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 | 明英宗的前半生:他输在太年轻

 读好书a朱金加 2021-08-2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
Image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明 朝 

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个“未成年”皇帝。

本来,明英宗接手的是“仁宣之治”后的大好局面。假以时日,他或许又能成长为一位中兴之主。然而,他的人生以及明朝的国运却因为一场战争被改写了:他从朝堂上的九五之尊成为敌方的阶下之囚,而明朝也自此由盛转衰。

相比后半生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英宗的前半生稍显平淡。但是正所谓,种什么瓜,结什么果。明英宗在后半生所要经受的磨难,其实都离不开前半生的铺垫。追溯原因的话,还要从他年幼继位说起。


未成年:接手皇位的无奈

朱祁镇是明宣宗的长子,出生后不久,就被册封为太子。《明英宗实录》中这样描述明英宗的不凡之相:“天质秀杰,龙颅魁硕,迥异常伦。巾帽皆须式样加广大为之,乃克适用。”
 
明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打造了“仁宣之治”的局面。本来,宣宗时值壮年,太子朱祁镇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皇帝。然而,宣德十年(1435),36岁的宣宗突然患病死去。这个意外事件,让年幼的朱祁镇提前接过了沉重的权杖。

当时,朱祁镇只有9岁,心智都尚未成熟,更不足以应付朝政大事。压在这个少年天子身上的重量可想而知,不过好在他接手的是一个运行情况不错的天下。

首先,从国力上看,明朝有一个还不错的底子。经过60多年的发展,明朝先后出现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经济都进入到了一个成熟、平稳的发展阶段。

第二,从团队来看,朝廷中有一个很给力的团队。明宣宗在病故前,对朝廷事务进行了布局:主持大局的是宣宗的母亲——太皇太后张氏。张氏深明大义,一心维护朱家王朝,主动杜绝了外戚专权的可能;处理朝中事务的是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他们都是几朝元老,能力和忠心都经得起考验。

宣宗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继承人朱祁镇的年幼对朝政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然而,明明接手了一副好牌,在朱祁镇即位十多年后,明朝还是迎来了一次差点崩盘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无经验:朝政大事上的“缺位”

宣德十年(1435),明英宗顺利继位。

在朝政大事上,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明英宗几乎是一张白纸。太皇太后张氏于是反复叮嘱他要听从“三杨”这些大臣的谋划。

一次,张氏召来英宗和朝中五位大臣(三杨、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濙)。她再三嘱咐英宗说:“这五位大臣是先朝辅佐皇帝的元老,他们受先皇之命辅佐你,你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们商量。凡是他们不赞成的,就不可去做。”

“三杨”等重臣治国理政的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在商议完朝廷大事后,都会及时禀报给张氏。张氏对他们很信任,他们给出的建议也都会听从。

这一时期,辅政大臣提出了一系列治国举措,比如在军事上,要防范逐渐强盛起来的瓦剌,建议朝廷提早训练士兵,补充马匹,加强边防;在经济上,要实施善政,如减免租税、减少徭役负担,裁减朝廷开支等;在管理上,要严格考核百官……正统初年,正是因为有了这群大臣的齐心辅政,仁宣之治的繁荣景象得以延续。

此时英宗年幼,尚未亲政,朝政的实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和“三杨”等人手中。国事中更多的是辅臣们进行磋商、决策的忙碌身影,英宗需要做的只是以皇帝的身份临朝颁布诏令。

当然,英宗并不能一直这样“坐享其成”。因为在明朝的盛景之下其实不乏问题。比如,此时天下仍不太平,有地荒民逃的状况,还爆发了许多动乱;在军事上,明廷和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之间的战争打了十年多,使得明朝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同时,北面的边防也出现了空虚……而且这一时期,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离世,朝中可堪重用的大臣日益凋零。

英宗亲政时,不过十多岁的年纪,他又将依靠谁来治理国家呢?


不作为:选错了信赖之人

实际上,比起和他关系并不紧密的“三杨”,英宗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嫡系——宦官

宦官常常是皇帝依靠的重要力量,对于年纪小的储君来说尤为如此。对这种情况通常的解释是,相比大臣、外戚、宗室,储君或者皇帝对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宦官更容易产生信任。

为了防止宦官得势,从建国之始,明太祖就对宦官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然而英宗少年继位,一来对于祖训没有深刻认识;二来在深宫之中,陪伴其成长的恰恰就是宦官;第三,他在朝廷上不得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但是在后宫却能得到宦官们众星捧月一般的迎合,因此自然会在感情上偏向宦官群体。所以,到了英宗时,朱元璋祖训里加在宦官头上的枷锁被彻底打破了。

而枷锁被打破的标志事件就是大宦官王振的专权。王振一直随侍英宗左右,被英宗视为心腹。英宗继位后,迅速提升王振为司礼监太监。正统六年(1441),宫中的三大殿重建完毕,英宗在皇宫大摆筵宴庆贺。按规矩,宦官不能参加宫宴。席间,英宗顾及王振情绪,派人去看望他。王振竟然对来人抱怨说:“我的功劳堪比周公对成王的辅助,为什么惟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呢?”此话传回英宗耳中,他不仅没有觉得王振自比周公荒唐,反而为他破了旧例,请他前来赴宴。

在英宗亲政后,王振更是大权在握。他在朝廷中权势熏天,造成“中外莫敢言事者数年”。而对于王振在朝廷中的肆意妄为,英宗也没有干涉。
 
不光是王振,朱祁镇身边还有一个叫喜宁的太监。喜宁曾想侵占英国公张辅的田宅,张辅不从。喜宁的弟弟竟然带人强拆张辅家佃户的宅院,还闹出了人命。张辅向朝廷申诉,但是喜宁仍然被免罪。张辅位极人臣,却被一个宦官欺负到头上,可见这一时期宦官群体的气焰有多嚣张!

宦官群体的得势,让之前三杨等老臣营建起来的政治清明开始逐渐崩坏了。


不理智:不顾劝阻的一意孤行

尽管英宗即位时,天下已经承平日久,但他对文治武功依然有着自己的神往和抱负。史料记载,朱祁镇幼年时,明宣宗曾问他:你将来当了皇帝,有没有信心让天下太平?朱祁镇回答:“有!”宣宗又问:“有干扰国家法纪犯上作乱的,你敢亲率六师去讨伐吗?”朱祁镇回答:“敢!”

所以,亲政之后的明英宗很想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而瓦剌的挑衅则给他创造了“机会”。

瓦剌是蒙古的一支。明英宗继位后,瓦剌常常骚扰明朝边防,对明朝造成了威胁。之前,明廷和也先的关系尚能靠着“朝贡贸易”勉强维持。但是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这层勉强维持的关系被打破,也先公然发兵来侵。

一直服侍身旁的王振肯定明了英宗建功立业的想法。于是他鼓动英宗率军亲征,建立功勋。年轻人的心,一鼓就动。英宗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在没有做好后勤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集结军队出发了。

至于后面的故事,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了。和瓦剌之战,明军以溃败告终,英宗沦为了阶下囚。如果说英宗的前半生影响了土木堡之变,那么土木堡之变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后半生。对于掌握国祚者而言,这无异于改变了明朝的国运。

Ps:未来几期,我们将围绕这场战争,说说朝堂之上的博弈、战场上对阵双方的博弈。敬请期待!

—End—

编辑:悦悦丨主编:晓婷丨排版:悦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