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中考不到30天,天气变热,备考升温,师生最需要的是及时降温稳心态,保持冷静循规律,科学备考讲策略。这30天成在心态,赢在课堂,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课上该怎样“讲”才最有效? 要学与会:“学”一“会”一。三轮复习,讲究效率。务必做到,练必精练,讲必精讲,有练必讲。学一题会一题效率是100%,学10个会一个效率是10%。目前我们只有做一个的时间,务必做到精选精练精讲,做到精准学习,精准掌握。学一会一,才是最高效率。 要做到以下四讲。 四讲 1 趁热打铁及时讲 讲评如下雨,贵在及时。在学生印象深刻、思维热乎时,趁热讲评。 2 抓住疑点精准讲 讲评如治病,贵在对症。要抓住学生疑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3 利用学生借力讲 讲评如表演,贵在生演。要搭好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会讲才是真会,学生会才是硬道理! 4 总结整理巩固讲 讲评如挖菜,贵在装筐。抓住课上时间,及时整理总结,内化吸收,确保讲一会一。 四不讲 1 学生未做的不讲 学生未做不知难易,毫无准备,糊里糊涂。 2 学生未纠的不讲 学生未纠不知对错,毫无选择,费事劳神,没有轻重。 3 教师未批的不讲 教师未批不知错点,毫无针对,讲起来面面俱到,浪费时间,没有方向。 4 备不充分的不讲 备不充分匆匆上阵,毫无底气,黑白不分,没有效率。 要鼓励学生说 学生姓学名生,不是听众和看客。课上要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进而锻练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不会说,教师来点拨,让学生思、引导学生说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学、教学生学。学生才能真正学得知识、获得能力,当好考生。 课上究竟该谁说,师说、生说?教师要把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会的让他说,不会说的启发引导他说,帮助学生是关键,发展学生是终点。 习题讲评必须站在学生立场,模拟做题过程,分析试题情境,把准设问指向,挖掘命题立意,精心组织答案。跳出试题看试题,才能认清试题真面目。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 1 读题干,析情境 题干就是知识的情境。要指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干表达的含义,挖掘提供哪些信息,哪些似曾相识,哪些模糊不明。读题干的过程就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信息过滤的过程。在讲评时,教师不要“替”学生念题,要指导学生学会读题干,会分析处理题干信息。读的是题干,析的是材料情境及标点符号意义!把握的是题眼与句意、关键词;对应的是与之关联的教材知识点;明确的是材料与设问的知识范围;厘清的是问题(设问)的类别、指向、限定、角度与层次。 2 剖设问,找考向 设问就是试题的考向。讲评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剖析设问部分,厘清试题让考生干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道了做什么,才能把握命题意图,把准命题方向。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特别是作文主观题题,这一步尤为重要。还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以前是否做过,如何进行应对?剖的是设问,析的是考向。 3 找联系,挖立意 联系就是知识的渊源。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问题之源在于题干,要引导学生探寻设问与题干的关系,排除题干表面的干扰,挖掘隐藏在题干内部的源知识。究竟该用哪些知识来回答,即我们常说的破题。使考查的知识浮出水面。找的是联系,挖的是立意,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4 组答案,考熟练 答案就是知识的组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命题者的初衷。要教会学生对知识依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教材知识点重新组装。运用知识要抓主干知识(总分结构)缩放自如,“缩”就是要聚焦考查知识的角度,选准点不能偏;“放”就是要拓宽考查知识的维度,想全面不能漏。结合试题分值,科学设计答点,确保不偏不漏。答的是知识,考的是应用。 复习巩固基础,训练提升能力,考试查缺补漏。多练学生的脑。少一些集体性的讲解,多一些精准化的辅导。多给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总结的时间,多给学生自我整理、自我补救的时间。 三查三补。 1 查错误,强化知识。 引导学生每次考后认真分析错题,找出会而不对的题目,这是查缺补漏的根本。分析错在何处?对考查的知识是理解不对?不全?还是不熟?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回归课本找源头,对症下药除病根。强化知识基础牢,才能地不动山不摇。 2 查失误,优化技巧。考后要引导学生认真统计失分,找出会而不得分的题目,这是查缺补漏的关健。分析为何失分?有的可能是审题不清,有的可能是考虑不全,有的可能答案不规范等。处理这些问题,要靠学生自己来纠正。对待这些问题绝不能用“粗心”代替,实质还是答题习惯、答题能力问题。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自我暗示和自我强化,直至习惯成自然。优化技巧少失分,中考才能得高分。 3 查缺陷,硬化心态。中考究竟考谁?考学生自己,考自己的心态,考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力。在关键的时候谁能多坚持一秒,谁的心态过硬,谁就是赢家。面对考试,遇到难题不泄气,遇到易题不大意,难易适中不麻痹。