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总论》导读

 为什么73 2020-01-31

《神农本草经》原书已经遗失了,是从后来的本草中辑录出来的。

序论谈三品君臣分类法,从临床上看,这种分类方法,没什么临床指导意义了,作为一种药物分类方法,可以知道一下。 

上药

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无毒的,现在话说副作用比较小,大量使用,60克80克100克甚至再多,没什么副作用的。

从临床看还是比较有指导意义的,黄芪120克,甘草60克,都可以。 

中药

 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这个药根据病情来使用,或者补虚或者去邪,两种使用,这是中品。代表临床有一些副作用。 

下药

 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下品药就是治病用的,不能长期或大量使用。

上中下三品分类对临床还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具体到药物种类,可以不拘泥。

365种,法365度,倍其数730名。 

现在药物数量早已大大超过365种。

但是药品虽多,重要性却不同。有的药是根茎主干,有的枝叶,枝叶可以伐折,根干不可妄动。

医生一定要掌握主干药,掌握了主干药再去学那些旁支的药。主干药如人参、大黄、石膏、附子、肉桂、干姜、地黄、当归等等;旁支药就是各种地方用药,没有在全国普遍应用的药。一味药就像一个职业,公务员,教师,医生,军人,商人…这些是社会必须的,其它理发、修脚、中介、快递……这些是锦上添花的行当,可以有也可以无。

有了用药的大框架,这个人就算入门了

试想一个国家没有专职的医生/教师/军人,他还算一个正常的国家吗?一个大夫可以不会用冬虫夏草,不会用灵芝,但一定要会用人参,阿胶。否则医术体系将有致命缺陷。

经、传、论,春秋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经是不解释,犹大道,主干道路。传是解经的,如左传解春秋经。论是语言阐述,论语,伤寒论。

草药成千上万种,古人选取365种入经。

因为现在看到的书,数千年几经风雨变迁战乱遗矢,已经不是其本来面貌。

知道了《经》是主干药,《神农本草经》几经传抄节录,能留下来的药,都是主干药,都应该仔细研究,但不一定拘泥原文。

比如当归,我用它治虚劳,效果非常好,这是本经没有的,那原版足本《本经》有没有?已经不知道了。

还有黄连,我对他体会就不深刻,现在还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现在是我的弱点,要加以精读,明理。

还是那句话,人都是有局限的,临床经验塑造医生的用药风格,一辈子遇不到大承气汤证,在世人眼里,你就是不会用大黄的人。

所以张石膏,李附子,刘牛膝,药成医名,不过是个机缘巧合罢了,不可当真。 

 






 认识到药物和方剂的君臣佐使的差异

 药物,按照药物的毒性猛烈来分类,最缓和的是君,最猛烈的是佐使药,由此分了上药中药下药,这是从药物的特性来分类,方剂配伍也有君臣佐使。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黄帝内经》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黄帝内经明确说,方剂的君臣佐使不是药物三品分类的君臣佐使。这里涉及到方剂的配伍,这和后面的七情有有关系。

《庄子--徐无鬼》有句话:“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其实堇也(乌头),桔梗也,鸡癕也(芡实),是时为帝也,何可胜言”。

一味药,在药方中是领导地位还是辅助地位,完全是病情需要而定。这就是“是时为帝”。有药可用还得用对,这才能治病救人。方剂的君臣佐使,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说“何可胜言”,病情千变万化,没有办法一一描述。

越是症状单一突出:用药越有特色,主病之谓君,主病,主症是也。

然后看看兼症,发药治之,或先安将病之脏腑,预防治之,臣药是也。扶正祛邪,给邪出路,调和诸药,为佐使。君药独行,本草之单行是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阴阳,生药熟药,动物药植物药,寒药热药,根茎类花籽类……等等这都是阴阳,天然药和合成药也是阴阳关系。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用药部位,药性可能相近,也可能相反,这也是阴阳配合。

 

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性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特性,两个药多个药之间会发生反应,这就是药物的相互作用。

除了药物相互作用之外,药物和空气阳光水分,保存温度,微生物都会发生反应,有良性反应,可以用来改造药物,不良反应就是药材变质。

药是治病的,药也有毒性,治病还不能伤害身体,这是吃药的关键。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很重要。

药物之间发生关系,可以达到增效或减效,可以分为人体外和体内相互作用。

体外的相互作用,一般叫配伍禁忌,比如两个药放一起会产生药物变质,产生毒性毒性增强或者药效下降,这个对于药物配置,药物保存,药物加工都有意义。

著名的中药“十九畏歌”,就有这方面内容,硫磺不能和朴硝一起储存,朱砂不能高温加热等等,还有就是利用药物药的特性提前加工,减毒。 

理解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体内相互作用

单行,方剂学叫单方,如独参救治休克。

药物之间协调即药效增强,拮抗则药效减弱。

协同作用:相须,药效相加A+B=AB,相使,A+B>AB。

拮抗作用:相畏A+B=A/2,相杀A+B=B/2,

配伍禁忌:相恶A+B=AB/2,相反A+B=毒药,。

若是为了降低毒性,可用相畏相杀者,否则不要合用也。

七情的使用,需要结合中医脏腑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来使用,有了理论的根基,才能更好的使用七情,比如调治脾胃来治呼吸系统疾病。

没有医理支持,药理也将不能发挥最佳配合。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五味最初的含义有药物的味觉因素,本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特别清晰,往往一种东西既是食物又是药物,随着疾病增多,药物种类增多,更多的是对药物作用的药理表述。说某药酸苦,并非一定是酸苦的味道,五味对应五藏,五藏虚了就需要五味来调整,五味以应病位,四气以应病性。 

灵活运用药物剂型

 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药物剂型,不仅仅是煮汤剂,药丸,药粉,药酒,药膏等等,剂型多样,值得临床医生多研究。此外,还有药物沐浴,熏蒸等等给药方法。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用药先明病理,病理明,治疗就成功了一半。

知易行难!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若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毒性药,宜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取效为准。另外还有中病即止一说,预防毒药摄入过量。

疗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类型的药物治疗,没有万能药,万能方。

不能执一医派自居,固步自封。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服药方法,心肺头颈的病,需要饭后吃,肠胃盆腔腿脚的病,需要饭前吃,四肢血脉闭阻疼痛,需要早上空腹服,病入骨髓,精血不足,需要晚上饭后吃。

需要一次服药就达到血药浓度饱和,迅速起效,吃药需要一气喝完,有的需要维持血药浓度在一定水平,一段时间,就要分两三次服药,病情严重的还有的需要昼夜服药。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疽、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

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一般中医多以调养保健为主,慢慢给了民众一种慢郎中的称号,其实中医本不是这个样子。看看这些病名,就能明白中医不是没病调理,确实是治大病的。

由于中医药学,需要丰富的文献阅读,深厚的哲学思维,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不光有知识,还得临床经验丰富,导致想成为中医高手,难之又难。要想学好中医,离不开中医典籍的学习。

多读多听多翻,是学古籍的一个好方法。

多看后世方书,从古方里学药性,从药性学古方,师古而发陈。另外多师法其求真求实精神,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青蒿素的发现,古人若有知,必深欣慰。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必修课程之一,虽是药书,未离医理,千古经典。

以上这些学习体会,分享给诸位欲出而不得的病友医友们。
难得的燕居闲暇,不如一起来读读古书,绝对是个打发时间的安全法门。
小医在此恭祝各位百毒不侵,鼠年大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