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林泽清tpdp4egv 2020-02-02

前言:《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并列,四大经典名著也构成了我国多数民众自接触电视以来的经典记忆。《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兴衰讲述人情世故,《西游记》通过唐僧取经的魔幻故事讽刺明朝社会,《水浒传》塑造了武松、潘金莲、宋江等经典角色,《三国演义》则以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历史为基础,描述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是一部磅礴大气精彩纷呈的古代中国政治军事的文学交响曲。

本文将带你重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三个经典画面,带你了解魏蜀吴三方内部的势力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决策过程,进而了解隐藏于影视剧《三国演义》背后的玄机。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正文: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四大名著作为经典著作,流传千古而不朽,自然有着极高文学造诣,除此之外,更关键的是有着深刻的内涵,让后世才俊钻研。无论是什么人,只要钻研,都能看到这些伟大著作不同的内涵,得到深刻的启迪。《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这样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说是历史小说,满清入关前高级将领人手一本,视作兵法策略奇书,后世喜爱《三国演义》的大人物也不在少数。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三国演义》除了文学成就,内涵极其丰富,虽然表面是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很多小说细节不符合史实,但它仍然是以三国历史为基础编写的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的唯一一部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著作。《三国演义》作者本人罗贯中水平很高,号称'湖海散人',早年是南方抗元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谋士,帮助张士诚出谋划策,抵挡朱元璋的起义军,并且取得不小的成绩。由此可见,罗贯中本人的水平是很高的,好比诸葛亮或者郭嘉来写书,水平自然不会低,对历史中军事政治人物心态的理解很到位,对历史事件中各方演变理解超乎常人。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既然作者罗贯中水平不低,就需要我们探究《三国演义》背后的内涵。笔者选取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三个经典画面,其一: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明知刘备不是等闲之辈,以后甚至是心腹大患,但不能杀刘备的原因;其二,决定三国鼎立之战的赤壁之战,东吴朝堂上,有人说投降,有人主张誓死抵抗,里面包含什么样的深意;其三,夷陵战败之后,白帝城托孤的刘备,和诸葛亮对话中包含的玄机,让诸葛亮一生不能有非分之想。

一、煮酒论英雄,曹魏势力构成,决定了曹操当时不能杀刘备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是众多三国演义爱好者眼中的经典画面,无论是哪一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都将曹操和刘备这段煮酒论英雄浓墨重笔,详细依据原著布置场地,主演者也尽力参悟原著中的人物心理,努力做到惟妙惟肖。

刘备出身寒门,在三国乱世中四处寄居人下,依附曹操之前,刘备在土豪麋竺等人的帮助下,接替陶潜成为徐州这片宝地的主人,可惜被吕布打败,不得不寄居曹操帐下。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不同,刘备实力弱小,但曹操仍旧把刘备作为和他并列的天下英雄,当时的张绣、张鲁、刘璋、孙策都被曹操藐视,只有刘备得到曹操的极高评价,吓得刘备以惊雷为借口来掩饰掉下的匙箸。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刘备

即使刘备在曹操帐下的许昌天天种菜,不问世事,仍然被曹操比作天下英雄,煮酒论英雄充分证明曹操清醒认知刘备不是寻常人,是可以和他一决高下的人物。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掉刘备,永绝后患,这个是很多观众看到这一幕画面的最大疑问。曹操不是杀不了刘备,更不是畏惧小说中关羽张飞的强悍武力,而是各方势力的形势不允许他杀刘备。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土豪家族,发展成东汉末年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并不是铁板一块,是各种势力的集合体。曹操势力当时主要包括三个派别,第一个派别就是曹操家族的嫡系,也就是后来说的宗族势力,例如八虎骑中的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这股家族势力统领曹操势力的主要军事力量,是曹操仰仗的核心力量,这股力量构成了曹魏政权的主要宗族力量,主管军事。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曹魏宗族掌管军事,是在曹操时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主要是镇守一方的军政大员。例如曹仁在曹操时期镇守樊城,直接抵挡荆州关羽军团的冲击,曹丕时期镇守荆州扬州,官拜大将军,主管曹魏军事。曹洪在曹操生死之战官渡之战中,担负守卫大本营的职责,曹操不会让非宗族来执行类似任务。曹叡时期,曹真负责雍凉军事大权,直接抵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等门阀外族是不允许直接参与军事。直到曹真死后,宗族缺乏人才,这个传统被逐步打破,也给了司马懿这样的门阀发展军队势力的机会,最终导致高平陵之变。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第二个派别就是门阀豪门大族势力。东汉末年门阀盛行,要想从政就需要举孝廉,最终形成门阀势力。例如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东汉有着极高的政治影响力,也是袁绍能作为反董联盟盟主的原因。大门阀因素同样也是袁绍、袁术兄弟分别称雄,很快聚集强大势力的原因,可见门阀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强大影响力。曹操手下的门阀势力是三股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包括荀彧荀攸这样的门阀豪门。他们亲近已经是傀儡的东汉皇帝汉献帝,而非曹操,随后爆发的'衣带诏'背后就有门阀的影子。

