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陇集团,一个孕育了三个强大王朝的怪物集团,是如何骤然消亡的

 茂林之家 2023-06-06 发布于湖南

自公元6世纪初关陇集团初步形成至公元8世纪初走向衰亡的200年间,关陇集团先后缔造了北周、隋、唐三大帝国,可以说他们是这一时期当之无愧的主角。

正所谓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初唐时期兴盛一时的关陇集团在唐高宗一朝后突然断崖式衰败,最终消散在历史潮流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怪物集团最终走向了衰亡?

关陇集团的发展脉络

关陇集团初代大多出身鲜卑六镇,因跟随尔朱荣镇压六镇起义有功攫取了第一桶政治资本金,在当时北魏政坛崭露头角。

但尔朱荣独断专横激起了忠于元魏的地方势力不满,面对各地接连不断的反叛,尔朱荣不得不派遣心腹平叛,此时曾经跟随他镇压六镇起义的关陇集团初代核心(此时该集团主要组成人员为武川贵族)贺拔岳、宇文泰等人等来了绝佳的时机。

公元528年,尔朱荣命其侄子尔朱天光为统帅、贺拔岳为副手前往关中平定叛乱,此时的尔朱荣绝对想不到,他的这一决定推动了此后影响中国历史走向200年的关陇集团形成。

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贺拔岳在征战中大放异彩,并为武川子弟打拼下一块丰饶的根据地——关中。随后尔朱荣被击杀,北魏政局动荡,高欢趁势崛起,盘踞关中的武川势力成为他的威胁。

为此高欢利用侯莫陈悦对贺拔岳的嫉妒心理挑拨离间,唆使他将武川贵族派大哥贺拔岳击杀,武川贵族内部出现分裂。这是武川贵族经历的第一场覆灭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新生代领袖宇文泰力挽狂澜,年仅28岁的宇文泰面对危局丝毫不乱,扛起了武川子弟的大旗。

他全权主持贺拔岳的后事,并诛杀了侯莫陈悦,将武川贵族彻底整合成一股力量。在随后与高欢的斗争中,又不断吸纳关中士族进入利益核心,关中士族与武川贵族迅速合流形成关陇贵族集团,在“关中本位”政策影响下发展壮大,成为北周政权中的绝对主导集团。

随后宇文氏被同样出身关陇贵族集团的杨坚取代,而杨坚之所以能代周建隋,正是因为他代表了此时关陇集团的利益,随后杨坚又依靠这股力量将忠于宇文氏的势力剪除,此时关陇集又称为隋朝政权中的绝对主导力量。

隋因杨广的几番折腾国力大损,农民起义不断,但其实对政权造成威胁最大的依然是处于统治阶层的关陇利益集团。几股势力较大的起义军或多或少都有关陇集团的影子,比如李渊、李密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甚至隋炀帝就是被关陇贵族集团宇文化及所杀。可以说关陇集团在隋时已然发展到巅峰。

在隋亡后的角逐中,获得关陇集团认可和支持的李渊脱颖而出,建立唐王朝,此时的关陇集团依旧如日中天,但在时代发展暗流中已经埋下了关陇集团覆灭的隐患。

盛极而衰的隐患

隋至初唐是关陇集团的巅峰时期,同样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魏晋门阀在数百年的发展中要么黯然消亡,要么分化为地域利益集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阶级枷锁悄然松动。

出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皇权抗衡世家大族的需要,自南北朝时就有皇帝通过政治手段提拔一批出身寒门的庶族进入决策层。他们没有家族势力,能够飞黄腾达完全依赖皇帝,因此他们的核心利益与皇帝完全一致,就是要保障皇帝权威。

但当时寒门做高官依然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皇权与世家的角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隋朝两代皇帝都意识到了关陇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毕竟北周易主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们也希望能改变现状,但想要瓦解关陇集团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隋文帝决定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对关陇集团先进行制衡,于是他创设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制,为的就是代替关陇集团因之崛起的八柱国制。

关陇集团也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于是扶持太子杨勇希望能在文帝之后能继续留在权力中心,但这恰恰是杨坚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太子杨勇被废与杨坚瓦解关陇集团的计划息息相关。

隋炀帝延续了杨坚的政治策略,但是他迁都洛阳直接动摇了关中本位制,又创设科举,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希望网罗底层寒门,培植绝对忠于皇权的势力。这些都触犯了关陇集团的核心利益。

所以隋炀帝在遍地狼烟的时候连关中都不敢回,只敢待在江都,因为江都本身就是他的大本营,待在江都反而比待在关中更为安全,绝非很多人猜测的他贪恋江南温柔乡。

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起义军组成中窥见一二,首先举起反旗的就是关陇贵族杨玄感、李密等人,可见隋炀帝和关陇贵族间的矛盾之深。

