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痰湿之中医理念

 桂林吴氏老中医 2020-01-31

中医之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它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

脾主升清,脾气之升动,可以将胃肠道中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又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脾脏生性喜燥恶湿,当脾气虚衰为湿浊所困时,升动失常,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输布运行失常,化为膏脂并与水湿留滞于体内而致肥胖,而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因得不到精气血津液的濡润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脾气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气不升,上不得精微之滋养可见头目眩晕;浊阴不降可见腹胀满闷、便溏、泄泻。





此外,脾气之升还体现在升举内脏的功能,它可以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而中气下陷则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疾病。

脾气还有固摄血液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故言“五脏六腑止血,全赖脾气统摄”,若脾气虚弱,气衰而固摄作用减退则可出现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内湿指的是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故有“脾虚生湿”及“湿困脾运”等说。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纵饮酗酒,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有寒化、热化之分。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运化,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两者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同之处,比如黏着不易速去,湿性重浊趋下等。但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若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得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

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

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可聚水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

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聚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

故而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的机能失调,还包括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形成。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脾虛湿盛证及体现中医治则“培士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方药组成为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共为细末,枣汤调下。

主治: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牌渗湿为君;山药、莲子肉助君药健脾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行气化湿,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培脾土生肺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