所以曹操只允许门阀参与政治和日常管理,以及军事文职方面的职务,门阀的强大影响力让曹操一直严加防范。门阀势力在曹魏政权中,一直处于双刃剑,用好了就是曹魏的助力,用不好沾染军事,曹魏将无法控制门阀势力。曹操赖以控制自己势力集团中的强大门阀势力的依靠,就是宗族控制的军事力量,曹操自身也看的很清楚。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正是门阀的这一特性,强大而缺乏军事力量,又亲近正统的东汉傀儡皇帝汉献帝,所以刘备这样的异类,尤其是日后将造成极大威胁的枭雄,曹操旗下的门阀势力恨不得除之后快,所以极力建议铲除刘备,防患于未然。正是势力的差别,门阀给出铲除刘备的建议,也最为积极。

'身在曹营心在汉'本来描述的是关羽,但曹魏重要门阀谋士荀彧作为曹操阵营中的重要门阀代表,反对曹操称王,最后暴露出借助曹操一统天下,最后匡扶汉室的内心倾向,也最终被曹魏抛弃。《魏氏春秋》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第三个派别就是寒门家族,这里的寒门不只是经济上的寒门,同样包括缺乏政治地位的寒门。这个派别的代表涵盖曹魏军事政治各方面,谋士方面郭嘉程昱属于典型的寒门,被曹操特别倚重。军事方面包括许褚、典韦,甚至包括土豪家族出身的张郃,这一股势力被曹操着重提携重用,目的是制衡门阀家族,逐步降低对门阀家族的依赖。

这个派别除了程昱,其他人主张善待刘备,最起码不能杀掉刘备。寒门派别的代表人物郭嘉最终战胜门阀派,成功说服曹操。曹操自己看到刘备的危害,当然也在疑虑是否杀掉刘备。郭嘉告诉他,刘备德望甚高,又主动投靠曹操,杀掉刘备得不偿失,会导致其他想归顺曹操的势力望而却步。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刘备郭嘉

郭嘉不愧是天下奇才,谋略远非寻常人能比。就是同样是寒门谋士的程昱也没有看到这一点,刘备杀不得,这是曹操最佳的'千金马骨',杀了刘备后期曹操的发展不会如此顺利。事实发展如郭嘉预料,大量名士人才依附曹操,曹魏势力不断壮大,大有一统天下的气魄,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曹操输在赤壁之战,刘备也因为郭嘉的建议逃过一劫。

二、赤壁之战前东吴的朝堂纠纷,投降派和抗争派的区域差异

《三国演义》中除了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我们要探究的第二个画面是历史上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这一战终结了曹操有生之年统一全国的希望,也上演了草船借箭等精彩桥段。那么赤壁之战开始之前,曹操兵强马壮,号称水陆八十万大军,曹操进攻目标东吴的朝堂上上演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一幕,让人拍案叫绝。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诸葛亮舌战东吴诸臣的记载,只是作者罗贯中想象的小说情节。但是在赤壁之战来临前,东吴朝堂上关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议真实存在,背后透露的内涵也较少被探究。

