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声镗鞳┃辛弃疾的<菩萨蛮>】

 一代天骄致远轩 2020-02-02

鹧鸪飞-赵松庭.mp3 来自弱有所思 00:00 06:4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稼轩公画像》江西铅山县西山辛姓族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①菩萨蛮:词牌名。唐教坊曲名。近人杨宪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通说来源于当时的女蛮国,外表装扮有如佛系,故名菩萨蛮。也有一说来源于西北异域。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变调,四十四字,韵两仄两平。历来名作最多。

②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当年隆祐太后于此由水路登陆路逃避金兵追捕,诗人于此有感而发。

③郁孤台:今江西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曾命名为“望阙台”。(《方舆胜览》)

④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合流处旧称清江。

辛弃疾像与郁孤台

自托名为李太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起,《菩萨蛮》古来名篇无数,辛弃疾这一阕是知名度最高的之一。从词的高度来讲,此篇几可名列第一。篇幅虽短,眼界宏大,沉郁雄阔。梁启超评此词云:“《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大声镗鞳”,评语铿锵之极,却非梁启超的原创。语出刘克庄:“公所作,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此评对辛词中肯之至。

建炎三年(1129,靖康之难后的两年),时南宋未稳,金人兵分两路犹在追击赵氏皇族之中。东路追逐在商丘称帝的高宗赵构,一度迫至下海。西路追击的则是原北宋哲宗元祐皇后孟氏。孟皇后携大臣宫女太监兵士等万余人,于洪州(南昌)水路南逃,又在吉安/造口一带上岸登陆路南逃至赣州。这一路南逃,仓皇窘迫不堪。且被金兵蹂躏杀戮之余,南方多地并有民变。所幸金兵不谙水性,最终没能完成追击,然而一路劫掠使得沿途各地罹难深重,官民不堪。

四十六年后,涤除茶寇、时任江西提点刑狱(著名的宋慈亦曾任此官)的辛弃疾来到这里,追思这段南宋往事,触动家国情怀,追思感慨,临江起兴,遂于当年一段历史的事发及见证地写下此千古名篇。(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所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些行人泪,说的便是上面这一段历史。

其实在写作此词前,辛弃疾还刚刚平定了茶商赖文政的叛乱。淳熙二年(1175),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祸乱,一时声大,朝廷屡败,宋孝宗急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辛慷慨赴任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成功捕贼平乱。辛弃疾甚至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贼札子》上奏天听。条陈民之为盗,乃贪官污吏逼迫之果,因此朝廷应求弥盗之术。

平乱前后,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江西造口壁,当在此时。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的贺兰山上(《嘉靖赣州府志图 》)。此贺兰山非岳飞笔下的贺兰山。《舆地纪胜》载:(郁孤台)“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郡之形胜而襟带千里之山川。”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郁孤台左右两侧为章水、贡水,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郁孤台(鬱孤臺)三字一出,辅以清江之水,音形义皆跃然而出。巍然独立,沉郁顿挫,油然眼前。“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个泪,既有当年被金兵逼迫南逃的隆祐太后,又有被掠杀的当地农夫百姓,当然也可以包括郁郁不得抒志的词人自己(《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西北望,犹言东北望(金国战事),长安自指汴京。这一望,既暗用当年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也如同杜甫的居夔州而望长安。“忠愤之气,拂拂指端。”(卓人月《词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而长江东流。东流二字,是古代诗词里常见的文学意象。遮不住的究竟是什么,包罗万象,显然绝非仅指清江之水。是眼泪,是壮志,是时局,是难再恢复的过往。心有报国志,胸有复国才,而身居求和的南国,一身抱负不得舒展,郁愤苦楚,只得付诸清江之水。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语本“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极契合词人的处境及心境。江边水流,山深迟暮,鹧鸪声声。词人一生,身负恢复中原的壮志而又时不我予,无人排解,相伴的只有鹧鸪,这愁余是山河和历史深处最深沉的伤愁。以深山鹧鸪结尾,是意象和境界的不言而喻不结而结的完美收笔。结尾歇拍这一句,短短十字,而以其宏大境界、丰富内涵和高度洗练,成为词史留名的绝品佳句。

鹧鸪,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意象。张华《禽经》有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阻北也”。白乐天《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此词中,所言鹧鸪,一如怀南而愁北的词人自己。

整首词“借水怨山”(周济《宋四家词选》),句句不离山水,兴发托志,如唐圭璋所评:“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不论在辛弃疾的小词中,还是菩萨蛮的历史同曲中,此词均是一副上上的名篇。

辛弃疾像 蒋兆和作


[辛弃疾]

读辛弃疾,与荷尔蒙有关,也与岁月有关。年少时爱读李白,壮年后更钟老杜;青春期喜欢李煜李清照,登上层楼之后则愈爱东坡稼轩。而稼轩独开一派。

[辛词]

同为豪放代表,稼轩与东坡又有不同。苏旷放,辛雄豪。辛词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词的内容。继东坡之以诗为词,稼轩以文为词。在其笔下,经、史、子、赋、诗歌、散文、对话、人文掌故、山水风物等,无事不可入词,无意不可入词,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用典既丰且擅。词风非止豪放,雄奇壮阔,沉郁顿挫;刚柔兼备,亦庄亦谐;潇洒自如,横竖烂漫。可奔放恣肆,也可摧刚为柔,缠绵悱恻,而独成稼轩体。“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除了题材的巨大贡献外,就风格的丰富多样性而言,辛词史上唯一。可拟花间体(《唐河传》)、可仿乐天体(《玉楼春》)、可学易安体(《丑奴儿近》)、可效朱希真体(《念奴娇》),东坡体更是在在皆是。后学辛词者,或得其豪放,或从其疏宕,却无一人如其刚柔并济。“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辛词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自也经历了扬抑起伏的过程,但总其全程直至近现代的影响来看,辛弃疾毫无疑问是词坛史上的丰碑一座。用南宋刘辰翁的话来概括,的是恰当:“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辑评:

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无数山水,无数悲愤。伊文公云:若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  

清・陈廷焯《云韶集》:“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书江西造口壁一词)借水怨山。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论苏辛)“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 ,辛偶然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 万不能及”。(论辛、白)云:“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又,'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南宋只爱稼轩一人…。”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辛弃疾行楷《去国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赵孟頫等藏。为辛弃疾仅存的墨迹孤品。此作品与辛弃疾作本文的菩萨蛮时,相去未远。

1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