团分权而治,而且到了隆庆帝时期,还出现了'圣天子垂拱而治'的景象。也就是说,隆庆帝什么都不用干,首辅高拱便能直接把国事都处理好,有点类似日本明治时代的立宪君主制。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当然了,在朱棣时期内阁虽然出现,但远不及朱瞻基时期的内阁强大(朱瞻基时期有个'三杨辅政',在内阁帮助下,朱瞻基实现了仁宣盛世,但内阁地位也因此凸显)。可是朱高炽却因为有一个好老师姚广孝,进而团结了文官集团。

姚广孝是靖难之役头号功臣,也是朱高炽的老师。靖难之役时,朱棣南征,便将北京交给了朱高炽和姚广孝监国。在此期间,由于姚广孝教导有方,朱高炽本身又稳重安静,喜好读书学习,所以朝事无废,得以笼络一大批文官的心。同时,他还善于安抚部下,以万人成功抵御李景隆五十万人,北京得以巩固,所以在文官心中,他老早便是未来皇帝的不二人选。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反观朱高燧,他此时跟着朱棣北伐,晓畅军事,累积军功,与武将交好。一旦他一上位,那文官集团势必要受到武将集团打压,所以他天生就被文官反感。所以表面看来,选谁当皇帝是朱棣的事,但实际上这是文官集团和武将的争斗。

然而,由于当时大明朝已经安定,所以虽然朱棣尚武,但此时文官的地位比武官更加凸显。但在以姚广孝为首的文官眼中,朱高燧只是残暴而无远见之人,如果他登帝位,必将让天下苍生不得安宁。可朱高炽却是姚广孝一手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所以他得到姚广孝的支持,无异于得到了当朝文官的力挺。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朱高炽命运中的关键人物大致有三,其一姚广孝不必赘述,毕竟靖难之役头号功臣,可谓千古名臣。其二则是袁拱,袁拱此人早在朱棣靖难之役之前,便预言他是真命天子,所以坐上皇位以后,朱棣自然更加重视他的建议。此时袁拱站在了朱高炽一边,自然让朱高炽多了几分筹码。

第三则是胡濙。胡濙何人也?他可是奉命为朱棣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人。当时整个天下,朱棣只让他一人民间寻找建文帝,不得声张。而他也为了朱棣使命,隐姓埋名近二十年,一出道便受到朝廷重用,朱棣命他当礼部侍郎。可以说,胡濙在文官中深受朱棣宠信,所以在这场争斗中,胡濙在靖难之役时对朱高煦阴谋的密报,成为了朱高炽安稳的关键。

朱棣讨厌朱高炽,还必须立他为储君,因其背后组织让他过于忌惮

反观此三人,姚广孝和袁拱交好,他们又同是朱棣心中重量级人物,而胡濙虽然声望不及前两人,但他却是负责朱棣情报工作的文官。所以在当时,有着文官集团的支持,朱高炽虽然时常身处险境,但仍然胜券在握。朱棣作为一名明君,他自然清楚文官集团意愿的重要性,既然朱高炽有着如姚广孝和胡濙等人拥戴,自然最终只能选择了朱高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