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昨日之文,不废话。 三、甲骨文的内容仅仅是占卜吗?不是。 上古的神龟,喻意是天地一统的数理之意,这也是甲骨成为占卜材料和书学材料的现实应用的原因之一。 当时没有纸,而布材料的锦书一是当时这材质可能昂贵、也可能是当时笔墨还未发明。就算当时有了稀有的锦书,这材质留存几千年也容易腐烂,所以考古发现的锦书往往是春秋之后的,这时候墓葬开始很讲究了,才有可能留存锦书。 结绳记事,绳子这个材质易腐烂,而且过些年换个人就容易说不清了。因此,古人也用过其他动物的骨头刻字记录,或者在陶器上刻字。这考古有发现,仅仅字数总量较少,不能显示出当时完整的文字系统而已。 至甲骨文,这个文字系统是已经是基本完善的了。至于前面发展了多少年,这个尚待考证。 龟的好处是,产量高,刻字留存时间长,刻字的面较平整,便于刻写,并适合记录完整一些、长一点的内容。而且还有当时天圆地方的喻意在里面。这也是殷商时期龟甲代替骨头、陶成为书写文字的关键载体的原因。这习惯,有可能还是伏羲給发起的,他养白龟,不仅仅可以吃肉、画卦,还可以刻字。 至殷商时期,甲骨刻字广泛使用。妇好墓的挖掘,更验证了甲骨文的一些记载,形成事实佐证,成为铁的事实。周朝初期,依然有甲骨文。金铭文从制作工艺上来讲,这太复杂,太官方,是当时的正统。而各属国依然使用甲骨刻字,但是刻的是发展了的金文或者自创的文字,这有考古证据。 也就是甲骨文实际至少延续了三个时期,夏朝、商朝、周朝初年。这个甲骨产生的准确时间判断,还需技术。排个先后顺序还是有用的。现在一般通过文字发展来推理先后顺序,可是由于信息不完整,如碎片等,这也造成一些顺序不详。完整的,上面往往只有丁丑、乙卯的甲子纪年体系,也就是60n年都可能。古人当时没想到,这东西几千年后还要重新审阅、整理,这事当时有欠考虑,没考虑到。 占卜用甲骨,这是有图腾因素和象的因素的。而且古代的占卜是官方的正经事情,这与后来的迷信并不同。下面再讨论占卜与封建迷信的不同。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什么叫迷信,而是一种图腾崇拜状态。巫师占卜,龟甲示意,这是天意啊。所以不懂的事情、祈望提前知道的未来,都用占卜的方法解决。自然科学当时不能解释的事情太多了,例如风雨雷电,这需占卜;而未来这个预测,这也是个大项目,军队出征,先占卜。这是图个吉利,也是巫师凭借经验給出出主意的意思,因为当时有文化的也就酋长和巫师。后来,甲骨的书写方便,让其成为记录的载体,从发掘出来的甲骨看,并不全是占卜内容,有些是记事,有些居然是原始的算术了。 甲骨记事-这相当于当时写历史 甲骨占卜 甲骨算术-这比《周髀算经》早 其他动物骨头上的甲骨文 占卜用甲骨,记事有用甲骨的,算术也用。甲骨这东西在当时来讲,好用。虽也有用其他动物的骨头的,但发现存量少。甲骨得以保存几千年留存,其他骨头往往腐蚀掉了,留存少些而已。 顺手说说《山海经》。《山海经》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描写大地这个“方”,(可不是现在理解的正方啊。)以及大地上面的各种地理、风土人情、怪兽等信息,当然写得很浪漫、很夸张,否则没收视率的。让后来拘谨的后人看不懂了。两头的蛇、五个腿的羊,类似狮身人面的奇异动物等等。实际一些现象现在依然可见,是基因病变或突变造成的问题。但是这东西让古人看见,那就值得记一记,因为少,没见过,怪异。再夸张一点,两头说九个,这符合当时的数理。说新闻,就得说点别人没见过的,上古先人写书,一样是现在新闻的道理。这也就有了《山海经》的怪兽。