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管炎的中药治疗方法

 李洪军律师 2020-01-30

血栓闭塞性脉管,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全身性血管慢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是因血管壁内膜发炎增厚,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血管周围纤维化而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所造成剧烈的疼痛及晚期的坏疽。据一般文献记载多发于下肢,常侵犯 25-40 岁之间的青壮年人,且男多于女。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最大的疾病,以致造成终生残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脱疽、脱骨疽的范畴,可分为5型进行治疗。

脉络寒凝证

症见患肢寒冷苍白,间歇性跛行,疼痛,酸胀麻木,遇冷诱发或加重,遇热后可缓解,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紫,苔白润。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

桂枝10克,当归20克,熟地10克,白芥子10克,炮姜炭10克,赤芍15克,木通6克,甘草10克,大枣6枚。病在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黄10克;病在下肢者,加牛膝15克;恶寒怕冷重者,加制川乌10克;病重者,加制乳香、没药各10克。

可选用:独活寄生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

阳和汤--皇帝将生贵娇子(麻黄 熟地 姜炭 生甘草 肉桂 鹿角胶 白芥子) 

1、组成: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炭,麻黄,白芥子,生甘草。

2、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3、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4、配伍意义: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白芥子温化寒痰而通络散结,治皮里膜外之痰

当归四逆汤--肝大的同志要当心(甘草 大枣 ** 通草桂枝 芍药 当归 细辛) 

【分类】 温里剂-温经散寒

【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方诀】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本方加地龙、牛膝、丹参、制乳没、桃仁、红花等。日1剂水煎服。每治疗寒瘀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结果:临床治愈22例,好转10例,无效1例。又用本方去细辛、甘草,加川椒、丹参、益母草、王不留行、川郁金、公英、银花、元参、川附子、鹿角胶、鸡血藤、潞党参、黄芪、川牛膝。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例。结果:痊愈9例,1例中途停药,情况不、明。又用本方去大枣,加川牛膝10g,丹参15g,赤芍12g,生黄芪12-3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例。结果:治愈13例,显著好转1例,进步1例。

脉络瘀血证

症见患肢寒冷,酸麻胀痛反间歇性胀痛症状加重,可有静息痛,夜间痛甚,皮肤紫约,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紫间或有瘀斑。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20克,川芍15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地龙15克,元胡20克,川楝子20克,黄芪40克。痛剧者,加土鳖虫10克,蜈蚣2条,全蝎10克;恶寒重者,加桂枝10克;发于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黄10克;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5克。

可选用:活血化淤丸、复春片、抗栓保荣胶囊、复方丹参片、血府逐淤丸等。

桃红四物汤:

【分类】补益剂-补血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功效】血虚兼血瘀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主治】该方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小球肾炎、偏头痛、癫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眼底出血等。

【方解】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

血府逐瘀汤----俏桃红穿柴草要当牛耕地

(枳壳 桃仁 红花 川芎 柴胡 甘草 芍药 当归 牛膝 桔梗生地)

处方:当归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备注: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脉络痰热证

症见患肢自觉发热,或遏热后疼痛加重,间歇性破行严重,夜间静息痛,影响睡眠,思部紫暗,部分人有患部游走性红肿条索出现,疼痛较重,舌紫暗,苔薄黄腻。

治宜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方用顾步汤加减。

黄芪20克,石斛15克,当归2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15克,党参15克,甘草10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痛重者,加地龙15克,土鳖虫10克,蜈蚣2条,全蝎10克;热甚者,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伴水肿者,加赤小豆30克,泽泻40克。

另可选用:可选用:毛冬青片、毛冬青注射液、三妙丸、如意金黄散等。

顾步汤

《辨证录》卷十三:顾步汤

处方:牛膝30克 金钗石斛30克 人参9克 黄耆30克 当归30克 金银花30克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清热解毒。治气血大亏,火热之毒下注,致成脚疽。初起脚趾头忽先发痒,已而作痛,指甲现黑色,以后脚指俱黑,甚则连足而俱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剂而黑色解,二剂而疼痛止,三剂痊愈。若已溃烂,宜多服数剂。

