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头条号的所有文章,都是笔者霹雳火原创。在头条上首发,以试探部分读者反应。未来将整理、修改至本人书中。盗版者,求你了,高抬贵手,放过小生吧。谢谢。 ———————————————————— 《竹书纪年》,若考古、溯源,这被看作宝贝,因为它是编年体的夏商周的一个侧面证据。秦始皇和项羽的两把火以及吕不韦的编书兼毁书,使先秦的记载,只要留存至今的,对于考古意义来说,都很珍贵。 但是,若自学国学,自学传统文化,这一本《竹书纪年》就是垃圾。这,笔者列为看不如不看的第一本。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看这本书的来历。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pi zhun,“不”通“丕”)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一个叫“没准”的西晋人,按照西方现代考古的方式,偷了一本书。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这一佚散再重新整理,这书就真不准了。其考古价值就打折扣了。但这至少提供了几个间接的主要信息,这书当时可能就这一本,也就是魏王专用的一本历史书,还被魏襄王给带墓里去了。 如果这书魏王认为好,那至少该留给子孙,以史为鉴,魏国千秋万代多好。或者魏王广为传抄,人手一本,也不至于佚散啊。也就是魏王不但不想让自己的子孙看,还不想让这书传世。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此书歹毒,若广为散布,会使仁义沦丧、信义丧失。虽然当时这些学说,魏王并不见得全知,但是,一国之王,这点人性根本的小道理还是有的。如果都照书中内容参照执行,魏王睡觉都不会安生了。 这书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实际秘密说了,也就不当秘密,不好奇了。 该书中有这么一段八卦内容,“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史记》中对此的记载,就一句,“太康失国”,也就是司马迁很可能没看见这书,也没听说过该书这八卦,或者听说也认为扯淡,置之不理,不予采信。 这段的麻烦在于,曾经的禅让传说居然变成了阴谋论。你想魏王天天看这书,心不静啊。为啥? 魏国是怎么来的?查查历史你就知道了,小故事,三家分晋。我就不唠叨了。不是啥好故事。 原来的晋国,被魏蜀吴三家一商量,就稀里糊涂的给灭了,成了三个诸侯国。当时周室势已微,这事就这么成立了。魏王睡不着的问题也在这,“不毒不丈夫”,但是这样一来,他也怕别人梦没做好,再来个几家分魏啊。这史,明摆着就是递过来的一个恶梦啊。 最终结果是秦国灭了六国。 失眠久了,就得想这事的根怎么来的。魏王最终决定把该书带走,未来大家把过去都忘了,忘了三家分晋,从此就可以好好睡了。 这书也就这么被带走了。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有这么一个没准的,不按套路来,这书又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小鬼又蹦出来了。后人再度销毁,再度被好事者拿出来,这样几经反复,也就到现在了。 该书内容还有多处与正史《史记》记载不同,但是采用的写法就是现代网络常用的颠覆手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写的。这样的历史记录,魏王还是英明,给带走的想法还是正确的。 因此该书内容,作为考古来讲,也多不被采信。因为魏晋之文风不正,哗众取宠,妖言惑众,最终以致亡国。这样的史书,也就不准,不靠谱了。 因此该书名列自学传统国学不读的垃圾书第一名。因为你没法以史为鉴,它太不靠谱,跟照哈哈镜似的,你照吧,没点文化的免疫力,弄不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成了妖精。 国学溯源之旅继续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