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钟家台 2020-01-30

和现代比是什么水平?

“边关八百里加急急报。”每当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朝廷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急报。那么,八百里加急究竟是多快呢?

大家也知道,古代的交通不是很发达,基本上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了。可是,即使有马,也会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速度不是很快。但是,一些信息是需要快速传递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就有了我国古代驿站的出现。可以说,古代的驿站就是为了快速传递消息而专门存在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最早是为了政治或者是军事服务的。

在唐朝时,朝廷甚至专门给出了马一天行程的要求。当时规定,快马一天的里程要达到一百八十里地,更快的要求是三百里,当然最快的一天要达到五百里。

史料记载,安禄山叛唐的时候,相距三千多里地之外的唐玄宗六天之内就知道了这个消息。照这样算来,当时的消息传递就达到了一天五百里地的最高标准。但是,即使是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也是不能和我们现代相提并论的。

其后,为了更快的提高消息传递的速度。古代人民也是汇聚了各种智慧。例如,烽火狼烟示警,提起烽火狼烟,也许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在周朝的时候,就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的故事。那时,一放烽火就代表着此地有紧急情况,需要派兵来援助。当然这种方式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而且所传递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因此,如果要精确的传递信息,就必须在传递的速度上下功夫。

为此,我国古代邮局的雏形,也就是驿站,出现了。所谓驿站,其实就是为了传递消息而服务的一个机构。驿站在唐朝时发展到了顶峰的状态。

据历史记载,盛唐时,全国的驿站有将近两千多个,在驿站工作的人有两万多人。而且,那段时期,规范驿站的一系列制度也比较完善。当时规定,驿站的服务人员每天不仅要为驿站的马进行服务,同时拿到消息以后,就必须马不停蹄的将消息传递到下一个驿站,这样,在每一个驿站都会保持最优的状态传递消息。这样就可以保证消息传递的速度了。

而且,当时也有规定,如果驿站的译员延误信息的传递的话,还会受到惩罚。文书延迟一天就要被罚80大棍,两天的话就会再翻倍,如果要是还晚的话,那小命就有要丢了的危险的。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交通的进步,也许一个信息的传递可能只是一个电话,一个电弧的时间。但是,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驿站开始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了。那就是快递员和送餐人员。

因此,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它的道理,也许经过发展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其实还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