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孩子不爱读历史怎么办?
在亲子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爸爸妈妈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一些历史。在各大童书销售排行榜上,给孩子们写的历史读物,总是占据着销售前几名的位置。另一方面,孩子们谈到历史就提不起兴趣,很多历史读物买回来就成了家里的摆设,孩子们连翻开的兴趣都没有。我上小学的儿子对我说:“历史太无聊了,我们小孩都不喜欢。”
可是,历史怎么会无聊呢?我的本职工作是从事历史类非虚构写作的,平时不是读历史,就是写历史。我觉得历史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学科,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太多有趣的细节,有的匪夷所思,有的令人捧腹,有的极具戏剧性,有的非常无厘头……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是任何想象力丰富的作家都编不出来的。如此有趣的历史,怎么会让孩子们感到无聊呢?
1、儿童历史读物的现状
于是,我考察了一下市面上流行的一些给孩子的历史读物!我一看,哎呀,我觉得孩子说得没错,这些历史书真的是写的太无聊了。开篇一水儿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尧舜禅让、大禹治水……要不然就是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像我们小时候读过的那些普及本历史读物一样,陈词滥调。还有的,简直就是二十四史白话翻译,或者各种缺乏联系和逻辑的历史小故事合集。光看目录就够让人退避三舍的了。




鲜活的历史变成一堆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中的那些人,要不然是白脸大奸臣,要不然是为国为民的大英雄,要不然是毫无道德瑕疵的圣人……反正就是不像活生生,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优点缺点的人。别说小孩子,连我这个大人都觉得太无聊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接触历史、了解历史的,可以想见他会多么厌烦这个学科,他长大以后,也不会有兴趣再去了解历史了。那么,对于一个人而言,他就失去了一条发现这个世界丰富性的重要途径。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啊!
我对儿子说:既然你觉得那些历史书没意思,那我就把你打回到历史现场中去,让你跟古人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冒险,甚至一起经历一些重大历史时刻,把历史重演一遍,你是不是就会觉得有意思了呢?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甲骨文学校》。

1、《甲骨文学校》封面
2、《甲骨文学校》故事梗概
《甲骨文学校》的故事梗概说的是,5年级小学生悠悠,带着6岁的妹妹小布丁和学霸女同学田田,拿着爸爸从“鬼市”淘来的殷商甲骨残片,通过一顶神奇的小帐篷,穿越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在殷商,他们见识到许多《山海经》里提到神奇动物,跟着新认识的朋友弃儿进入甲骨文学校学习。他们不知不觉卷入到一场阴谋中,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随身携带的现代工具,战胜了邪恶势力,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具体的故事情节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大朋友、小朋友可以买一本自己看一看。今天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故事背后,真实的历史细节。同时,我跟大家一起探索一个为孩子讲述历史的全新角度和途径。
二、 历史怎么才能与孩子发生关联?
我发现,大多数儿童历史读物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来梳理历史,缺乏对生活史、社会史的讲述。
1、传统历史叙述中全是帝王将相
几乎每个看过一些历史的孩子,都会背朝代歌。可是,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那些政权更替,那些成王败寇,他们真的感兴趣吗?我儿子就经常说:“谁当皇帝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弄清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对呀,这些人和事跟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来说,到底有多大关系?孩子,或者说任何人都天然喜欢读与自己有关系的事情。比起帝王将相的故事,孩子们对古人的衣食住行更感兴趣,对神话故事中那些奇奇怪怪的神奇动物更感兴趣,对古时候小朋友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更感兴趣……
于是,我殷商时期最有代表的一些元素,比如甲骨文、青铜器铸造、殷商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著名历史人物——包括妇好、武丁、傅说,都编入我的故事中,让小朋友们重回历史现场,与这些生活细节、历史人物发生联系,引起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2、殷商人家里有什么家具?
下面我就具体举几个例子:

