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生大爱 — 犍陀罗佛像艺术(一)

 七烟 2020-01-29

2020年1月27日晚9点30分

心言堂的前几篇,和大家谈了谈,20世纪的腕表艺术。腕表是特别实用的艺术品,哪怕最早期的腕表今天收藏者都可以戴在手腕上,作为日常使用。所以对于选择腕表来说,实用性特别重要。这里我讲的实用性并不是物理上的实用性,而是艺术品的实用性(想了解更多,请回头翻看前几篇文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具备腕表的实用性,那么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品,我们该如何欣赏,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呢?今天开始,我想和大家谈谈一种距离我们1800年的艺术品类——犍陀罗佛像艺术

犍陀罗佛像,公元2-3世纪,心言堂收藏

关于佛像,诸君不会陌生,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寺庙众多。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像便在大江南北,落地开花。但是犍陀罗是什么?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简单的说,犍陀罗是一个地名,位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西起新都库什山脉,东至印度河,北至斯瓦特河谷,南到白沙瓦盆地。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部以及阿富汗东部区域。曾经这里是欧亚文明的十字路口,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公元1世纪,犍陀罗区域地图

古代犍陀罗区域示意图,来自何平&孙英刚《图说犍陀罗文明》

同时,它也是一个历史名词,特指公元1世纪开始,到5世纪中叶白匈奴入侵前,贵霜帝国统治前后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犍陀罗区域是欧亚大陆的四大中心(罗马、安息、贵霜、东汉)之一,如同今天的新加坡、香港、迪拜。欧亚非大陆的各色文明、种族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也正因为这样,这里诞生了前所未有的犍陀罗艺术

公元2世纪的欧亚大陆地图

第一眼认真观看来自犍陀罗的佛像艺术品,是在上海远郊一处北宋庭院的私人聚会上。我是一个珠宝人,之前逛在大英博物馆、巴黎集美博物馆甚至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时,看到诸多犍陀罗佛像,只把它当做诸多佛像艺术的一部分,走马观花,未曾认真端详与揣摩,全部精神都聚焦在那些珠宝艺术品上。可是,那次上海的聚会却不同,宋代的院子,本身就蕴藏古朴之美,再加上身怀度假之念,心无俗事缠绕,所以专注力就格外集中。

上海枫泾的山麓酒店,原属北宋状元庐陵学派陈舜俞的私宅“三百园”

组织活动的史永兄,是我的良师益友,他请来了国内顶尖的犍陀罗收藏家与学者何平老师及浙大历史系研究犍陀罗艺术的孙英刚教授。何老师带来了几尊超凡脱俗的犍陀罗佛像、佛本生石雕板以及精美的石制舍利塔。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那次的观赏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品来看待每一尊佛像与石雕板,但是出乎意料,我被这些来自上千年前的艺术品深深打动了。

当日所见的犍陀罗双面圆雕佛像,一面佛陀,一面弥勒,
精美而罕见,公元2-3世纪,私人收藏

插一句题外话:何老师与孙教授在2018年合力出版了一本《犍陀罗文明史》,我觉得是国内至今为止写的最为精彩的一本犍陀罗艺术史书籍,大家可以买来一观。

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里说,一件艺术品究竟算是“杰出”或者“拙劣”,可以取决于这件艺术品对我们的内在需求有多大的帮助。没错,好的艺术品有种特别实际的价值,就是点燃你的感情,唤起你的情绪,让你为之着迷。我把它叫做艺术的感性价值。这也是我认为评价一个艺术品极其重要的标准。

大英博物馆,全球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我们走进一座博物馆,作为普通参观者,我们不可能认识每一件藏品,也不会知道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但是在成千上万件艺术品中,有一些艺术品能让我们停下脚步,久久凝望,甚至内心产生出非常个人化的情绪,或者回忆起生命中一些珍藏的片段,这种共鸣就是艺术品的情感力量我认为,在陌生的情境下(不了解它的艺术背景也没有见过它),和它产生共鸣的人越多,或者产生的共鸣越强烈,这件艺术品的感性价值越大

比马兰舍利宝箧,犍陀罗区域,公元1世纪,大英博物馆藏


今天,我谈犍陀罗佛像艺术,就是希望诸君,跟着我的感受,体验一下这种艺术品蕴含的感性力量。在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犍陀罗佛像时,我被打动了。冥冥之中,它和我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仿佛是它了解我的,而我也能懂它。

