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形成这门学科-才府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1-30
学习国学 入门难度 持续性 效果语文 难 差 差 读经 易 阶段性 一般传统教育学科.一般 持久 好 一 鲁迅先生讲'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百年沧桑,世纪复兴,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书院制度,标志着千载传统学校教育的历史中断和全盘西化教育的开启,至今已百余年,虽有几代仁人志士的丝缕维继,然大势已然,幸哉,至今日而斗转。历次读经运动和高校教育文、史、哲等分科正是这一历史中断的产物。 传统教育的纵深、弹性较大,这是当今实践的难点,通过历史研究,其实古代是有很多经验留给我们的,因为教育是阶段化的推进,不像阅读很笼统。通过类比以及再梳理,重编古代蒙书、诗文、经史的内容,重新构建适用于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我们发现在今日大众化即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文范畴与古代学塾和初级书院阶段正好是匹配的。约定成俗的'孝弟三百千千'是古代的初级蒙学, 古代蒙书经常随着时代、地域、层次的变化而变动,像今天的教材,人教版之外还有鲁教、苏教、商务、书局等版本,但系统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主要是内容的编辑变动。如'孝弟三百千千'是一个小系统,每一类都有十数乃至数十种,应用也是最普遍的,'蒙求体″就更多了,通过类比重编内容,正好对应当代教育的幼儿及初小(小学1-3年级),'对韵四四五五'就是高一级的蒙学了,适合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的需求了,四言'杂字类″的作品很丰富,'小四书'就更精深了,'五伦″是集中的总结与补充,对于传统教育,在蒙书中的反应及可实施性会更大,蒙书没有经书固定,有很大的灵活性,更适于基础教育。蒙书大多是教材,不等同于经典文本,但确是经典训练的必由之路。教学上则以'道术四四六六'即四科四学六艺六阶统之,孔门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统文庙历代圣贤,国学四学辞章、义理、考据、经世统各类学术,六艺统经史子集、七略之文,六阶统幼学、小学、中学、师范、大学、研究院。 今日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受明清期影响,在失去社会背景的环境下,仅以此为基础又怎能收到整体传统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呢?宋元蒙学教育的背景是理学,朱子的设计是以四书为进阶入五经,以北宋五子和《近思录》为四书的进阶,但这是经学、理学的大学,朱子虽有《小学》,却只是个纲。这二条进阶代表了大学、蒙学,结点都是四书,小学又是大学的先阶,简单的经学读经课是不可能收其效的,因为没有遵循其本末先后,偏则废。蒙学教育又分家教即家庭教育和师教即学校教育,古今中外的基础教育都包含这二大部分,上游是家训和书院文化,涉及的是教材内容之外教什么即框架和如何教即教法的问题。古代基础教育多在家族环境中,不像今日在社会环境中,因此在如何教做人方面就弱了,需要向古典教育学习。在四书系统中家教衍生出女学的《女孝经》和《女四书》,很多人都知道,然尔师教的《小四书》,人多不知,对其叙述也多有出入,因为明清和宋元都是理学期,但却窄化了。 《小四书》是元明之际朱升对宋、元时期成书的四种蒙学教材的命名。它包括宋人方逢辰编撰的《名物蒙求》、程若庸编撰的《性理字训》、黄继善的《史学提要》和元人陈栎的《历代蒙求》。其为初学者编定读书目录与次序,乃汇辑上述四种读物,加以旁注和补充,称为《小四书》,表示继朱熹《四书》之后以供初学的基础教材,由此循序进修四书五经六艺与研习程朱学说。 《名物蒙求》为儿童初学识字及掌握一般常识的教材,用四字韵语编写出一些基本的自然知识与当时的日常社会知识,讲述了天地、四时、风云、动植物、器具、田园、房舍等,让儿童认识事物和理解一些自然现象。朱熹写过训蒙诗百首,亦即《性理绝句百首》,其门人程端蒙继写出《性理字训》,继而程若庸编撰《增广性理字训》,写道:“天命流行,於穆不已,其赋于人,为性之善,是曰天理。”“修道明伦,以觉乎人,是谓之教。”