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次让他的几个儿子骑马比赛,别人都回来了,老大朱高炽还没爬到马上,因为他实在太胖了,就连平时走路都要有左右护法搀扶着,以至于气的朱棣都给太子府减少伙食费了。后来,朱高炽屡次监国,在向朱棣汇报工作的时候,居然说着话就睡着了,明成祖大怒不已,说了一句话------此佳归,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子妃张氏的确是一个贤内助,她也成为朱高炽争夺帝位的一个得力帮手。历史上,张氏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对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三代朝堂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么一个贤后,却放过了一个人,导致她孙子朱祁镇在京畿之地成了也先的俘虏,大明王朝也差点丢失京城,成为偏安江南的地方政权。而这个人,正是王振。 关于对王振的压制,史书上有这么一句概括性的话: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在张太后驾崩一年后,土木堡之变发生,堂堂大明天子成为瓦剌猎物,而酿成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正是王振。
1、王振的试探王振,本是河北蔚州一落第秀才,后来以教书为生,大概是觉得这样的生活永无出头之日,为光宗耀祖,选择了自宫侍奉皇帝。 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尚是个九岁的孩子,王振混迹社会多年,哄孩子的本事还是有的,因此,朱祁镇对王振是言听计从,从不直呼他名字,而是以“先生”称呼。 有了朱祁镇的这个宠信,王振的尾巴开始翘了起来。 就在明宣宗驾崩的当年七月,朱祁镇命司礼监太监王振偕满朝文武大臣在点将台检阅军队。一个来自居庸关的名叫纪广的卫卒虽然表现平平,但被王振列为第一名,并连升好几级,只因他四处活动,早就拜在王振门下。 有意思的是,转年朱祁镇亲自考校的时候,驸马都尉井源弯弓跃马,三发三中,可谓马步娴熟,第一是跑不了了。 朱祁镇大喜,亲自敬了一杯酒。结果,引来一片唏嘘之声,都在议论,去年王振的时候,纪广超擢,天子来了,一杯酒就把人打发了?真是没劲。
如果说这个事尚无足轻重的话,那么,三年后发生的一件刑事案件,张氏的态度则直接助长了王振的嚣张气焰。 正统四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这个驿丞是杨溥的同乡,而廖谟又是杨士奇同乡。杨溥觉得廖谟的做法很是过分,认为该将廖谟判处死刑,而杨士奇则否决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廖谟是因公杀人,不存在徇私枉法之处,两人争议不绝,就闹到了太后张氏那里。 太后也是左右为难。 王振站了出来,提出一个方案,说廖谟和驿丞都是二位阁老的同乡,如果判廖谟抵命就有些重了,说他因公犯案而不予以处罚又太轻,如果把廖谟降级如何? 张氏一听甚是有理,就将廖谟贬为同知。 从这个时候起,王振开始渐渐干预朝政了。 2、成为百官“翁父”王振眼见着“三杨”渐老,开始插手内阁人事,举荐曹鼐、苗衷、陈循等人,皆被入阁。王振开始膨胀了。
王侍郎对曰:“老爷所无,儿安敢有。” 此言一出,引来一片鄙视的眼光。 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认爹的行列,“翁父”成为众多朝臣对他的称呼。 半年后,三大殿落成,朱祁镇赐宴百官。按照惯例,王庭宴会的时候,太监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不过,朱祁镇显然是觉得冷落了他的这位“先生”不太好,就派人去看看王振在干什么。 王振显然很愤怒,就说了一句话:
王振说的很直白,我就是你朱祁镇的周公,平日口口声声喊我“先生”,就是糊弄我玩的? 消息传回来,朱祁镇下诏打开东华门,把王振迎了进来,百官见此望风而拜,就差点山呼万岁了。 东华门是什么地方?后世的嘉靖初入紫禁城的时候,为了走这扇门,和杨廷和发生了剧烈的争执。换句话说,太监是没有资格走这道门的。
3、诚孝张皇后的应对之策其实,对于王振的苗头,在宫中摸爬滚打了一生的诚孝张皇后一眼就看穿了。这老太太决定敲打一下王振。 于是,把英国公张辅、大学生杨士奇、杨溥、杨荣及尚书胡濙叫到一起,然后对朱祁镇说,这五个人,是你父皇在世时候的肱股之臣,凡事都要和他们商议,只有这五人全部赞同了,才可行事,朱祁镇顿首。 然后宣王振入殿,张氏脸色突变,指着王振说,你侍候皇帝起居,作息混乱,按律赐死!说罢,左右女官拿刀直接架到了王振的脖子上。 明英宗一听这个,马上跪下求情,总不能眼见着“先生”就这么挂了。五位大臣见此,亦是跪了下去。 张氏见此情景,说到,今天是天子及五大臣为你求情,他日若是干预国事,定斩不饶!
那么,既然张氏有处决王振的能力,为何没有将其处死呢?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鉴于历朝历代的外戚专权,意识到宫闱乱政的后果,立下祖训,严禁妇人干政。 应该说,张氏一直恪守着这条底线,她对于自己兄弟看管的也是很严,升官发财可以,但是有一条------不许预议国事。 朱祁镇刚即位的时候还是个九岁的孩子,众多朝臣上表,让她垂帘听政,张氏只回应了五个字:毋坏祖宗法。 张氏的言传身教给后世树立了榜样,终大明一朝都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现象。 但凡事皆有利弊,朱祁镇无法掌控局面,张氏又采取了放任的手段,宦官势力崛起似乎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结语客观的说,张氏为了防止宦官专权,采取的五大臣决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朝局,只不过,随着五大臣的先后亡故,机制形同虚设,再加上明英宗昏庸无知,王振趁机顺势做强。
“毋坏祖宗法”,束缚了张氏,成就了张氏的一世英名,但是也放过了王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