在考场上如何避难就易,如何化险为夷,如何临阵不慌,每次考后都要认真总结。心态硬则中考胜。 为摸清学生学情,调研试题难度,让学生适应新高考的出题模式和特点,各校进行了多次模拟测试。研究模考试题,与命题者“直接对话”,是中考复习中的重要环节。如何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模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可采用以下“四法”(分析研究历年中考题同理)。 1 “加法”找知识 把几次模考题合在一起,认真分析每道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并进行分类汇总,使模考试卷涵盖的知识一目了然。这些知识点就是命题人关注的话题,心中的重点,在备考复习中,务必让学生把这些内容掌握牢固,运用熟练。 2 “减法”找情境 知识+情境=试题。高考命题必须要把考查的知识放在新情境之中,要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试题减去知识就是情境,研究考题要充分挖掘承载知识的情境,认真推测情境的创设目的,积极探索情境的关联知识,大胆预测情境的其他情况。 3 “除法”找重点 将各知识点汇总后,根据每个知识点的赋分,计算出该知识点在模考卷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者就是命题的热点。对这些内容要强化理解,反复训练,确保学生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不出差错。 4 “最值”找极限 认真研究模考试题,筛选出重复出现的内容,把考查这些内容的试题放在一起,分析考查方式,研究题目难易。最易怎么考,最难怎么考,让学生在心中有个上线和底线。确保学生在运用该类知识解题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中考时能从容应对,不慌不乱。 文科的题目来源的多样性,问题设置的多角度,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参考答案给出的评分标准解释,有时候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所以教材提供知识点,更成为规范答案的标准依据,它赋予了师生复习、解题的自信! 知道教材很重要,可是大家都说“记忆知识点”,总该有点方法和套路吧。那就是训练提到一句话、一个设问、呈现关键词就知道在课本哪一页的技能!那么这种技能怎么炼成的?又应该如何检验自己记忆的效果,没有漏重点呢?一般经验来说,开卷考试教科书不会去刻意背,但是我们必须会读熟、翻熟。在脑海里渐渐的对整个课本主干特别熟悉,形成脑海里翻书之感。要熟悉课本,要大概有印象就可以了,知道原理、观点、知识点,大概在教材什么位置就好 。 学生对哪本书哪一章哪一节那一页哪个点,必须明白无误。换句话说,给你特定的关键词、关键句你就应该能迅速对应到教材相应的单元、课、节框、知识点。先把知识点位置记熟,再把知识点连成串,构成体系。 问答题要认真对待!认认真真教材语言!不要仅在脑子中想,还要规范写(克服对下答案觉得差不多就过了的不良习惯)。而且对答案后要认真修改与思考:答案为何是这样组织。这就是你跟别人拉开差距的细节!为什么考试时候害怕问答题,没有思路,答不够点。因为大部分人平时看到问答题就烦,草草想想,抄答案了事。 整理审题解题思路,每道题都有自己的命题思路与命题意图及考察的知识点。该从什么地方答才能得到全部的分数呢?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一定的思路。只有按照思路答题才能不重不漏。 在做练习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每道选择题都有四个答案,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再选出正确答案之后不要急着看下面一道题,把其他三个选项错误的原因写在旁边,不用太多字,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题目不求多,只求认认真真做完。不要一昧追求题量。平时复述教材知识点和各种类型中考大题。两三天做一两题不同类型大题,确保每题都认认真真做过去。平时的顺序:上课-复习教材(呈现关键词对应教材)-课内练习(选择题)--课后再复习(复述)-做大题。别浮躁,看到还有题没有练习就慌。没什么好慌的,题做太多根本无法消化,课内知识掌握不熟练做再多题也白搭。 总结知识,每堂课上的内容比较多,这个时候就按章节把每课主干知识、关键知识点、易错易混点、同一观点的不同表述内容总结出来,可以就写几句话,几个关键词、知识结构图只要能把这一节的知识回忆起来。 注意关键字,比如“决定”“影响”“基础”“真正”“根本”等。 通过错题,让学生领会一下自己欠缺在什么地方。通过错题再次熟悉课本,归纳课本知识,尤其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 然后再来做题,这次做题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个时候要把答案抄下来,记过,积累的多了,就“下笔如有神”了。通过问题复习归纳知识点是一个好方法。 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借助教辅,试题把易错点,误区警示标上,有利于对教材解读更加透彻。 如何打造高效复习课杂谈 我们从2011年开始探索461教学模式。主要在新授课部分探索实践。老师都希望自己任教的学科取得好的成绩,这是所有老师的共同心愿,是为当前为师者应该有的、始终不渝的追求。但是多数是怕改革课堂影响到成绩而畏缩不前。怎样才能打破这一顾虑而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在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中,对高三高效设计复习课进行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复习课要怎样设定目标?和新授课的目标有何不同? 我们听过的多年的课,大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来梳理知识框架。老师把章节的重点问题点明,答案说清,然后就放心地下课了,寄希望于孩子们在课后练习巩固。