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灯——中学时代的朋友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1-28

       每当听到“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典故,读到“夜读灯光绝,明月照吾书”和“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的诗句,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中学时代的朋友——汽灯。

       汽灯能提能放能挂,光线宜人,使用方便。底座注入煤油,手动打汽,火柴点燃灯芯,顿时满堂生辉,光线特别柔和特别明亮特别受人欢迎。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升入了初中,告别了小学,也告别了煤油灯。夜自习用上了唱大戏、开大会才能使用的汽灯。一节课五十分钟,中间还需充一次汽,才能坚持到底。从一人一盏煤油灯到一班共有一盏汽灯,鸟枪换炮,别提心里多么高兴!

       煤油灯豆粒般大小的灯头,冒出来的黑烟气味难闻又常常熏黑鼻孔,有时还会烧糊作业或者课本的面页,偶尔不小心弄倒瓶子煤油就会洒满桌面,让我们这些小小的学童吃尽了苦头,苦不堪言。

       走进中学教室,迎来新的同学,夜自习用上了汽灯,总觉得兴冲冲、美滋滋。古人“借光”、“荧光”还坚持勤奋苦读,令人敬仰,催人奋进。汽灯柔和的亮光,把夜晚的教室照耀的如同白昼,大大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继而提高了我们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只要上夜自习的钟声响过,无论老师在不在教室,汽灯光下坐满四十多个学生,寂静的如同无人一般。翻动作业和书本的唰唰声伴随着汽灯微弱的呲呲声,好像演奏一曲特殊的轻音乐,悦耳动听,把我们的精力全部吸引到自觉学习之中。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埋头读书”吧!

       邙岭山村走出来的初中生,十二、三岁年纪,没有见过大世面,只听大人们经常说美好的共产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灯电话”究竟什么模样,我们谁也没有见过,只知道用上汽灯真美!

       三年夜自习,汽灯送光明。我们学会了自觉读书,自觉做作业;学会了点汽灯、修汽灯,自觉管理班集体的各项活动,收获颇丰。

      当年的初中生如今已成为两眼昏花的耄耋老人,虽说用上了电灯、荧光灯、节能灯,但回忆起六十年前的往事,总感到舒心、美好、甜蜜。从小小煤油灯到明亮的汽灯以及新时代五花八门的各种现代灯具,是灯的革命,更是社会的进步。

       电能、太阳能、光伏能源已经普及到城乡的千家万户,汽灯平时已经很难看到了,但我和汽灯的情缘却挥之不去。汽灯曾经给我初中三年的夜自习带来光明,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甜蜜的记忆;汽灯为我和我们这一代人献出了无私的亮光,督促和帮助我们学到许许多多基础知识。它的功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我却难以忘怀。

       汽灯陪伴了我们三个春夏秋冬,成为中学时代夜自习的一道靓丽风景,和年少的我们知心朋友。汽灯的美姿常常在我的脑海浮现,汽灯的亮光永远在我心中闪耀!

作者:齐应和

编辑:神采巩义  图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