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朱熹和陈亮的辩论

 九成书道 2020-01-29
关于朱熹和陈亮的辩论

   朱熹认为有永恒不生不灭的“理”,在一个他所谓“洁净空阔的世界”之中,社会的组织也有与之相应的“理”。而三代圣王便是照着这个理。此谓王道,本质是“义”。而自汉唐以降,帝王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此便是人欲,也就是“霸道”,其本质是“利”。
   陈亮曰: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长,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甲辰答朱元晦》,《龙川文集》卷二十) 他认为“道”不能离开具体的而存在,也就是反驳朱熹所说的“理在气先”,汉唐无王道,那么王道其实就已经不存在。
    朱熹对此反驳道:“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若论道之常有,却又初非人所能预,只是此个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五百年被人作坏,终殄灭他不得耳。”(《答陈同甫第六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朱熹认为三代以降   周公,孔子之道未行于天地之间。 而“道”亦是存在的,他不依附任何,他本就存在那,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务,无所谓他依附于人而存在。反而,万物是依附“道”而存在的,此便是朱熹的“理在气先”的理论。故而朱子言理气非是对立,然是理事只是一体。
故而又曰: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
   陈亮认为“道”不能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所以不行就是不存。朱熹认为“道”可以不行,但是它总是常存,因为他认为“道”是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的,它的存在是“非人所能预”。 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之一。
   陈亮又说:“人之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非天地常独运,而人为有息也。人不立,则天地不能以独运,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矣。……天地而可架漏过时,则块然一物也;人心而可牵补度日,则半死半活之虫也;道于何处而常不息哉?”(《甲辰答朱元晦书》,《龙川文集》卷二十)    他认为天地是有了人才能完善,所谓“人不立则天地不能独运”,没有人,天地就不存在,“道”也就不存在,这是反驳朱熹所说“道”是本身之存在,气凝聚处,理已在其中。陈亮的理论本质便是“事外无道”。故而陈亮又曰:“气只是这个气,才只是这个才,譬之金银铜铁,只是金银铜铁,炼有多少,则器有精粗,岂其于本质之外换出一般,以为绝世之美器哉?故浩然之气,百炼之血气也”。
  朱熹说他的理论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亮反驳道:“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另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这已是驳斥程朱的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之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