曹操自扫平北方主要敌对势力之后,开始准备南征,一举统一全国。荆州刘表势力不战而降,曹操继续南下,在赤壁曹孟德意气风发,写下《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好一个海不厌深、天下归心,这是多么磅礴大气,气吞山河是要结束乱世统一全国,周公是谁?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和曹操一样封爵为公,摄政周王朝七年时间,军事政治文学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最后功成身退,还政于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感觉自己马上建立周公一样的伟业,至于是否称帝,我们无从得知。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赤壁之战形势图

东吴方面,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朝堂上争议不断。主和派领袖是重臣张昭,'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意思是依据我们这一派人的愚见,从大处着想,不如投降曹操,迎接中原朝廷的百万雄兵。主战派势力同样强大,鲁肃周瑜坚决主战,'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这是最有力的劝告孙权,孙权作为领袖,将无处可退,也正是鲁肃周瑜的坚决主战,孙权下定了抵抗曹操的决心,主战和主和的争议告一段落。

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当然我们探究的重点,并不是主战和主和派争议的过程,而是争议背后的内在因素。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主和派领袖张昭

通过研究发现,主战派和主和派有着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老家的差异。主和派包括张昭、秦松等人,在东吴政权中举足轻重。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扬州,和孙策一起创立江东基业。需要注意的是,张昭是南渡之人,他的老家在徐州,也就是曹操的地盘。另外一个重要主和派是秦松,字文表,广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人,早年也是躲避战乱来到江东,老家在曹操势力范围。

再看看几个主要的主战派,东吴主公孙权,内心当然是主战派,父亲哥哥创立的基业,拱手让给曹操,自然心有不甘,况且他是主公,退无可退。另外两个主战派鲁肃和周瑜,周瑜出身名门望族,庐江周氏是东汉时期江东非常显赫的家族,但算不上门阀。周瑜世代居住江东,在江东的势力盘根错节,和孙家联姻,和鲁肃一样,周家和鲁家都是东汉末年的豪族。豪族笔者解释一下,相当于家族比较有钱,有一定的势力,但缺乏政治势力,低于门阀,受门阀制约。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通过研究主战派和主和派,我们发现主和派主要是东吴势力中的北方势力,也就是早年为了躲避战乱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跟随孙坚孙策征战江东。主和派的心理更趋向于早日国家大一统,从而可以荣归故里,回到祖宗之地,继续往日的生活。

主战派恰恰相反,普遍无路可退,他们的主要势力范围集中在江东地盘。离开江东割据地盘,他们的权力将会受到极大损害,甚至家族以往的权益将不复存在,无论是孙权还是周瑜,他们面临同样不能投降的处境,和主和派形成明显差别。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无论是历史巧合,亦或是谋略,曹操被火烧连营,大败。和来之前的意气风发不同,战败后的曹操似乎看到此生统一全国的机会已经错失,写下了悲怆的《却东西门行》,'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五十四岁的曹操,自知即将年老,这次南征失利,已经让他开始思念故乡。

无论是曹操集团,还是东吴,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各种势力集合而成,在关键的抉择中,这种势力区别进而表达的声音完全不同,蜀汉也不例外,白帝城托孤这一经典画面,将深刻暴露蜀汉的内部派系。

3、 白帝城托孤的玄机,刘备临终托孤人事安排暴露蜀汉派系。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前有曹操和刘备这对老冤家煮酒论英雄,后有曹操梦碎赤壁,伤心写下《却东西门行》,刘备也不例外。原本蜀汉的发展势头旺盛,占据荆州、益州,荆州有关羽镇守,益州有刘备诸葛亮用心经营,可以说兵强马壮,等到中原有变占据关中汉中,从潼关东进洛阳,依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匡扶汉室'的大业也许可以实现。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白帝城托孤

历史的有趣,在于它的不可预料,依照人性又超越人性。关羽被东吴偷袭,武圣关公战死沙场,二弟的死亡和荆州的丢失,对蜀汉和刘备打击都非常大。要知道荆州是刘备集团的老家,是刘备占有益州的根据地,所以才派关羽重兵镇守。荆州丢失也暴露了千古奇文《隆中对》的致命缺陷,没有考虑和东吴的外交,从而和东吴兵戎相见,痛失关羽和荆州。

