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真经》(十章)本义解读及溯源(第八章)

 神易图书馆 2020-01-30

《妙真经·八》只有一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小段。

第一小段——

夫水之为物,柔弱(可)通也。 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 大无不包,小无不入,金石不能障敝,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④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疾于风矣。⑤充大无疆,脩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⑥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⑦

【解析】

“柔弱(可)通也”遗漏“可”字。“通”指通过。

“泽”指恩泽。

“障”指阻挡。“敝”通“蔽”,指遮蔽。“壅”的本义是“堵塞”,[3]此即此意。

④ “背”有“离开”之意,[3]此即此意。“趣”(音:趋)的本义是“趋向,奔赴”,[3]此即此意。

⑤ “冲”有“虚,空虚”之意,[3]此即此意。“漂”有“动摇”之意,[3]此即此意。

⑥ “充大”指充实广大。“脩”有“研究,学习”之意。[3]此处译成“效法”较好。

“大道”当指《老子·第五十三章》所说的“大道”(西周的道德、礼法)。

⑦ “周”指循环。“无不施与”前省略“对于万物”。“息”有“生长”之意,[3]此即此意。

 

【译文】

水作为一种物质,柔弱并可通过。它平静、清澈温和,身心无所操劳,品德如同天地,恩泽惠及万物。大的东西,它没有不能包容;小的东西,它没有不能进入;金属、岩石不能阻挡、遮蔽它,山陵不能堵塞它。

水避开实体,归于空虚,离开高处,奔赴低处,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损空无,动摇岩石,快于风啊!它充实广大,没有疆界,效法遥远的“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它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循环流动;对于万物,无不施与,消失而又能生长,生存而又会死亡。

 

【溯源】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

本义是:“高层次的‘善良’如同水。水是美好的,利于万物而且能够平静,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上善’接近于圣人之道。”[2

 

《老子·第四十三章》云: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1

本义是:“天下极柔软的物质(如水)驰骋于天下极坚硬的物质中(如群山)。无形的东西(如水)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2

 

《老子·第八十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1

本义是:“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而攻击坚硬强大者(比如山岩)没有什么像水一样能够走在前面,它用其无形的作用改变了坚硬强大者。”[2

 

显然,《妙真经·八》第一小段源于上述老子的论述。此文对水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描述和高度评价,反映出作者对水有全面、细致的观察、了解。

 

《妙真经·八》第二小段——

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 体柔守雌,去高就下, 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 恬澹无心,荡如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④

 

【解析】

“去”的本义是“离开”,[3]此即此意。“去耳去目”比喻不听不看。

因此章专门论述“水”(效法“大道”),结合《老子》的“绝学无忧”推理,“圣人去耳去目”前省略一句话——“对于其它学说”。

“志”的本义是“心意”,[3]此用本义。“归志于水”有隐文——像它一样。

“守雌”比喻守住柔弱。“下”指低处。。

“丑”指丑陋。“地”指大地

④“澹”(dàn)有“安静”之意。[4]此即此意。“荡”有“不安定”之意。[3]此即此意。

“终始”指共生共死。

 

【译文】

因此,对于其它学说,圣人不听不看,心意归附于水(像它一样):体质柔软,守住柔弱;离开高处,接近低处;离开美好,接近丑陋;受辱如同大地,含垢如同大海;安静好似无心,不安定好似无己,变动没有常态。所以,水能与天地共生共死。

 

【溯源】

《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1

本义是:“圣人知道天下的刚硬,却守住天下的柔弱,可以作为天下的溪流。······圣人知道天下的荣誉,却守住天下的耻辱,可以作为天下的山谷。”[2

 

《妙真经·八》第二段的“体柔守雌”、“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源于上述老子之言。

 

《妙真经·八》全译文:

水作为一种物质,柔弱并可通过。它平静、清澈温和,身心无所操劳,品德如同天地,恩泽惠及万物。大的东西,它没有不能包容;小的东西,它没有不能进入;金属、岩石不能阻挡、遮蔽它,山陵不能堵塞它。

水避开实体,归于空虚,离开高处,奔赴低处,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损空无,动摇岩石,快于风啊!它充实广大,没有疆界,效法遥远的“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水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循环流动;对于万物,无不施与,消失而又能生长,生存而又会死亡。

因此,对于其它学说,圣人不听不看,心意归附于水(像它一样):体质柔软,守住柔弱;离开高处,接近低处;离开美好,接近丑陋;受辱如同大地,含垢如同大海;安静好似无心,不安定好似无己;变动没有常态。所以,水能与天地共生共死。

 

2016年8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