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不易,学点中医

 tjboyue 2020-01-30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两个价值观是必须知道的:一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对国家忠诚的价值取向;二是“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这是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人们重视健康的今天,学点中医和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知识,无论对工作、对父母的孝敬和自身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人不易,学点中医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图片来自网络)

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名句,他的这一人生价值观对后人影响巨大。作为一个国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谋幸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充分表达了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这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生命的最大意义,

其不知,范仲淹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人生价值观,即“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人生主张。他的这一人生主张是有渊源的。

范仲淹原籍是苏州,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长山朱家,改名为朱说。继父官职低微,薪俸微薄,仅够养家糊口。范仲淹自小勤奋刻苦,他就读于应天书院时,每天煮一锅稀饭,当凉透后再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中午不食。由于营养不良,因此他的身体很羸弱,中年以后,多病缠身,从此自学医术,掌握了许多养生治病的方法。也就在那时,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据说,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问道:你看看我以后能当宰相吗?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志向可不小,你是不是想的太大了?”范仲淹又问: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地问:为什么又想当宰相,又想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唯有成为良医或者良相可以救人于苦难。算命先生赞叹道:你有这个存心,真良相也!

为人不易,学点中医

范仲淹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他与北宋士大夫共治天下,积极倡导“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主张,得到天下士大夫的响应。

做良相可以救国,做良医可以救民,他的这一主张和学风在士大夫中学习医术蔚然成风。因此,北宋在一段时间里,不仅是儒学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中医发展的高峰期,朝廷还成立了校订医书局,大量印发医书,还设立了医官,因此有了儒医这一名称。“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这句俗语也源自于北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北方称医生为大(dai)夫,南方称医生为郎中。

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价值观取向非常值我们学习和深思。

为人不易,学点中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不知医为之不孝”,这一观点出自李元忠等孝母的故事。李元忠是东魏大臣,赵郡平棘人氏。

李元忠的母亲年老多病,为了解除母亲的痛苦,李元忠专心医道,研习积年,不仅治好的母亲的病,还求助了不少人。他的族弟之母也是体弱多病,遍求医生不能治愈,于是自学针药,治好了母亲的病。隋许道幼年时,母亲病患多年,他长大后遍寻经方,认真研究,成了当地的一名名医。

“为人子不可不知医”这句名言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勃。王勃不仅诗文写的好,他还是名懂医术的高人。他年少时就留心医药,博览医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他12岁时便负笈去长安,拜曹元为师,学习了《周易章句》、《黄帝內经》、《难经》等经典医著。

唐代著名医家王焘,由于自幼多病,常和医药打交道,从而对医学发生了兴趣。他的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常常是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为母亲救治。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任职。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医学书籍,在20年的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了大量医书,同时,还认真地做了详尽的摘录,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后来,他在大宁郡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把许多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

宋朝诗人李虚己母亲失明,他旦夕舐睛不懈,二年后母亲的眼睛复明。北宋书法家、藏书家李行简的父亲患有痈症,非常痛苦,李行简时常吮其败膏至尽,直至病愈。

以上都是以孝为医的故事。

儒家文化讲究“百善孝为先”,孝道,最根本、最重要的首先是让父母过得好,要让父母健康,不仅孝身,还要孝心、孝疾,减少父母的病痛。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曾经说过:“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先生由于父亲重病救治不及时去世,他非常悲痛,于是决定弃文从医,最终成就了一代医科圣手。

我们孝敬父母,不只是吃好喝好住好就算孝敬了,通过自己的能力减少父母的病痛才是大孝之道。

为人不易,学点中医

三、为人不易,懂点中医学

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等的一门学科。一般认为,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之后历朝历代均有总结和发展,它承载着中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没有中断过,这与中医对人们生命的维护是分不开的。几千年来,中医中药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无论在治病、防病,还是在养生上,都是有效可行的。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是标本兼治的,这一点,西医无可比拟的。但近百年来,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近年来,西医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中医的热潮再次枯木开花。17年前的非典和屠呦呦的青蒿素再次证实了中医的生命活力。当此之时,学点中医养生文化十分有必要。

但是,由于中医近百年来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大部分人对中医文化已经陌生,知识结构里几乎没有这个框架,因此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但是,随着中医在网络上的大力宣传,许多名家和民间高手公开讲课,这都是很好的学习载体。

我们的生命是自己的,我们的健康也是自己的,我们的身心健康要由自己主宰,而中医学包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这是最珍贵的的宝库,掌握它为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