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类方 解伤寒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三两) 生姜(切,三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芍药(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3两、生姜3两、厚朴2两、杏仁50枚 平性药: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阴性药:芍药3两 四象解析法: 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 臣:生姜(温 辛)3两、厚朴(温 辛苦涩)2 两、杏仁(温 辛苦)50枚 佐:甘草(平 甘滋)2两、大枣(平 甘滋)12枚 使:赤芍(凉 酸苦)3两 药症: 厚朴 温 辛苦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杏仁 温 辛苦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该方为桂枝汤加了两味温性药,五味药变为七味药,属大方,但一味使药,四味温性药的力量同样大大多于使药,故归为青龙汤类方。 在用药上温多凉少,因此对治的五证以凉滞证为主,可夹杂少许烦温证。六纲上,对治表里的凉滞证,并以表虚寒为主;亦可对治外感中风,兼见喘咳明显者。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宋19)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宋43)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用下法出现变证时,对芍药的取舍,在于表证攻下后,在里的虚实与否。 如果表证有内陷而出现阳明里实,就可以用芍药。表证不内陷而里虚,就要去芍药,对于桂枝去芍药汤后面将会提到。 本病为太阳中风证合并太阴病,表证未解兼有水饮上逆导致的咳喘。厚朴、杏仁对治以气逆为主兼有水饮的情况。厚朴能解表,还能降逆气,化水饮;杏仁降逆化饮止咳,以治疗水气上逆导致的咳喘见长。故本方常用于治疗五证属凉滞证,四本多为水气互结的呼吸系统疾病。 本方虽然以对治凉滞证为主,但通过药物组成及药症可知,也可对治同时见有轻度阳明里实烦温证,轻度食积或血瘀腹痛、大小便不顺畅的“属厥阴病机证”。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4两 平性药:炙甘草2两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桂枝(温 辛甘滋)4两 佐:甘草(平 甘滋)2两 药症: 君药: 桂枝 温 辛甘滋 《本经》治伤寒中风,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佐药: 甘草 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桂枝甘草汤共两味药,没有使药,明显对治虚寒凉滞证,为青龙汤类方。该方以桂枝为君药,主要作用为解表,平冲降逆;配合甘草,固护胃气,滋补津液;对治表证兼有津亏气逆的病证。 接下来看条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宋64) 患者为表证,医生用汗法导致汗出过多,在表的病邪没有彻底治疗,还导致了体内津液亏损,气机上逆。病人还出现了心悸的症状,这种心悸用手按着就能缓解,也就是喜按。这种心悸是一种隐约的胸口部不适,会伴有轻微的牵涉感。 这种感觉我体会过,用一只手按这能缓解,整个人的状态蜷缩着,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就是用手按着才舒服。 这里的气逆主要为气机的升降失常,没有伴随水饮,所以用桂枝发越表邪,使上冲的气逆得以旁流,同时配合炙甘草养胃补津液,两味药单刀直入,便可解决。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降息如前法。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3两、生姜3两 平性药: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桂枝3两 臣:生姜3两 佐:甘草2两、大枣12枚 该方是桂枝汤去芍药化裁而来,桂枝汤本为阳旦汤类方,去掉芍药后,全方四味药,两味阳性药,两味平性药,无使药,故归属于青龙汤类方。也可以看成桂枝甘草汤加生姜、大枣,加入生姜,可以助桂枝温阳解表;加入大枣,增强补津液之功效。 条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宋22) 太阳病,医生用了攻下法之后,脉象变为促脉,具体到寸关尺而言,应该是寸实而浮盛,尺部沉而稍弱,脉率不快,注意与数脉区别,表明病人是上实下虚。 胸满,指的是胸部满闷,是由于攻下后,导致体内津液亏损,下焦浊气上逆。这里与桂枝甘草汤的单纯气机上逆不同,本证还夹杂着些许水饮,所以用生姜解表化饮。