犍陀罗半身佛像,公元2-3世纪,心言堂收藏

但是,犍陀罗佛像艺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力量呢?它给你的第一感觉,特别真实,似乎是活着的,和你我一样,在思考,会呼吸。它有着特别立体、英俊的五官,面庞和蔼可亲。最让人惊叹的是,佛陀的身体以及穿着的长袍被无比真实的再现了出来。长袍包裹着佛陀的身体,肌肉的隐约线体,长袍的自然褶皱,以及在重力的作用下或摆动或下垂的衣角,就像活生生的佛陀本尊站在面前。佛陀的重心放在右腿上,另一条腿的膝盖透过衣服被雕刻出来,巧妙地表现出身体的平衡,如同你我。工匠们这种出神入化的手法来自古希腊雕塑艺术传统,叫做Contrapposto

犍陀罗佛像,公元2-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科普一下:Classical Contrapposto是视觉艺术的术语,中文意思为对立式平衡。通常描述一种站姿,肩膀和胳膊扭转,偏离躯干正轴,与臀部和腿不处在同一平面上,用一条腿支撑身体重量 。

《抱狄俄尼索斯的赫尔墨斯》,大理石雕塑,公元前340年,由古希腊雕塑家普拉西特泰莱斯(Praxiteles)打造。高2.15米,奥林匹亚遗址博物馆。1877年德国考古学家在奥林匹亚遗址的赫拉神庙墙下发现,是古希腊式Contrapposto的经典雕像

为什么来自亚洲的佛像,会有希腊的雕塑风格,将是我们接下来几篇会重点介绍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暂时聚焦于佛像给我带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如果再进一步仔细端详它,它又似乎那么与众不同,那么神秘。它的身上有好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神秘的圆形背光依附在佛陀的头后,波浪形的头发在头顶扎成高耸的肉髻。它的双眼不是睁大的,而是一种微微半闭着的状态,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凝望着你。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透露出与众不同的高贵与神秘。

犍陀罗佛像,公元2-3世纪,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最引起我的注意的是它嘴边挂着浅浅的微笑,似乎与你亲近,但又如此超凡脱俗。这种“谜之微笑”是我们人类才有的表情,但是在雕塑艺术中出现,就会透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微笑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会因为嘴唇角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微表情。时而它是和蔼可亲的,时而它是开心愉悦的,时而它是威严肃穆的,时而它是深沉思索的。在这一时刻,作为观赏者的我,看着它真实的身躯,逼真的衣纹,丰富的表情,不得不对这些雕塑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从不同角度看同一尊犍陀罗佛像,公元2-3世纪,心言堂收藏

普及一下有关雕塑艺术中的“谜之微笑”。雕塑艺术中的“谜之微笑”有长达数千年的传统与历史,从公元前2500年埃及古王朝的法老雕塑,到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古风时期的米洛斯青年雕塑,再到犍陀罗以及之后延绵上千年的佛像艺术,包括我们中国各朝代、朝鲜、日本、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佛像艺术。这种带着微表情变化的雕塑风格,为塑像带来了一种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埃及古王朝法老哈夫拉像,约公元前2500年,开罗国立博物馆藏

埃及古风时期雕像中的“微笑”,公元前6世纪左右

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雕像会显示出不同的微表情,正面观赏,它是微微笑着,有着如沐春风的亲和力,从不同的侧面观看,似乎它又是严肃的,有着庄严肃穆的表情。当你从塑像的一侧走向另一侧时,你会发现塑像的表情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就是“谜之微笑”。这种艺术风格用来表现伟大的对象,如同神灵、君王、佛陀,实在太合适不过了,既有神秘性,又有亲和力,“可咸可甜”,一方面赋予雕塑如同活生生在眼前的动感,另一方面完美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悯苍生,胸怀若谷的气度。

中国青州龙兴寺佛像,公元5-6世纪

“高棉的微笑”佛像,柬埔寨,吴哥窟八戎寺,公元12世纪

讲完“微笑”的历史,现在,我想要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情感会被一件冰冷的石雕唤起,并且喜欢上它?它的力量从何而来?我想,这个答案,也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艺术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我想把这个问题留给爱思考的朋友们,下期,我们接着这个问题继续聊。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想大家的春节假期心情和往年都不太一样。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间静下来,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段好音乐,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天空。今天是大年初三,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