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感冒,大部分人应该都深有体会,记得小时候一感冒,怎么也过不去,门口诊所总是抗生素什么的一怼一大把,口服+静脉,好不热闹。 学了医学后,我了解到了目前临床西医学对感冒的认识还颇为不足,所做的治疗就是对症治疗,纯纯的缓解症状,而感冒本身,早在手忙脚乱的怼药过程中悄无声息的自愈了。 其实,偶尔轻微感冒一场也不是什么大事,不用刻意治疗,激发你自身的免疫系统运转战斗,就可痊愈。这还很好的避免了自身免疫防御系统因为歇的时间久了消极怠工。 现在人们整体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了,激素滥用的现象正在锐减,初为人父母的小年轻也知道孩子感冒不能大把大把的激素胡乱使用。中医药的优势日益凸显,许多感冒人们愿意去尝试一下本草制剂中药的神奇功效。 但是市面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种类众多,让人难免挑花了眼,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何选购最适合自己的,今天我就趁着感冒和大家分享一些小妙招,同时聊聊感冒的你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中成药。 感冒从中医角度而言,大体还属于肺卫表证的阶段。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毛是人体最表层的防御机构,大自然的邪气进入人体,最先侵犯的就是皮毛,所以,与邪气的第一场自身保卫战自此发生,人体正气在此防卫,自然邪气在此进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邪气从这里赶走,这个就叫做“解表”。 从表而走,是中医治疗之特色和中华生存之智慧——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这就是网开一面。 对于“邪气”,我们往往需要的不是赶尽杀绝,鱼死网破,大多数情况还是应该网开一面。感冒侵袭表层邪气之中常见类型有三:风寒、风热、暑湿,故我们需要掌握的也是需要选择的,基本就是风寒感冒药、风热感冒药、暑湿感冒药。 风寒感冒是我们临床上最常见也最易得的感冒。冬、春之时,天气寒凉,而现代化的居所温暖宜人,临时一出去,小风一吹,便可能感受风寒之邪:喷嚏、流涕接踵而来……这类感冒最重要的鉴别点就在于它外邪的风寒,寒气袭人,你所表现: 体表轻微有所发热,无汗出——这是自身正气与寒邪在战斗,希望把寒邪驱赶出去,同时寒邪反抗收引,束缚于表,无汗而出。 恶寒严重——就是怕冷,这种冷最严重的是无论如何加衣加被也无法去除的冷,当然临床少见,大多就是感觉身冷,难以暖和。 流清涕,痰白稀薄——鼻涕往往都是不由自主的流下,刚擤完又出现了,痰液呢很是清稀,比口水能稍微粘稠一些。 咽痒、咳嗽——咽喉就像是有鸡毛之类一直在刺挠,不住的咳嗽,有时略微发凉。 舌苔薄白——可以照照镜子,舌苔不很厚但是白色的,上有水液润泽,不干,没有黄色或者很厚的表现。 医家百草堂 临床实证舌诊经验总结(内部彩图版) 小程序 对应上面症状,你便是得了风寒感冒,当然初期你可以不去药店选择药物,这里推荐你一个简便的验方: 葱白三到四根,切块。豆豉40—50个。 1000ml水开,下豆豉熬煮3-4分钟左右,下葱白1-2分钟,关火服汤,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可以代替麻黄汤。 当然,如果去到药店,这个时候推荐:荆防颗粒 给大家,价钱实惠,用于风寒感冒十分适宜,本方来源于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以辛温之药为主,解表散寒,可以为身体与寒邪斗争提供一支辛温后援补充队。 除此之外:风寒感冒颗粒、伤风停胶囊也是临床常用的效果颇佳的风寒感冒中成药。 风热感冒与风寒恰有相反,是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的感冒,也有可能是风寒感冒后期之转化,这个时候你会感受到:发热严重,汗出不畅——邪是热邪,交争还有发热,自然身体发热较重,出汗感觉不似平时正常出汗、不够清爽,似出不出,黏黏糊糊。微微恶风——热势明显,相比之下对寒冷的感觉自轻了许多。流黄稠涕,痰干粘黄——热势之下,水液减少稠化,不似风寒随时流下。舌苔薄白、薄黄——舌苔略有黄颜色,也可能是白色但舌苔上较干,无水液的润泽感。 倘若是这种感冒,小妙方有,但是效力过小,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桑菊竹薄茶,桑叶6g,菊花6g,薄荷3g,竹叶15g(新鲜为佳)。性味偏凉,夏季泡饮服用预防暑热颇佳。 临床上可以推荐 桑菊银翘散或者银翘解毒片 疗效颇佳,此药脱胎于清·吴瑭《温病条辨》——银翘散。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既将热邪击败,又让它由表而解,不伤正气。 这个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中暑”的轻症,并没有“中暑”那么严重,但是也感受了暑邪,勉强算是个先兆或轻度“中暑”,夏季容易感受,并且多夹有湿邪,所以是暑湿伤表,这个时候,你往往会:加重般的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汗出不畅甚至像裹了层油布,粘腻不爽。同时你还会:心烦口渴、脘腹胀满、小便短赤,或有大便溏泻。舌苔白腻或者黄腻——关于腻苔,可以想想在舌头上抹了一层猪油的样子。 此类成药相对过少,可选择的也不多,新加香薷散并无成药,最为常用去药店往往只能寻找到治疗阴暑:藿香正气胶囊 这个大家相对熟悉,选自于宋朝官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见之于湿,不可用于高温暴晒下所成之阳暑,也切忌当作祛湿药常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