此书入四库子部儒家类,其它三本入类书类,蒙学属于通用的基础教育,择百家之长,整体上不属任何一家。如果说四书五经是谷肉蔬果,为了给小孩子吃就得做的精细些,好的蒙学就像谷粥、肉泥、蔬果汁难道不比大人吃的食物形式更养生吗?现在有些大人看不上,只能说是自己孤陋寡闻,看看这些教学内容,怎么是泛泛的读一些书就能达到的。《史学提要》是一本简要而系统的历史启蒙读物,其编撰历史蒙书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用四言韵语,简要系统,仅用了136个字就把鲁国400多年的大事,全都扼要系统地写出,这确实表现了历史的提要。《历代蒙求》,沿用传统的四字句编写自上古至元代末期的历史,比黄继善的《史学提要》更为简要,全书只用了944个字,还能概要地写出封建帝王的为人与为政的特征。 以上设计虽是对宋元蒙学教育高峰期的总结,但他的基础和背景却是建立在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积累和中国文化高峰期之上的,到了明清,事实却是'三百千千再大中'的模式更普遍,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大学》、《中庸》,也大都是成熟在宋代。在书院文人的支撑下,历代是不缺乏好的蒙学教材的,教材虽是教学的基础,但无法代替,就像经书一样,这就要以人为本位了,道、经、师、生缺一不可,清代的蒙学教育已很没落,仍然产了《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小学弦歌》、《经史百家简编》等高水准的蒙学经典教材,清末小学堂读经课的单一设计正是蒙学教育衰落的体现。关于教学设计、教法的总结清末民初有不少,精而适用,字课之外,家教、历史、名物、对韵、经训、心理、钞本、习作等均很成熟,就像现代语文、数学、社会、艺术、自然课分类一样。能在清末从宋代子部类书、笔记中脱胎而专为蒙学,诚古代中外教育史上所仅有,了解这些是让今日的传承更可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是文化之树的根,没有传习又怎能承继以开创出未来的中国文化复兴之路呢? 二 今人学古犹小马过河,盖失其类也。人生经不起太多的试验,此圣贤、学术、教育于文明之大义。圣贤为统,学术为衡,教育为类。然学有先后,失此则事倍功半、劳而无功。以用为类,属个体经验,易失之过泛,以果为因,眼高手低,则失于门径不明,这就是古代圣贤设立教育的原因了。《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岂是虚言?《学记》所载,岂能无由?劝诸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岂可信口开河、拔苗助长,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近代科学重证据,有一分说一分,一分绝不能说成二分,而害人慧命。 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分期及各期文化的组成认识不明了造成今日传统文化传承的低效化,不知本末先后,闭门造车、鼻子眉毛一起抓,这种结局自然难以避免。简单来讲战国前、三国前、五代前、民国前或者说周公孔子、诸子百家、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就是历史分期的表述,和贵族、士族、乡绅社会亦息息相关。各类文化的细分均可以此作描述,就蒙学而言,15岁以下,清代以前叫小学,与大学相对,今日可称为'古典基础教育″阶段,15或18岁以下。受历史分期影响蒙学也有贵族小六艺期,汉唐识字为主可授官职、南北朝至唐代的家训家教期,宋元成熟期,明清窄化附属科举期这五个时期。 古代无蒙学和教育的分类,今天如果仅靠过来人的经验,百不得一,且这个百又万中无一。 近代以来的蒙学研究仅是蒙书的梳理,没有教育上的评介,语文以白话文运动为分水岭,今日重建应以蒙学为根,国文为本,体系为神,学制为形,缺一不可。先秦的书和旧诗多白话,白话以时代论,文言以学术论,是雅言的一体两面,近代语言文字形式上以歌谣为界,一边走向韵语文言,一边走向口语白话,语文中虽有古代内容,然其训练方法与目标与蒙书不同,其从歌谣、韵文、对韵、诗词、骈文、古文、经文一路而下,下学而上达,语文与传统教育是不同的学科。 传统教育一体三面,家教是依托,蒙学是主体,书院是上升。所以这是个学术级的常识普及问题,不能单在文本上使力,这会事倍功半,要回到体系中的具体训练,教材仅是课程载体之一,且过去的文本、教材不等于今日之课程、教材,不研究出学科、教材、学制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出路不大。 