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多。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攻入敌人的营垒或阵地。),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放下担子休息。比喻卸除负担。)者十年。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闻,捷报上达,文武将吏悉叙功,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赉白金而已。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曰“有容叹息说:“率一旅之师,率领一支部队,当方张之敌,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吾知其不克/济也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
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军人出身,年轻时学习骑马射箭。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 史朝义派遣大将包围宋州的时候,刘昌处在包围之中,连月不能解围,城中粮食用尽,贼兵马上就要攻陷城池了。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为他谋划说:“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碎末——弄成碎末)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本城仓库中尚有数千斤酒曲,可以弄碎食用。估计援兵不到二十天就应到达。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东南角的敌兵,大家都认为最为危险,我刘昌请求把守那里。”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刘昌于是披上铠甲手持盾牌登上城楼,向贼军陈述逆顺的道理来晓谕他们,贼军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过了十五天,救兵到来,叛贼于是趁夜晚溃散逃走。刘昌被破格暂用为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刺史李僧惠将受李灵曜的操纵,刘昌暗中派遣曾神表劝说李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李僧召刘昌前来询问计策,刘昌哭着陈述逆顺的道理,僧惠感之,李僧惠被感动了,乃使神表赍表诣阙,就派曾神表带表疏到朝中,请讨灵曜, 请求讨伐李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于是铲除了李灵曜的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李希烈攻陷了汴州,人心震撼,惊恐不安。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当时刘昌率三千人守卫宁陵,李希烈率五万军队在城下列阵,昌深堑以遏地道,刘昌深挖壕沟来防止敌军利用地道进攻,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 共四十五天,不脱甲胄,亲自激励士兵,大败李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希烈解围攻陈州李希烈解围进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刺史李公廉束手无策,/昌从刘玄佐救之刘昌跟随刘玄佐救接陈州。/至陈州西与贼遇到陈州西与贼军相遇,/昌晨压其阵刘昌清晨进逼敌阵,/及未成列大破之没等敌军排好阵列,就大败他们,/生擒其将翟曜活捉敌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李希烈退守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刺史。贞元三年,皇帝委派刘昌北出五原。一年多后,提任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刘昌亲率士兵,勤苦耕作三年,军粮丰足,声名传闻朝廷。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而毕。皇帝下诏命他修筑平凉城,来控制弹筝峡口。十多天就完成了。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戎,遏其要冲,平凉位居北方的要冲,刘昌分兵援守,把守住交通要道,遂以保宁边鄙。于是安定边疆。
昌至平凉劫盟之所,刘昌初到平凉,收聚亡殁将士骨坎/瘗之,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分为大将三十人,普通将士百人,葬在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修建两座墓冢,大将的叫旌义冢”,普通将士的叫“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具/牢馔祭之。刘昌在墓地隆重陈兵列将,备办祭品祭祀。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到场。各路兵将,无不感动哭泣。
昌在西边十五年。刘昌在西部边地待了十五年。及婴疾,等到他患病,约以是日赴京求医,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未发而卒。没有动身就去世了。年六十四,赠司空。时年六十四岁,追赠为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刘昌传》)
【注】五原:地名。辖区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古代军队编制。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B项,混淆了“陛”与“阙”的含义。陛,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阙,本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赠,死后追封官爵。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B项,“据天堑防守”理解错误。原文“深堑以遏地道”的意思是深挖壕沟来防止敌军利用地道进攻。
C.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供给;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