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底,趁着春节期间再次回到自己生长的老家(安徽太湖的农村),在此期间姑姑、姨妈、叔叔也都先后来家里串门,因为长期从事教育相关学习工作的关系,不由得问到弟弟妹妹们的学习状况。两个妹妹都在读高中、堂弟读初三,妹妹们都是就读的职业学校,初三的弟弟学习成绩也一般,估计能上普通高中的可能性也比较低,最后去路也能是职业学校,其中原本成绩还算不错的表妹,也因为没发挥好只能进入职校学习。就近一打听也发现,去年家里周边两个考入大学的学生就读的也是专科学校和原来三本院校的本科学校;而再往前继续询问,其实村里能够考入普通一本院校甚至本科学校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通过考学,最后走上社会的缘故,看到周边太多学生不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学习,不禁为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之路感到惋惜。再反观自己一直从事的工作和在城市里接受自己培训的那些学生们,他们大都数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普通高中资源,最后通过各种方式(文化课普通高考、艺术生、特长生等)接受高等教育。自己也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这种显著落差? 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去查找了一下县城里一些高中2019年的高考成绩数据: 2019县城中学高考结果结果反思查看完县城里五所中学数据也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农村地区学生求学之路相对坎坷的原因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种: 1.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整个县城虽然有5所高中(太湖中学、太湖二中、弥陀高中为省级示范中学,朴初中学、牛镇中学为市级示范中学),但是真正的本科升学率较好的只有太湖中学和太湖二中,但是即使是二中这种层次的学校里,本科批次的升学率也不到65%,其他学校更是连40%都难以达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少。 2.师资力量落后。在农村地区教书的老师,老一辈教师大都是七八十年代毕业的高中生、中生代老师也都是一般院校毕业的学生、新鲜血液的优秀青年教师相对较少,这些老一辈老师大多没有学士学位,学历相对较低。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方法相对古老,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一些学习情况,与学生之间代沟明显;缺乏青年教师的补充导致部分老师在教学岗位上缺乏竞争,危机意识不强,教法上不能创新,进而教学效果上升不明显,慢慢师资力量落后问题开始凸显。 3.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广大农村地区,迫于生计需要,大多数父母都是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的抚育教育工作都由爷爷奶奶承担。虽然在生活上爷爷奶奶基本能满足孙辈需求,但是在教育上孩子缺乏父母对其教导,父母与孩子在学习上的沟通太少。甚至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只要在学校里身体平安无事,至于学习成绩基本不管不问,心理健康更是无从谈起,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太过淡漠,而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因素。 4.农村学生诱惑多,学习专注度不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普及,大都数父母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其本意是想加强沟通,方便孩子更好的学习。但是大都数时候智能手机都会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对学习的专注度不够,手机沦为游戏机,手机变为完成作业的神器,不会的作业百度一下正确答案就出来。作业很快写完,腾出更多时间耍手机、玩游戏,而这些对学习的效果都会是大打折扣。甚至更有个别学生会因为手机费用不够走上违法犯罪(入室偷盗)的道路。 5.中招分流。基于农村地区的上述教育大环境,广大农村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在中招阶段,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大概在50%-60%,而剩下约有30%-40%进入职校学习,甚至10%不到的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失去学习资格。大环境加上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有限,会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都在进入普高学习的50%-60%之外,失去直接参加高考的机会。而即使有幸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以我们县城的中学为例,如果考不到二中这种层次的学校,近60%的学生都只能在高考中扮演陪跑的角色,就算进入二中及以上层次的学校学习,仍然有30%左右的学生不能够就读普通本科,更别说接受一本乃和211/985这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总之,上述因素可能是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孩子失去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此刻你们应该做的不是自卑自弃,而是更加努力刻苦的学习,因为相对同龄人来说,你们已经落后一步,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才能奋起直追,在人生阶段后半程不至于继续落后,乃至超越! 观后感悟对于弟弟妹妹只能就读于职业学校,不能像自己一样直接通过高考进入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只能表示深深的惋惜。回首望去,当自己通过考学这条路,读完大学、研究生发现他们不再有机会去接受比我更加优质教育资源,我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达不到的路径,作为过来人,只能祝愿他们!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考学只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这确实是一条对于农村学子相对简单的道路,因为社会对于知识还是相当尊重!而对于弟弟妹妹来说也相信他们在另一条社会道路上会有所成长,收获丰富,得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以上是春节期间在家乡接受到的一些现象反思,愿有所有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