蒙学还是要站在以儿童为主的学校教育来谈,不亦过泛,就像义务教育阶段,不是专业启蒙,如《佛教三字经》、《医药三字经》、《童蒙止观》、《正蒙》等,《弟子规》一直属于成人扫盲类的读本,蒙学很杂,不是专才之学,宜站在基础教育范畴讲。 西方人现在面临的道德失范危机,以前由宗教承担的社会道德教育功能被教育心理学取代了,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基础。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标明人伦及家教、历史、心理等课程已很成熟的运用实施了,而我国今日在这方面的进展尚不乐观。周谷城先生在《中国传统蒙学丛书序》中说:“…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蒙学可以说是开发启蒙社会人生的通识教育,迄今已3000年历史,2000种存书,岂能置之不加研究。 古今中外基础教育的设置大同小异,根本差异在学制,古代学校不像现代学校分这么多阶段,清末教育改革从学制开始,内容过度就没这么容易,特殊之处在其基础经典的训练,识字不是文字学,习经不是经学,现代语文也代替不了经典训练,然经典是教育,不仅是看几本书,有其文本、训练和结构,这才是其为古典教育学科的根本,因其学科交叉性、通识性强,重构起来对师者的要求自然要高一些。建立中国古典基础教育学的根本原因有二,文明传承未间断和汉文不像西方随语言而转变,但单一的文字学习是不能代替的,其发展历史早已证明。书院的培养目标是教人做士,而蒙学则是孟子讲的明人伦,做一个文化传承的儒生。 三 传统教育一体三面,家教是依托,蒙学是主体,书院是上升, 古代没有蒙学和教育学的分类,清末教育改革以来的蒙学研究仅是蒙书的梳理,太窄,不构成传统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在文本上使力,这会事倍功半,要回到体系中的具体训练,教材仅是课程载体之一,且过去的文本、教材不等于今日之课程、教材,不研究出学科、教材、学制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出路不大。 道无虚言,此君子之学,而非小人自说。综古之义,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器形德之所载,德显器之能载,君子不器,德乃是'与教有得'之义,有内有外,正偏失归常本。形而上之学为内得,学训觉,谓经学、理学、哲学。外得为泛言之道德、礼法、术艺。 中国于教育实践其理历来不彰,可由西哲之理证先贤之行,康德曰:'凡道德教育,由训练以熏陶少年,不如由格言…格言者…为主观的法律,即理性所命之法规也。″黄绍箕讲:'康德所谓训练即正偏失,格言为示范。'古人教学重韵语,古人教人重格言,而格言多韵语,蒙书亦多韵语。古人道德教育以心性、性情为本,近世教育学科以教育心理为专科,皆推本于儿童心理,此阳明言幼学教行,保其性情,稍长而教知,发其理性,古今一理。 征之《诗》、《尚书》、《易传》、《论语》诸经乃知均含格言、韵文,而《大学》、《中庸》、《孟子》乃是心性之学的源头。历代家教文书和明清小品文多综合格言与心理,如《太公家教》、《增广贤文》、《格言联璧》、《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传统教育成教之学虽散于四部,细择有家校二端,总在家教、蒙学、书院,成篇以万计,而能集为专书则入四部诸类,以今日教育之名求之,又显于小学、儒家、杂家、类书四处。以此总纲传统教育学科的建设,才真合师范之本义,再梳理古人教学经验充为学科的专业训练,必能收传承、创建之功。 现代教育讲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素质发展,这其实也是对古代教育在现代应用的传承与总结,只是买椟还珠,忘了如何实施,所以要重新构建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要进行传统教育学科化研究,形成大纲才能构建好。溯源知本,中国传统教育最重德育,德乃是'与教有得'之义,明人伦是总目标,有其自身的知识系统和教学规律,但在当代教育中这只构成历史材料,只有目标、内容、方法合一,才是能够构成学科、教材的基础。传统教育中智育重史识,体育重武及健康医药,美育重诗及志,有西方教育中宗教超人格教育的功能,劳是习劳,不仅是劳动,而是伦理的全人格教育及实践。 中国学校历史在世界文明中是最悠久的,但却在近代教育的改革中中断了,为什么?