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治疗头部多汗

 大富豪654 2020-01-30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出汗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排出体内废物。外界温度太高、剧烈运动或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使气机外散,这时应该伴有汗出;天气寒冷时气机回缩,应该周身无汗。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时则会反常出汗。


头部多汗症这可能不是大家熟知的疾病,但是头部出汗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出汗太多,有时候影响非常的大。因为对于头部多汗症不是非常了解,很多人在头部出汗特别多的情况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头部多汗症也是需要治疗的。

头汗症是指仅头面部或者头颈部出汗较多,而身体无汗的病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头汗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味觉性出汗。头汗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正如《吴中医集临证度针》所言:“头汗:别处无汗,热不得外越,但上蒸也。或因黄郁未发,或因湿家误下,或因水结胸蒸,或因火结热迫,或因阳明蓄血,或因热入血室,并详《伤寒论》。”仲景之后的医家亦多有补充,使“头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汗出仅限于头面部或头颈部,中医称为头汗或称但头汗出。

产生头汗的原因

如果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

上焦邪热熏蒸:

病人头面多汗,兼见面赤、烦渴、舌尖红、苔黄、脉数等症。头为诸阳之会,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逼津液外泄所致。

中焦湿热蕴蒸:

若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纳呆,小便不利,苔黄腻等,为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津液上越所致。

饮食汗,指饮食后随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

从头汗症的病因病机来看多与湿热、血瘀等病理因素有关,而且头汗症的发生不仅仅是体现在头面部或头颈部的多汗,而且与中医学的心、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病变有关。


中医艾灸辨证出汗过多

第一: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而至毛孔肌肤疏松,表虚不固而自汗。

第二:营卫不和,就是气血不和,体内阴阳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而至出汗。

人的体表防卫外邪入侵靠的是正气,进一步可分为营气和卫气,卫主外,营主内。如果二者不能协调配合,中医叫“营卫不和”,人体就会经常自汗。卫气过弱,里面的营气会泄露出来而出汗;卫气过强,是由于体表受到了外邪的侵袭,卫气都被吸引着抗敌去了,不能再护卫营阴。

第三: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泻,导致盗汗。

体内阴虚或有实热,人也会异常出汗。阴虚常表现为盗汗,即睡着以后出汗,需要滋阴收敛。内热的出汗主要分为两类:若没有湿邪,体内充斥一种无形的热气,往往伴有发热口渴,并且全身出汗,治疗可以选用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等来清热;如果体内有湿热,由于湿性黏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往往表现为上半身或颈部以上出汗,并伴有口中发黏、舌苔黄厚腻、腹部胀满、大便不爽等症状,可以用龙胆泻肝汤来治疗。

第四:邪热郁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过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泻而出汗增多。

汗为心之液,如果思虑过度、损伤心脾,也会造成出汗,常伴有心慌气短、失眠多梦、面色无光等,可选用归脾汤来健脾养心。久病的人常有淤血,淤血也能化热导致出汗,其特点是午后或夜间发热,且局部出汗,伴有舌下淤点或淤斑等,常用血府逐淤汤来治疗。如果病人出现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弱欲绝等,这是正气暴脱、生命垂危的表现,需要去医院抢救了。

也有该出汗时不出汗的人,要么是阳气虚弱没有蒸腾的动力,要么是体表有邪使毛孔不能张开,要么是阴津枯竭没有汗的原料,都需要调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空调的普及,夏天很多人都不出汗了,这样人体气机不能正常张开,会给健康带来很大隐患。可见,顺应自然规律才是养生的第一要则。

艾灸治疗本病有良好的效果,治疗的实质是通过激发经气的功能,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使汗证病理状态趋于正常,应当注意该病的发病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有一定关系,在治疗时加以调整。

艾灸治疗头汗症取穴

主穴:

合谷穴、复溜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此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讲“面口合谷收”,说的是与头面部和口有关的疾病都可以从合谷穴下手。

主治: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在足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中点向上约三横指处,左右各一)

复溜穴是一个活血的穴位,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肾多虚证,'虚则补其母',而复溜为肾经之母穴, 故取本穴多行补法,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肾主水,汗液也是身体的津液,水分。如果治疗肾虚当取复溜穴为主,精当配穴治疗一些与肾阴不足有关的病证。“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穴位治疗瘀血和炎症效果最好,所以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都可以选择此穴。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的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所以怕热口干多汗少汗用此穴位也会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合谷穴与复溜穴,这两个穴位一方面补肾阴,另一方面固表,实属配合的最佳拍档。

配穴:

肺俞、阴都、尺泽、膈俞、大椎、大横、玉枕、噫嘻。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滋阴润肺,清热止汗。


阴都(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

滋肾阴止汗。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肺经合穴,滋阴润肺,清热止汗。


膈俞(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本穴内应横膈)

血之会,可理血止汗。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清热固表止汗。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除湿散结、理气健脾。


玉枕(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约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有枕肌)

清热固表止汗。


譩譆(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

外散体内之热。


如果您是少汗,也可以用合谷和复溜这两个穴位帮助调整,因为针灸,艾灸这些绿色疗法具有双向调整功能,所以,这两个穴位既可以治疗多汗症也可以治疗少汗症。

疾病的出现是健康出现问题,所以维持健康非常重要。因此,为了避免头部多汗症的出现,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为维持健康做出努力,使用艾灸疗法来平衡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另外饮食要营养,还要积极的参加运动,更重重视的是保证睡眠,放松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