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3两、生姜3两、白术3两 平性药:炙甘草2两、大枣12枚、茯苓3两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桂枝3两 臣:生姜3两、白术3两 佐:甘草2两、大枣12枚、茯苓3两 药症: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茯苓 平 甘淡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入茯苓、白术,全方共六味药,3味阳性药,3味平性药,无使药,故仍归属于青龙汤类方。茯苓和白术主要是对治水饮,茯苓甘淡渗水湿,使体内水饮从小便而走;白术辛甘滋微苦,能温宣化水饮,同时还能养胃补津。 条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宋28) 这条争议很大,说法不一,恩师刘志杰先生在《伤寒类编补遗》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便不作过多讲解了。 在医生治疗后,病人出现了其他的症状,“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说明表证仍在。“心下满微痛”说明病邪开始有入里的征兆了。这里的“无汗”需要和“小便不利”一起理解。桂枝去芍药汤对治的应该为中风证,应该有汗;本证却没有,还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医生用汗法或者下法治疗后,导致体内津液亏损;另一方面病人体内有较为严重的水饮存在,导致阳虚津液生化无源,故津液匮乏,汗源不充,必然汗出较少甚至无汗。 那么,该条文描述的是病人误治后,出现表里同病的情况,对治的六纲为少阴病中风证合并太阴病本证,所以用桂枝、生姜辛温解表,白术、茯苓渗湿祛饮,甘草、大枣甘滋津液。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桂枝3两、白术3两 平性:茯苓4两、炙甘草2两 阴性: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温 辛甘滋)3两 臣药:白术(温 辛甘滋微苦)3两 佐药:茯苓(平 甘淡)4两、炙甘草(平 甘滋)2两 使药:无 药症: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茯苓 平 甘淡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该方为可以看成是桂枝甘草汤加的茯苓白术,只是药量上有些调整。全方4味药,桂枝甘草汤为青龙汤类方,加了一味温性的白术,平性的茯苓,仍归属青龙汤类方。 条文: 144、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该条文指由于中下焦水饮上逆导致出现胸胁支满、头晕目眩的症状,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解决。 31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病人素体有水饮,在伤寒后运用了吐法、下法导致中焦胃气被伤。中焦胃气受损不能制约下焦水饮,所以出现心下胀满不舒,头晕目眩的症状。这时由于津液大伤,所以不能用汗法。再次发汗会导致体内津液更加亏损,津液不能濡养经脉,就会导致身体震颤。 这里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表里双解。桂枝温阳解表,茯苓、白术化水饮以养胃,甘草甘滋补充津液。对治表里凉滞证,气滞水饮并见的太阴或少阴太阴同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4两 平性药:茯苓8两、大枣15枚、炙甘草2两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4两 臣药:无 佐药:茯苓8两、大枣15枚、炙甘草2两 使药:无 本方可看作是苓桂术甘汤用大枣代替了白术,大枣是平性药,对本方的归类没有影响,归为青龙汤类方。但较苓桂术甘汤而言,本方的温性相对偏低,温宣化饮的力度相对减轻,增加了补津液的功效。 309、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宋本65) 桂枝甘草汤是发汗后,出现心悸的症状,这里则是出现脐下悸。“欲作奔豚”说明感觉有气上冲逆的征兆。这里的“奔豚”需要与《金匮》中的“奔豚”区别。《伤寒论》中指的为脐下的悸动不安,为发汗过多所致,是中焦不能制下,水饮上逆所致,尚未达到《金匮》中的“奔豚”冲至上焦的程度。 从药物组成来看,用了大枣代替白术,说明这里的津液亏损较上条中的描述偏为严重,中焦胃气更为虚弱不足,而表里水饮相对较轻。大枣、甘草甘滋能补充津液,还能安中养脾。对于气机上逆的问题,仍用桂枝解决,而茯苓在利水饮的同时,还能固护中焦。 (汉传中医弟子 邓泽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