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的常考的题型】 1.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例如: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解】张可久,元朝重要的散曲作家。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⑤投老:临老,到老。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能否换成“慕”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提示: “倦”是厌倦的意思。历代王朝的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诗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隐居伏根、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而“慕”有羡慕喜爱的意思,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而作者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以用“倦”好。 总结:一般的提问方式:哪个字用得好?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品味关键字的答题格式:含义+(可能运用的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2.比较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例如: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比较感情基调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诗歌营造的意境。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问题:简要说明两首诗都写了“山中”景色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首诗中一二两句借“浮云”、“山霭”等意象,把群山的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石邑山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两句借助于“晓月”、“秋河”“数峰”等意象把石邑山的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羁旅的辛苦和孤独、凄清的人生况味。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喜悦之情。 解答意境赏析题格式:可以按照“客观意象+主观感受+传达出的感情”的格式进行比较。 当然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多角度的,既可以比较两首诗不同点,也可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这里我们列举的是常考的几种,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的总结,学会融会贯通。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 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代人。曾因事贬谪出京,后被罢官流放。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作。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3)题。 秋山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①孤松掩醉容。 余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①倩:请别人替自己做事。 ⑴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宋代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桕、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春。 B.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一个“错”字,却流露些许嗔怪之意。 C.范诗的前两句用“静芳”两字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 D.两首写景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但都清新活泼,妙趣横生。 ⑵杨诗从 角度写秋山之树;范诗从 角度写春山之花。 ⑶两首诗中的“掩”和“熏满”历来为人称道,选择一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⑴B 3.阅读下面的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足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 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⑴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⑵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 黄庭坚词句: 答案: ⑴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⑵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庭坚:除非问取黄鹂。 解析 《大林寺桃花》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个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像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清平乐》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它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眼下只有春去,夏来,蔷薇花开,词人一腔芳菲之思,亦随鸟飞春尽而不知所终。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