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起搏(RVP)作为常见的起搏方式,会出现左心室运动不同步、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二尖瓣返流、左房内径增大,最终导致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在荷兰的FOLLOWPACE究中发现,每增加10%的RVP就与8%的心衰死亡风险相关。近年来,选择性希氏束起搏(S-HBP)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S-HBP)已成为避免RVP对左室功能影响的两种常用的起搏方式。 这两种起搏方式刺激希氏束-浦肯野系统,恢复心室和心室内电活动的同步,缩短QRS时限(QRSd),维持左室功能。但其在随访中会出现起搏阈值增加,导致起搏器需要早期更换,增加起搏器感染发生情况。再者,由于解剖及周围心脏结构的原因,放置His束电极导线在技术上也存在一定挑战。此外,特别是对于希氏束远端阻滞的患者,就需要较高的阈值、甚至可能仍无法起搏。 近期有学者首次报道了左束支起搏(LBBP)应用于一例左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也有学者报道了20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比较RVP与LBBP的心电图及起搏参数,证实LBBP在临床上是可行的。这些研究表明,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可能提供一种较传统右束支起搏更新颖、更生理的起搏方式,且比HBP更加稳定。但LBBAP作为新的起搏治疗方式,目前仍缺乏足够的评价。近期,在《Heart Rhythm》发表的来自阜外医院的研究,对LBBAP治疗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该研究共纳入33例有心室起搏指征的AVB患者。在围手术期和3个月随访时记录心电图起搏参数、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和与LBBAP相关的并发症。其中成功的LBBAP被定义为V1导联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QRS波形态且QRSd小于130ms。 该项研究一共成功植入30例,成功率为90.9%。患者平均年龄:55.1±18.5岁,男性患者66.7%。术中(0.76±0.26 V@0.4ms)与术后3月随访的(0.64±0.20 V@0.4ms)平均阈值相似。术中起搏QRSd为112.8±10.9ms,术后3月随访为116.8±10.4ms。改善基线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固有QRSd 153.3±27.8ms vs起搏QRSd 122.2±9.9ms)成功率68.7%(11/16)。一例术后不久发生室间隔穿孔,表现为起搏失败,电极导线调整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心超提示心功能及左室同步化较基线时有所改善。 总 结 由此可见,永久性LBBAP阈值稳定,QRSd窄,左室同步性好,且并发症少。LBBAP有望成为AVB生理性起搏治疗的优选。 图1:左束支区域起搏。A:LBBAP图示。B:心超图示室间隔处LBBAP电极导线位置。C、D:LBBAP透视图。E:固有QRS波的心电图和心内电图。F:QRS波的心内膜起搏(箭头显示V1导联的中间切迹)。G、H:LBBAP(G1,移动切迹;G2,右束支阻滞模式);不同输出刺激下的左室激动峰值时间(H1,0.4ms时2V输出;H2,0.4ms时5V输出)。I:电极导线拧到位后记录的左束支电位(星号表示电位;电位与QRS波群开始的间隔为22ms)。 图2:LBBAP前后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应变显像。LBBAP可改变心电图特征和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模式。A、B: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应变成像。A区星号显示心房冲动未能到达心室,这是莫氏II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C、D:LBBAP术后3个月随访时,箭头所示为V1导联的右束支阻滞形态(rSr’),这是LBBAP的典型形态。E、F:1例在基线和LBBAP术后3月随访时(G、H)出现间歇性三度AVB和左束支传导阻滞。 图3:LBBAP术后3个月与术前超声心动图参数的比较。左心房直径(图A)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图B)呈下降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图3)较稳定。峰值应变延迟时间(图D)较术前有改善。 表1:入选接受LBBAP的AVB患者基线资料 表2:术中起搏特征 表3:LBBAP术后3月中并发症及起搏参数变化 文献来源 PMID: 31048065 审 校:杜先锋 编 译:高 昉 编 辑:方任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