《外科真诠》卷上:顾步汤

处方:黄耆30克 人参9克 金钗30克 当归30克 银花30克 牛膝30克 菊花15克 甘草9克 公英15克 紫花地丁30克

功能主治:治脱疽。

用法用量:水煎服。

口渴者,加天花粉9克。

《医林纂要》卷十:顾步汤

处方:黄耆5钱,当归(酒洗)4钱,黄柏(盐酒炒)2钱,知母(酒炒)2钱,熟地黄3钱,肉桂1钱,干姜1钱,牛膝3钱,虎胫骨(酥炙)3钱,金银花2钱。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滋阴壮阳。主脾肾阴亏,湿热下流之足疽。起于足大趾,初痒疼痛,趾甲黑,渐而肉黑,上于足附。

用法用量:酒煎服。

各家论述:黄耆、当归以补气血为主,黄柏、知母以滋阴行湿热,熟地黄以壮肾水,肉桂以行血去毒,干姜以益阳去湿,牛膝、虎胫骨以峻劲达之下行,金银花解毒。阴阳兼滋,气血交补,而后毒壅可消。

脉络热毒证

症见恩肢发热红肿,渍破或坏疽,流脓不止,疼痛难忍,夜间难以人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红或练,苔薄黄腻或焦黑。

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紫花地丁20克,蒲公英15克,连翘15克,牛膝15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痛剧者,加制乳香、没药各10克,川楝子15克,元胡15克:湿性坏疽,加黄柏10克,苍术20克,赤小豆30克;口干、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

可选用:大败毒膏、西黄丸、通塞脉片等。

四妙勇安汤

处方:元参 金银花各90克 当归60克 甘草30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脱骨疽。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疱,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不可忍。现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性坏疽症、栓塞性大静脉炎属于热毒型或湿热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十剂。药味不可减少,减则不效。

备注:本方所治之脱疽,为热毒内蕴,血行不畅所致。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元参滋阴清热,泻火解毒为臣;当归活血和营为佐;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脉管炎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足厥阴病的处方,因为当归四逆汤证是寒化证,所以首先要满足手足厥寒。第二条只满足脉细欲绝那为什么不用当归四逆汤而用四妙勇安汤呢?

其实当归四逆汤和四妙勇安汤比较都有当归、甘草,不外乎就是把桂枝、细辛换成金银花、玄参,原因是当归四逆汤治疗的是足寒性痹病,而四妙勇安汤治疗的是足热性痹证,特别是他舌诊是草莓舌,有热,既然他能够治疗血栓性脉管炎,就能治疗冠心病,这与西医不谋而合,并且疏通血管的机理是一样的,吴师在讲四妙勇安汤时特别强调剂量要大,故金银花60克、玄参60克、当归30克、甘草15克,为什么四妙勇安汤可以治疗这些病呢?

因为当归、玄参扩张血管,金银花、甘草抗炎,血栓性脉管炎足热症,既有炎症,金银花能够抗炎,甘草酸有皮质激素样作用,也是抗炎,当归和玄参扩张血管,当归是活血的,让血管扩张,养阴的药也使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使用四妙勇安汤根本不需要见阴虚因为这个时候使用大剂量玄参是来扩张血管的,没有阴虚关系不大,即使有阴虚,方中加细辛也可以用,一般认为使用四妙勇安汤时要有热毒、阴虚、血虚,其实是缩小了这个方子的使用范围。

四妙勇安热毒拔,

元参当归金银花,

甘草丹皮赤芍药,

气机上下牛升麻。

气血两虚证

    症见患肢红热疼痛不甚,疮面光如镜面,无脓或少脓,日久不愈,全身乏力,气短,心悸,消瘦,食欲不振,舌淡有齿痕,苔薄白或光无苔。

治宜益气补血,相营通脉。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黄芪40克,党参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当归20克,川芍10克,白芍15克,熟地10克,丹参3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余毒末清,加金银花30克,赤小豆30克;血虚有寒者,加肉桂10克:阴虚伴五心烦热者,加玄参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

可选用:代参膏、通塞脉片、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两仪膏、生肌玉红膏等。

十全大补汤

别名:十全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汤《仁斋直指》卷十五)。

处方:人参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 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耆(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药十昧,锉为细末。

功能主治:温补气血。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忱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备注:本方是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再加黄耆、肉桂所组成。方中四君补气,四物补血,更与补气之黄耆和少佐温照之肉桂组合,则补益气血之功更着。惟药性偏温,以气血两亏而偏于虚寒者为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