其中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看出正常生物的特征的,当然喷火、飞天之类的,这与传说有关。既然这东西怪异,那就更怪异一些,与人不同才怪异。 《西游记》也怪异,但是那时候的人已经能接受了,因为当时的文化底蕴发展到那了,觉得孙猴子就该那样了。但是上古先人的这浪漫写法太超前,比《西游记》还夸张,以至于古人也蒙了,和现代人的想法差距就更大了,也就不容易理解了。《山海经》时期,当时的书、画、字都是稀有之物,是珍品,可不是随意杜撰的,是很严肃认真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后世几经修补,有的出于好意地进行了修改增删,但是却可造成古人表意的原意被改的面目全非的问题。 古代的人群知识结构相对简单,有知识的也就两种人,部落首领和巫师。甚至这两人是一人。其他群众,可说但不见得会写。百年前不识字的老人就存在这特征。知识以师徒方式传承,并不是普及教育。正式扩大教育人群的是孔子,有教无类。这之前的仕,必须是贵族。而从孔子开始,平民可以学习文字了。 所以秦始皇、项羽的两把火,造成的文字和历史记载的损失之大,不可估量。但没这把火,现在一国之内的文字可能还跟秦始皇面对的问题一样,需要翻译了。那时候的文字记载的量,本来就有限。周朝也有甲骨留存,但是并无周朝著作谈谈甲骨文字有关的知识。当时的传承是口口相授,或者是课本被烧了。但是,有记录的部分也未谈到这种著作,也就是口口相授的可能性大些。 这也是先天八卦卦爻虽然无名依然可传承的原因之一(我前文讨论过先天八卦无名字记载的问题),仅仅是传承的方式不具有广泛性。倒是周王的《周易》,后来是广泛传播。当时能看到的,也就是老子、孔子这类官方人士。从有记载资料看,是孔子将其传播给非统治阶级。 占卜从此不再官方,不再正规,走入民间。随着《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数理文化也就与官方发展齐头并进。逐渐演变出儒教、数理、易数、奇门遁甲、数术、迷信等。因此算卦的也拜伏羲、周王、孔子,并在儒教不得势的时候,起到了传承的作用,迷信和易理也就掺和在一起。 孔子增《十翼》,这还有考古争议。但书中的确说了蒿草算卦的原理。本可能失传的占卜术,被孔子又传播开来。他自己并不信迷信,仅仅是复周礼的一点继承努力。一生敬鬼神而远之。一生的记载也是如此。儒家的荀子也说“善易不卜”。而且更奇妙的是,周朝的时候并无迷信方面的普遍记载。《封神演义》都是后世杜撰的神异小说。 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鬼的甲骨文就是田下面的人,埋在土里的死人。这描述的很直接,很简单。而妖,实际就是《山海经》中的怪异,比人厉害的一种不可知、稀有或者不可抗力的一种表达。这并不是迷信意义,更多的是敬畏、恐惧、想知。孔子实际考虑到利用这种敬畏的人文意义,因此,并不触及鬼神。 孔子是否见过殷商时期的甲骨上的刻文呢?很可能没见过。因为当时的历史记载未发现提及殷商甲骨文。这个甲骨文的名字也是一百年前才有的命名。当时叫什么,尚不清楚。另外,甲骨文在风化条件下,百年就已经字迹模糊了。而孔子,距离殷商的时间,有些长了,没见过殷商的原始甲骨刻文记载也是正常的。 好在有这片广袤的土地,让深埋地下的甲骨几千年后重见天日,还字迹清晰。先人有知,足矣欣慰。 接下来是《上古数理一统意象的关键—龟(三)》,既然先天八卦无名,伏羲的方法如何传承的?是否有甲骨文的证据?周文王是推衍《周易》,还是汇总、修改、整理、继往开来呢?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