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露禅孙䘵堂不考武举的启示, 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 理应淘汰

 遁甲散仙 2020-01-31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代,是掌权者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最初只有文举,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增加了武举考核。科举考试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朝金榜提名便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文人通过选拔后,通常会进入翰林院,在皇帝身边做着舞文弄墨的工作,一旦机会来了,扬名立万便指日可待,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一直以来,文举选拔的份额远大于武举,武举的影响力弱于文举,很难看到由武举选拔的人才成为一代名将。其实造成这一局面,也是由于武举的考核内容决定的。

武举的考核

武举的考核主要是对武艺的考量,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步射、马射、开弓、舞刀、掇石五项,即是所谓的'弓刀石马步箭'。武举的考核流程与文举的类似,这里便不再赘述。一朝中举,同样光耀门楣,风光无限。从考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武举侧重于弓射和力量的考核,未见到对军事能力及领导力的考核。此种考核太过片面,更像是挑选一位合适的战士,而非将领。虽然武举考核的不断改变,增加了对文化部分的考核,但练武之人皆文化水平差,文试不过是走走过场。但同时也导致了武官的社会地位差,常被文官轻视。

练武之人的职业选择

在古代,练武之人最好的出路便是一朝中举,但是能舞大刀、掇大石者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武人为了生存,需要面临其他的选择。

大部分的落选武人像落选的穷酸秀才一样,选择利用一己之长,教授他人。在乱世之中,有一门手艺可保自身安全。练武之人性格豪爽仗义,当受到侵犯时,同门师兄弟便团结一致,抵御外侵。这便是很多人选择练武的原因,也让落第的武人有了开设武馆的契机。

而有实力的人便选择开设镖局,开镖局不仅要有财力支持,而且还要有黑白两道的关系。镖局里的镖师不但有些手脚功夫,而且还要懂绿林中的行话和规矩,以便在走镖时,与绿林中人交流。镖局与绿林中人的关系十分微妙,若是有被官府通缉的人躲进镖局,官府是不敢上门拿人的。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所以专业的镖局常年只走一两条熟悉的线路。开镖局为赚钱而不是打架,如果出一趟镖就打一场架,或者惹一场人命官司,那不是得不偿失。镖局一般有官场的后台,比如北京会友镖局的后台便是李鸿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镖局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加,不但为私人财、物保镖,为政府运送钱粮,而且还增加了看家护院的业务内容,相当于现在的保安,李鸿章的家宅常年由会友镖局派人保护。

杨露禅和孙䘵堂为什么不考武举?

杨露禅,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著称,姚洪曾撰文'盘古开天地,杨氏悟太极,绝技压群芳,威名震寰宇'称赞杨露禅,吴京电影《太极宗师》便是以他为原型拍摄;孙䘵堂擅长形意拳,后集各家拳学之所长,融会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他在古稀之年面对侵略者不卑不亢,徒手击倒五位日本武士,与黄飞鸿、霍元甲并称为晚清十大高手。

杨露禅与孙䘵堂可以说是高手中的高手,两人均以开设武馆教授为生,他们为什么不参加武举考核为国效力呢?首先,我们了解下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将儒学、道学中的太极、阴阳理论相融合,采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方式制衡对方。太极拳施力者看似如杨露禅般瘦弱无力,但可以击倒一名大力士,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我们再回头对比下武举考核的内容,杨露禅和孙䘵堂明显不是力量型的选手,就算选择考试也会落榜。但是,杨露禅与孙䘵堂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后人,两人身名远播的影响力,却不是武举人,甚至是武状元所能达到的高度。

武举选拔的弊端

武举的选拔太具有局限性,它并不像武林比武,只要击倒对方取胜即可,所以众多的武林高手被拒之门外。但是不能说通过武举考核,便认定其武艺高强,技高一筹。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多是赤膊相对,力量型选手通常会占绝对优势,所以官方侧重这方面来选拔人才;同时不能说未通过武举考核就是技不如人,中国文化博大精高,各个武林门派众多,江湖中大有身怀绝怀之人,比如燕子李三。就好比诗圣杜甫,他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你不能否认他在诗坛所做的不朽贡献。

清朝晚期,西方已进入工业化时代,洋枪洋炮代替了大刀长矛,武举人才已没有优势可言;而清朝政府仍然墨守陈规,坚守老祖宗留下的'弓刀石马步箭'不予改变。荣䘵曾上书要求废止武举考试,他建议在各省开设武备学堂,引进先进的西方军事理论,培养新式军人。荣䘵顺应时代发展的建设性的意见未得到朝廷的重视,直到几年后,武举制度在新一轮的呼声中才被废止,而这时清政府已将命不久矣,任何的改革都是徒劳。

通过武举制度反观现行的高考制度,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虽然频繁的被微调,但高考制度的本质未被改变,高考学子仍是一分定终身的命运。虽说现在成才的途径有很多,但未受过高等教育而有所建树的人毕竟是个例。大学文凭仍然是普通人就业的敲门砖。社会一直在宣讲素质教育,但讲了这么多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每个学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现代人都意识到这个弊端,但大环境如此,却不得不盲从。

我们常常会感叹这个时代大师太少,出类拔萃的人太少。再回头看看现在的教育,选拔人才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高考录取线,这就犹如生产线的产品,过线便是合格品,反之就是次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专长,而我们的选拔却是同一标准,如此这般怎能要求他们个性发展。这点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教育部门认真思考高考制度的改革,真正地选拔并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个性化人才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