除却中西文明的背景外,主要是古今学制不同及转变期太短造成的。家训文化和家庭教育是构成国家推行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重要组成,原因是传统学校的基础教育实施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完成的,也就是各类学塾和初级书院都是设在家庭的。这是古代教育专门重视女学、胎教和家教的原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 古今中外基础教育的设置大同小异,根本差异在学制,古代学校不像现代学校分这么多阶段,清末教育改革从学制开始,内容过度就没这么容易,特殊之处在其基础经典的训练。关于教学设计、教法的总结清末民初有不少,精而适用,字课之外,家教、历史、名物、对韵、经训、心理、钞本、习作等均很成熟,就像现代语文、数学、社会、艺术、自然课分类一样。蒙学可以说是开发启蒙社会人生的通识教育,迄今已3000年历史,2000种存书。做传统蒙学的研究还是要站在以儿童为主的学校教育来谈,不亦过泛,如《佛教三字经》、《医药三字经》、《童蒙止观》、《正蒙》等,《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一直属于成人扫盲类的读本,蒙学很杂,不是专才之学,要站在基础教育范畴讲。钱穆先生曾说:'果论中国社会之文化传统,心理积习,实皆自私塾奠其基。此层乃不可不深切注意者。' 从口语上讲,国学与传统文化、儒学与儒家等已同质化,其实各有其类,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乱源之一。 国学本清代汉学的延续,而今言为泛指,就其大,历代各有独特的思想学术,就其小,知识上都有重叠,因为必竟还是一个文明体系。 如果非要找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入处进入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在现代文明中还达不到这个功效。国学→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材(教育目标、方法、内容),那三字经(文、训),三字纲的名字更贴切,最符合这个结构,它是一个纲,大纲里有小纲,小纲中又有条目。传统教育的目标是明人伦,方法是从数字名词开始的,内容皆来源于经籍(艺文、七略四库),三字经恰是以此结构分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中见大,是颗种子(仁)。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幼儿教育的特性是行中得知,数字也是最科学的,这是历史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及传统教育的实施最简要的说明。关于传统中的蒙书教育,人多忽视,蒙书犹经籍之说明书或钥匙,蒙书多直说,经籍多衍化。根本在中华象数思维模式的训练,大易之数五十,体为太极,用为余下的四十九,即天地、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表现在文字上则为诗言韵语,五经多是如此,学人多不识得此中义,诗乃持志性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六艺之道莫先于诗,子曰志道游艺,兴诗成乐,四书皆绕此而发,阐明六艺之旨。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些都已融选在父师的幼儿教材中。首孝悌、五行综合于教材《五伦弟子规》中,次见闻体现在知识上的某些数字与经史文章中,如:天地日月四时在教材《四书精萃》中,十二月、地支在教材《生肖地支》中,二十四节气在教材《节气神童诗》中,总框架在《游艺三字经》中,扩展有《立志千家诗》、《新编声律启蒙》、《宗族姓氏》、《乐教诗礼》等。 现代传统教育延续了一个求智的终极关怀,直达文明的延续,此孔子求仁得仁,孟子求则得之之义,然文化的建设有限,因个体的差异性是无法设计的,古代传统教育则建立于志道游艺的基石上,即孔子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读书论世知人之设,说白了传统教育有一套训练,曲则全,不是现代人文教育的普及式训练以及直接面对经典文本所能企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