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革夏命与周人自称有夏《尚书》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上古文献总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虞书》保留的是尧舜禹时期的文献,所以在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的说法,其实来源于此。 除了《尚书》,最早的上古文献还有《逸周书》,相传是孔子删书汇编《尚书》时没有用上的周代文献部分。 《尚书 汤誓》记载了商汤伐夏之前对部下做的战争誓言。
《尚书 多士》则是西周灭商,建立新都成周后,把原殷商顽民迁到洛阳时,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对商王士所做的一篇训诫文书。 书中也明明白白的说清楚了商汤灭夏之事,并称之为“殷革夏命”。
《汤誓》,有研究者说乃是战国时人所作。但《多士》记载的是周公训诫殷顽民的话,里面多次提到“你们是天邑商,我乃“小国”,如果不是上天安排,我哪里敢伐灭你”一类的话语,则应该是周公旦的原话。此时距离殷商覆灭为时不久。
再加上春秋时期殷商后裔之国宋国所作的《诗经 商颂》,商汤灭夏之事,当并非周人假说,而是言之凿凿的真实历史事件。
然而,深入解读《周书》,则发现西周早期,周人曾经多次自称为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特別是下面这話。 《尚书·周书·立政》云:“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意思是:“上帝很生气要惩罚,于是让我有夏国,伐商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百姓。”周人灭商之前,自称有夏无疑。 既然殷革夏命,为何周又称夏呢?难道商汤灭夏这事是假的吗? 文丁杀季历,周国称有夏源于此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周国的来历。 周建国之前,本是商王朝西边的一个小部落。大约在商晚期王武乙时期,太王古公亶父受命于商,把部落迁到了岐山之地。
一说,他是为了躲避好战的戎狄才搬迁的,不少部落因古公亶父之仁义而归顺了他。
武乙,就是那位射天被暴雷劈死的商王,他是商纣王的曾祖父。
也就是说,商王武乙和周太王古公亶父是一辈的。 周人投奔商朝之后,度过了几十年的蜜月期。武乙时期周太王古公亶父薨逝,其子季历继位为周公,武乙死后,由于忌惮季历的武功,商王太丁(文丁)找了个机会杀了季历,史称“文丁杀季历”。
两年后,文丁也死了,子帝乙继位。周国那边,则是周文王(西伯侯姬昌)登上政治舞台。 帝乙在位仅有九年就死去,子帝辛(商纣王)登基为帝。 所以,周文王是帝辛的叔伯辈,武王姬发则和帝辛同辈。 搞清楚了周国的来历,我们对周人自称为“有夏”,还是一头雾水。 周朝后来分封诸侯,建立了完善的封建体制,它的来历对搞清楚我国上古史至关重要。那么,周人为何自称为夏呢? 这就要从周文王的妻子太姒说起。 姒,乃夏朝王族之姓氏。夏禹姓姒,据说是帝尧所赐。
周文王乃周公季历之子,当然季历肯定不止一个儿子,只是因为文王之母特别尊贵,所以才由文王继承了周公的位置。 我们知道,古代贵族有姓氏之分。氏乃其起源根本(大宗),姓乃其受封有国之标志(小宗)。 所以,黄帝轩辕氏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也就是说黄帝十四个儿子有了自己的封地,可以开宗立国。 其中,姬姓就是黄帝最早赐予的十二姓之一。 大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子夏启,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姓“姒”,并且还和五帝一样有了自己的氏-“夏后氏”! 后来夏后氏,也繁衍出了很多姓。如费,辛,曾等。 当然,姒姓是夏后氏第一大姓,大宗无疑。 周文王娶妻太姒,则是迎娶了夏朝的公主。这件事对于周朝来说,意义极为重大。这事,真知堂已经有文详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在灭商之前,周并不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氏,而是一个受封于商的附庸国。所以,对于此时的西伯侯姬昌而言,娶妻太姒意味着他在周国“得姓“。 也就是说,他取得了夏王族姒族的支持。相对于周人自己遥不可及的远祖,夏朝女婿的身份无疑乃是极其尊贵的。 文王受命,周人自称有夏周人自称夏,又自称小邦周,和历史上“文王受命”这件事息息相关。 何谓“文王受命”呢?这个词出自《诗经》。
《逸周书程寤解》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 “文王安商,在酆。正月既生魄,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寤惊,以告文王。文王召太子发,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西伯侯昌对外是商朝的西伯侯,对内则自称受命于天了。 换句话说,西伯昌假借天命给了自己一个氏,这个氏借用的是夏朝之名! 不称“夏后氏”而称“有夏氏”,和舜帝死后,其宗族受封于虞地称“有虞氏”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自称“有夏氏”呢?还是因为文王娶妻太姒的缘故。 以姬发之母族太姒的部众为主体,姬昌取得了周国部众中的绝对大宗地位。这事,和历史上“商的先祖契受封于商,得到母亲有娀氏部众的一部,得以开宗立国”的事情一模一样。 只不过,契的商族子姓,乃帝舜所封。而姬昌的周族乃商王所封,自称“有夏”,而不是自称“有周”,则是为了革殷商的命!“赳赳老夏,共赴国难!” 甲骨文卜辞中的周方,就是周族受封于殷商的证据。
也就是说,周确实是得到商王朝的任命,才得以建国的。 所以,当西伯侯姬昌自称文王,与商纣王同级的时候,也就是所谓“文王受命于皇天上帝”之时。文王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有夏氏。以有别于夏朝君主的“夏后氏”。意即以夏朝后裔正统自居。 小结从史料来分析,周族最早接受商王朝的册封脱离戎狄来到陕西岐山之地,确实是心怀感恩的。 他们修筑城池,开垦田地,数十年后终于称霸西戎。然而,周侯季历的武功太强,甚至威胁到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商王文丁借季历献俘之机无耻的杀害了季历,因此与周人结下了血海深仇! ![]() 此时是西伯侯姬昌尚未称文王,他韬光养晦数十年,还是被商纣王囚禁于朝歌。在费尽心机,甚至送上了长子伯邑考的生命之后,他终于被商纣王放归西岐。 回到西岐,他终于举起了反商的大旗!为了和大商对抗,脱离大商自建独立国家是必须要走的过程。所以才有文王受命于皇天大帝的典礼。 他建立的国家,当然不能用商王赐给的“有周氏”的名义,于是便采用了“有夏氏”这一国号。这是在通过联姻取得了夏王族姒姓古国部众的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完全符合“”上古时代妻族或母族出人出枪建立新国”的传统了。 周人本是黄帝后代的姬姓,最初先祖弃也是得到了母亲姜原(炎帝族)部落的支持才开宗立派的。后来沦入戎狄之间近千年,早已取得了戎狄人好战的血脉。商亡于周,其实在武乙时就埋下了种子。这或许就是周人早期自称“有夏”的历史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