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极为丰厚。特别足到了晚年,仍处在创作高峰。其现存诗作的绝大部分是60岁以后创作的。这些晚年诗作,内容非常广泛,有言志抒怀的,有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特别是大量的有关教育子孙的诗,是陆沸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历代众多的大诗人中,到了老年仍处在创作高峰的不乏其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陆游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历来说法不一:有说他一生写了几万首的;有倾向于诗人自己说的“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也有依据资料,说陆游在两次重刻他的(剑南诗稿》时,曾亲手把年轻时的不成熟之作删掉十分之九,估计有一万多首,加上现留存下来的930多首,大约在两万首以上。 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肯定的、就是陆游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厚,艺术成就也相当高,在我国古代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据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讲,,在我国历史上群星灿烂的诗人中,一生写出万首以上诗歌的只有极少几人,如五代的王仁裕、北宋的晏殊等,而路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最突出的。 纵观陆游一生的创作生涯,有两点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首先是他那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产生的巨大气魄、胆量与决心。这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是他全部作品的精华所在,是“放翁不可磨灭处”(清人纪陶语)。正是因为有这样崇高的精神境界,才使他豪迈奔放的诗风表现得酣杨淋礴,引人入胜。使人在感受教益的同时,又能得到优美的艺术享受。 读陆游这方面的诗篇,常常会感觉有这样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在眼前晃动:一个经历了民族丧乱的少年,从小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井为此而“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进人青壮年后,他不顾个人官卑言轻,也不怕投降派的势力之大,多次上书献策,力主与人侵的金兵抗战到底,恢复中原。他投身军中,亲赴前线,参加备战,“晓束戎衣一怅然,五年奔走遍穷边。”还饱含强烈而朴素的感情,写下“优国虽忘釜妇纬,爱君放进野人芹”的诗句。 由于他把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抗金上,因而常常在白天的活动中,在夜晚的睡梦里,都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国破民怨的悲愤和渴望,实现“铁马冰河”、杀敌疆场的壮烈情景。然而终因朝廷腐败.投降派的阻挠,不仅一次次展战未获,赔款称臣,他也一次次受到当权者的无情压制打击,不得不怀着孤独义愤的情绪退居家乡。 他“身易老,恨难忘”,常把自己与屈原、苏武、李广、诸葛亮等先贤作比,激励斗志,老当益壮,“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在贫病交加的日子里,还发出了“药来贼境灵何用,米出胡奴死不炊”的铮铮誓言。直到临终的前一天,又写下了(示儿》这一著名的诗篇。把自己的未酬之志作为最后的遗嘱,托付于子孙后代,也把他的爱国诗篇推向最后一个高峰。 在历代的诗人中,生不适意,有志难伸,写出许多绝妙好诗的不少,但能像陆游这样把自己的一生始终与民族危亡、人民忧患紧紧连在一起,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却并不多。 如果说陆游的一生是不幸的,那么他在这不幸面前却始终是不屈不挠、向上进取的。即使有的诗带有某些闲淡和放纵的情绪,也并不是他真正的肺腑之言,而多是无奈中的排遣。“衰翁非爱酒,无计奈孤愁”、“沉浮不是忘经世,后有仁人识此心。”从他的这些诗句便可以看出这一点。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 由于老人没有来得及对晚年写的诗作认真清理,一些重复、平淡之作也夹杂其间。如从40多岁就写头上的白发一直写到去世。人老掉齿本是平常, 也在20 多首诗中反复提及。也有个别诗带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情绪。但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 相信对任何一个古诗爱好者来说, 都会懂得鉴别与欣赏同等重要, 都会在陆游诗集这一田野上有所耕耘, 有所收获。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