殷商出土的鬲

殷商出土的罍
《甲骨文学校》第六章“弃儿”,讲的是悠悠、田田和小布丁穿越到殷商后,到殷商小朋友弃儿家做客。殷商人住的房子是用泥和茅草夯筑的,表面上看就像一个大土堆,门低低矮矮,窗户就是在墙上掏了两个黑窟窿。
进屋后一看,更惨了。书中写道:
“屋里意见家具都没有,靠墙的地方有一个用泥砖垒起来的土台子,台子下面掏了一个洞,里面黑糊糊的,不知道塞着什么东西,台子上铺着一条茅草编的破席子。房子角落有一个土坑,坑里全是烧尽的柴灰,上面架着一口陶土做的锅。”
这些描述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想象,而是有考古学依据的。《殷商社会生活史》记载,商代人按照贵族、平民、奴隶的等级,居住在宫殿、平房或者半地穴房子中。房间中有火坑、土炕、土床等等。考古学家在一些房间的墙角发现火池,池内堆放有木炭末和碎陶片,说明商代人在房间里做饭。
3、殷商人吃什么?
那么,现代的小朋友穿越到殷商能吃到什么好吃的呢?书里的小布丁穿越到殷商说:我要吃麦当劳!悠悠和田田差点背过气去,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3000年前根本不可能有美国快餐。悠悠比小布丁靠谱一点儿说:“我要吃西红柿炒鸡蛋!”学霸田田狠狠的掐了他大腿一把。为什么?因为西红柿要到明朝的时候才能从南美传入中国。最早,它还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观赏的。到了清末中国人才开始吃西红柿,所以你们穿越到古代想吃西红柿炒鸡蛋,那只能穿越到清朝。
那么,问题来了,商朝人都吃什么呢?考古学家发现,商朝人的饮食主要以谷物为主,蔬菜、肉类为辅,也就是说他们主食吃粮食,这个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商朝的农耕文明已经很发达了,最主要农作物有稷(ji)也就是江山社稷的稷,有人说是小米,也有人说是高粱。
黍(sh)也就是黄米。还有麦。麦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它的本字是“来”,甲骨文这样写,字形像叶子对生的麦子。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的优良作物品种,因此古人将它命名为“外来的”。当“来”的“外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夂”(倒写的“止”,表示外来)另造“麦”代替。
蔬菜呢,有韭菜、白菜、芹菜等,水果有桃子、李子、杏、梨等。我们现在吃的西红柿、土豆、茄子、胡萝卜、西瓜这些蔬菜水果是后来才从国外引进的。
书中小主人公穿越到殷商以后,说了好几样食物,殷商都没有,最后殷商的小朋友弃儿,给他们熬了一锅小米粥。
许多小朋友读完这一章以后,一下子就记住了,原来西红柿那么晚才传入中国,原来中国古人是吃小米的。
4、《山海经》里的神奇动物
再举一个例子。
《甲骨文学校》第四章“黑毛怪的陷阱”,讲的是悠悠、田田和小布丁穿越到殷商后,发现两个浑身长满黑毛的“大猩猩”正在树林里挖陷阱,打算陷害一个砍柴回来的小男孩。悠悠处于正义感挺身而出救了殷商小男孩——弃儿,从此他们成为朋友,开始了殷商冒险之旅。

黑齿国

聂耳国
故事里这个“黑毛怪”不是大猩猩,也不是虚构的,而是《山海经》里面提到了“毛民国人”。《山海经》“海外东经”里写着:毛民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意思是说:在海外东北方,玄股国的北边有个部落叫毛民国,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浑身长着长长的毛发。
《山海经》成书于先秦,全书共十八卷三万多字。书中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00多座山,300多条水道,以及许多古代历史、神话、物产、巫术、医药、民俗、民族等内容。
小朋友们,你们乍一听《山海经》这个名字,可能觉得既陌生又神秘,其实《山海经》中许多神话故事,你都听过。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怎么样,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原来这些有趣的中国神话都来自于《山海经》呀!对,《山海经》几乎包揽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神话和想象。
《甲骨文学校》第五章“神奇动物在这里”中写到的那些神奇动物全部都出自《山海经》。
5、美人鱼的传说
还有我们这故事里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鲛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人鱼。比如《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面为爱献身的小美人鱼。
《山海经》有许多关于美人鱼的记载,不过称呼并不统一,有时候叫“陵鱼”,有时候叫“赤孺”,有时候叫“人鱼”。在后来的文献中,美人鱼多被称为“鲛人”或“鲛”。据说,他们的眼泪可以化为珍珠,他们织出的鲛绡入水不湿。鲛人的皮肉可以制成膏油,这种膏油燃点很低,一滴就可以燃烧数日不灭。传说秦始皇陵中,就有用鲛人油制作的长明灯。
这种上身是人、下身是鱼的形象,在东西方神话中都出现过。在欧洲,人鱼最早被认为是厄运的象征。相传,莱茵河上有一个名叫罗蕾莱的美人鱼,喜欢在夕阳西下时坐在莱茵河边的礁石上,一边梳理头发,一边唱歌。水手们会被她的歌声迷惑,最终迷失方向,沉入河底。
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美人鱼的形象,她的名字叫塞壬。塞壬喜欢站在海岸的乱石上唱歌,水手们会循着她歌声的方向驶过来,船最终撞在礁石上撞个粉碎。
塞壬两条鱼尾,星巴克的商标上就是塞壬。
6、《山海经》包揽了我们民族所有的想象力
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山海经》中还有好多你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和神奇国度。“海经”中就记载了“海外”许多奇奇怪怪的小国,比如我们在故事中提到的毛民国,还有厌火国、贯胸国、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黑齿国、玄股国…
这些国家和民族可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可能是在几千年的口耳相传中越传越神奇;不过也有可能当年真有一些有别于我们人类的其他人种存在。毕竟,宇宙太过博大,而我们人类所知又太少,因此我们对未知世界要保持一颗诚敬之心,不要急于否定你不了解的世界。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你才能发现这世界有多美妙。
7、《甲骨文学校》细节经过社科院先秦历史研究所老师审阅
大朋友、小朋友们,听了上面这些奇奇怪怪的神奇动物,你是不是对于《山海经》产生兴趣了呢?
现在特别流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一个天马行空的外壳,一个虚构的故事,讲述真实的历史细节。《甲骨文学校》完成后,我们专门请中国社科院先秦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看过,以确保提供给孩子们的历史细节是真实可靠的。
三、 殷商真的有学校吗?甲骨文到底里写了什么?
1、殷商真有学校
我的书名字叫《甲骨文学校》。书中悠悠、田田和小布丁跟殷商小朋友弃儿到甲骨文学校上学。在甲骨文学校,他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学科,比如音乐课、舞蹈课、写字课、博物学……