隋唐交替之际,李渊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崛起,但李渊对关陇集团既有依赖又有防备。战争给了他一个削弱关陇集团影响力的绝佳时机。出于夺天下的需要,李渊网罗了许多能人异士,这些人多为寒门和山东豪杰,在外在压力下,同属李渊阵营的关陇集团被迫选择和这些人合作。

这部分势力成为李唐皇室制衡关陇集团的武器,相当于在统治集团内部有了新生利益团体与关陇集团抗衡。

顺便一提,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代李建成,乃至李渊也不得不承认其地位,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取得了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的支持,比如秦琼、程咬金等作为李世民的嫡系亲信就是山东豪杰的代表。

在登基为帝后,李世民又吸纳了魏征为首的寒门势力,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朝堂上的政治格局以关陇集团为主,山东豪杰也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寒门虽然力量薄弱,但却是大势所趋。

进入李唐时期的关陇集团看似荣光延续,实则已经在寒门与山东豪杰崛起的大势中埋下了衰败的隐患,只差一个导火索而已。

成为皇权的掣肘

李世民亡故后,李治在关陇集团支持下即位为唐高宗。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领袖人物,更是李世民临终前任命的辅政大臣。

李治即位之初对长孙无忌非常倚重,毕竟长孙无忌在初唐政坛经营多年,自身能力出众凭借功勋起家,又是皇帝的舅舅,又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其地位威望和影响力无与伦比,可以说长孙无忌的权威超越了作为皇帝的李治。李治需要依靠长孙无忌完成权力交接和巩固。

但随着李治在位时间的推移,他需要巩固作为皇帝的权力,而长孙无忌并不愿放手将权力还给自己的外甥,因此李治和长孙无忌间就慢慢产生了间隙。

可以说李治要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就必须要翻越长孙无忌这座大山,只是什么时候翻、怎么翻成为李治需要把握的重点。

废王立武成为李治和长孙无忌反目的导火索。李治以皇后无子嗣为原因,想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实际上李治废后已经是对关陇集团动手的先兆,王皇后是豪门王家之女,和许多关陇集团重臣或远或近都有点关系。武则天则不同,当然不可否认也有李治对武则天有感情的缘故。

李治先私下去长孙无忌府上以家宴的形式探了长孙无忌的口风,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就是委婉的否定,李治碰了一鼻子灰。

随后李治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公开宣布了废后的想法,遭到褚遂良的强烈反对,长孙无忌则是褚遂良的坚定支持者,这样一来,关陇集团就彻底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

女帝的手段——走向衰亡

废后事件中虽然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极力反对,但仍未能阻止李治将王皇后废为庶民,这件事也代表着关陇集团在日益被逐出决策层。

寒门势力和山东豪族日益崛起,成为皇权对付关陇集团的一大利器。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开始染指政治权力,凭借着出色的政治手腕,她从协助李治处理政事发展到代为处理政事,李唐的皇权逐步成为武则天的手中物。

公元659年,许敬宗向李治密奏称长孙无忌意图谋反,按照流程李治接到密奏应该先召长孙无忌对质,但李治不由分说便下诏将长孙无忌削职流放,可见此时李治对长孙无忌早已是欲除之而后快。同年长孙无忌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的身亡对关陇集团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但关陇集团依然还有一定底蕴。

武则天掌权后出台了两项重要举措,将关陇集团乃至一些老牌士族彻底推向消亡——完善推动科举、编纂《姓氏录》。

科举制在隋朝就已出现,但真正大规模推行则是在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制武则天收纳了许多寒门士子,他们一经录用便被委以重任,对武则天非常忠诚,寒门势力迅速崛起,为取代世族积蓄了力量。

武则天有一项重要的创举,她创造性的推出了武举考试,将武官选拔也纳入到科举范围,这样军政大权都能从关陇贵族这样的世家中收归到中央,对关陇集团和其他世家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姓氏录》则是配合科举制对权力的一次彻底洗牌,李世民执政时期,为打击山东氏族曾经下令编纂《氏族志》,《姓氏录》与《氏族志》有异曲同工之处。

《姓氏录》按照在朝品级来定门第,而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完全可以获得和传统士族门阀同样的机会,甚至寒门被委以重任后提升门第等级,可以超越传统世家,传统世家门阀若无能人出现必然会走向没落。而与庞大的寒门基础比起来,世家根本无力逆转特权逐渐被取代的大势。

许多出身寒门的士子凭借科举成为重臣,又以《姓氏录》为依据取代了关陇贵族、山东豪族等传统世家,他们对武则天的感激和忠诚度可以想象。凭借两大利器武则天牢牢控制了寒门势力,形成以她为首的新贵利益集团。

以家族势力为纽带的包括关陇贵族在内的传统世家至此走向衰亡,此后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由门阀斗争转变为科举“朋党”斗争。在中晚唐时期,牛李党政则是没落氏族最后一次垂死挣扎。经历黄巢起义后,关陇贵族集团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