我们设想,课后一个学生要面对九门高考科目,他(她)怎么会只复习这一学科呢?即使他(她)想这样做,他(她)有足够的时间吗?这样上复习课,等于把质量寄托在一个没有保障的“空中楼阁”上。课堂才是复习的地方,课堂复习应该在简要明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训练和巩固记忆,重点问题必须在课堂上夯实、砸牢,这样我们才可以放心,才会在学生考试时知道他们能够取得怎样的成绩。 还有一种课堂,像新授课一样围绕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点”的复习,到最后也没有形成体系。复习课是回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阶段,不是旧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将一个学期或三年学到的知识用“线”串起来,让学生明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她)才能为下一学期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仅停留在“点”上复习,简单地走一遍回头路,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 再有,复习课应该着重解决学生平日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把考试时经常出错的地方作为重点复习。在听数学课《圆锥曲线》复习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包括概念、标准方程及推导思路、几何性质一一进行了梳理,但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基本概念不清。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继续在这里丢分。 二,怎样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怎样有效达成目标? 设计复习课,一定要围绕“高效”做文章。课堂上的任一环节,都必须是高效的。 所谓高效,就是学生参与面必须是最广的。如果极个别人参与,其他人闲置,就造成了很大的时间浪费。课堂上应尽量避免个人回答问题,那种惯用的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听的方式不适合复习课,因为一个同学回答正确不能代表全班同学都掌握了。教师反馈复习效果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个别进行,也可以采用书面方式全面了解。 所谓高效,就是课堂上学生所巩固的知识应该是最多的。如果课堂上不夯实基础知识,就不能保证学困生达到基本目标,他们的课后时间我们无法掌控。要把复习效果更多地寄托在课堂上,而不是课外。 所谓高效,就是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科学。研究发现,一个高中生的集中注意时间大概十五分钟,复习课大都枯燥集中注意时间会更短,超过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会游离,效果就会降低。因此,教学环节要有张有弛,把知识记忆和做题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当然,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也不可太短,如果变动太快也难以保证效果。 所谓高效,就是要随时进行“导学议展评检”环节学习效果反馈。每个环节都对应一定的复习目标,随时反馈便于及时地调整课堂。反馈的方式很多,对于重点问题,一定要落实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动笔;有些可以通过背诵,或抽查或走到学生中间;在课的最后,一定要设计重点问题的检测。 所谓高效,就应该分层设定学习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区分出层次,有基本目标,有达到基本目标以后的提高目标,还有拓展目标,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调控之下有大的收获。当然,这样的目标不是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的,但老师应该明白哪些学生应该努力达到什么目标,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推动。 所谓高效,就应该将落实进行到底。如果我们反馈了,只停留在知道哪些同学对了、哪些同学错了,而对于出错的同学没有让他们落实到会做的程度,仍然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如何利用好新授课教学时的材料? 新授课教学时,每个学科都开发了很多资料,如学习活动案、单元复习提纲等,用好这些资料事半功倍,因为人的大脑有位置记忆、视觉记忆的功能。我听过的复习课,要么没有印制复习提纲,要么是重新印制的。没有复习提纲,效果就会降低;重新印制复习提纲,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时的混乱,还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如果在新授课教学中,注意资料的后续使用,复习时再适当添加综合题,学生学习会有一致性和连续性,我们的负担也会减轻。 向课堂要质量,我们才能获得高质量,质量来自于每一个课堂,希望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几年的课堂改革实践与探索让我们每个人带着研究的眼光看课堂,每一天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使四个课型、六个环节、一测过关随机调整。当高效复习课成为我们的课堂常态,教学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我们老师也会因此获得极大的解放。几年的高考成绩说明我们的实践是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