甲骨文学校插图
有的小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问:“3000年前的商朝真有学校?是作者瞎编的吧?”
真不是我瞎编的,商朝还真有学校。无论是考古发现、殷墟卜辞,还是古代典籍,都能证明殷商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贵族子弟每天上学,为了占卜天气情况留下的卜辞。
那么,商朝的学校到底学什么内容呢?现存的甲骨文中,没有系统记载。不过,考古学家发现,许多占卜用过的甲骨上,除了工整、成熟的甲骨文之外,还有许多歪歪扭扭、不太成字的文字。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初学者做的练习。当时的学生,很可能就在这些使用过的甲骨上刻字练习。
2、殷商人用毛笔写字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虽然现在发现的甲骨文都是可在龟甲兽骨上的,但是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殷商时期的人,平时就用刻刀刻字,其实他们是用毛笔的,只是刻卜辞的时候才用刻刀。
3、甲骨文里都写了什么内容?
那么甲骨文上写的都是什么内容呢?甲骨学家整理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通常是殷商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看过我书的小读者会记得,殷商人干什么都要占卜。不但在祭祀、战争、打猎前要进行占卜,生育、得病、做梦、盖屋,或者遇到奇异的天象,都要卜问吉凶。
原殷商考古队长唐际根老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篇甲骨文中记载着,一个王子驾车去森林里打猎,走到半路林子里突然窜出一只犀牛,惊了王子身边的马,导致两辆马车相撞,结果把王子从车里给颠出来了,还受了伤。
4、带领悠悠他们穿越的那片甲骨,真有!
《甲骨文学校》中,悠悠、田田和小布丁拿着悠悠爸爸从鬼市淘来的甲骨穿越了。他们一直想弄清这片甲骨上到底刻着什么字?为什么能带他们穿越。后来他们搞清楚上面刻的卜辞是:妇好娩,嘉?妇好娩,不嘉?意思是说,妇好生孩子是不是顺利?这片甲骨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下面这片甲骨:

占卜妇好生育的甲骨
不是专业人士根本看不出这几个字,对不对?所以说甲骨文很难辨认,甲骨学甲需要非常丰富的只是和想象力,才能辨识出一个字。
5、现在认出一个新的甲骨文奖励10万
据统计,迄今为止殷墟已经出土了13万至15万片刻辞甲骨,出现的单字大概在4500至4600个,被考古学家辨识出来的只有1500个左右。
2015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悬赏,谁要是破译一个新的甲骨文,奖励10万。听讲座的小朋友们,你们赶紧学习,没准以后能破译更多甲骨文的人就是你们当中的人。
四、结语
大朋友、小朋友们,经过我这么一讲,你是不是也觉得历史没有那么枯燥了呢?那么就跟随我都故事,穿过神奇的小帐篷,跟悠悠、田田和小布丁一起到神秘的殷商旅行,看一看中国“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吧!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小时候的脾气秉性,可以预见到他长大以后的性格和为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说法推演到一个国家,或一种文明的发展中,也有些道理。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是我们中国的“小时候”。那时候留下来的许多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