刘备当然不能不报此仇,更不能容忍荆州易手,因为荆州的的丢失意味着蜀汉再无力一争天下,这是辗转半生的刘备不能容忍的,他开始举兵伐吴。最后结果出乎意料,刘备三弟张飞在出发前被手下斩首,投降东吴,刘备接连失去关羽张飞两个得力的异性兄弟。大兵压境的东吴再次以火攻取胜,蜀兵军营被火烧连营,夷陵之战蜀汉大败,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结束。刘备退守白帝城,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召集诸将,开始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这一段白帝城托孤对话,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意义重大,标志着曹操、刘备、关羽、张飞一辈的辉煌时刻结束,剩下的主要是诸葛亮北伐,和司马懿的逐步攀升,最终司马篡魏,三家归晋。关于白帝城托孤,历来有很多说法,众说纷纭下难以逃避一个事实,刘备并非有心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做了一个让诸葛亮尽心辅佐的安排,这点无论是被《三国演义》小说情节干扰,还是缺乏史实记载,托孤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

刘备辛苦打下基业,虽然风雨飘摇,但仍然占据天府之国益州,外图不足,自保有余,远不是马上就要灭亡的烂摊子。但是只有十六岁的刘婵尚且不能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关羽张飞谋士马良都已经战死,黄权孟达投降曹魏,刘备只能倚重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辅佐而没有像陶谦一样把益州给诸葛亮,那些把诸葛亮作为后期蜀汉君主的说法不攻自破,至少刘备的临终安排不是这样的初衷。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刘备夺取益州形势图

既然托孤并不是把益州主让给诸葛亮,托孤更加微妙,刘备帐后是否有刀斧手我们无从可知,但可以从刘备临终人事安排探究蜀汉的内部势力派别,刘备并不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留下了明显的掣肘力量,避免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

事实上,刘备白帝城托孤并非诸葛亮一人,只是影视剧关注诸葛亮,着重塑造诸葛亮和刘备。托孤大臣的另一位就是李严,在刘备战败后就被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这个职位设置的初衷就是分丞相的权力,避免丞相一家独大。第二年,李严被先于诸葛亮召见,安排托孤事宜,封为中都护,统领蜀汉内外军事,和诸葛亮一文一武,诸葛亮主内政,李严主军事,完美的后事安排。可惜后期李严被诸葛亮废掉,'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蜀汉军政大权兼归到诸葛亮手下,刘备最初的托孤安排破灭。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托孤安排破灭,不能以此否定刘备的个人才华。李严,字正方,是刘备进入蜀地以后得到的一名武将,对于刘备忠心耿耿,早于刘备的荆州集团进入蜀汉,在蜀汉各方势力中威望很高。李严的背景远不止于这些,益州早在刘焉刘璋父子时期,为了压制益州本地豪族,招募大量外地百姓进入益州,和刘焉一同成为益州的统治者,李严法正都是这个派别的背景。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蜀汉除了李严法正这个派别,另外一个派别就是益州本地豪族,代表人物是严颜,当然还包括张任,都是益州本地长期发展起来的豪门大族,是土著居民的势力代表。张任和严颜一样,益州本地豪族并没有受到政治地位的提高,主要是军事方面,参与北伐。益州本地豪族政治上继续受李严和诸葛亮等派别的统领。

第三个派别,就是刘备进入蜀地的原班派系,从荆州时候聚集起来,成为统治益州的核心力量,刘备之后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本人。这个派系在蜀汉三个派别中实力最强,掌控蜀汉的军政大权,李严代表的派别虽然被刘备一同托孤,后期基本被诸葛亮这个派别整合,益州本地豪族地位有所提高。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正是基于当时蜀汉这样的势力分布,刘备白帝城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益州本地势力代表的严颜等人。刘备托孤安排中,更在永安建立宫殿,让李严驻守永安,统领永安的军政,大有和诸葛亮相互制衡的意味,更加体现白帝城托孤玄机重重,并不是完全的君臣坦诚相待,帝王之术展露无遗。

《三国演义》不为人知的深刻内幕,魏蜀吴三方势力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在历史的潮流中都如过往云烟。群雄并起的三国,在水平极高的罗贯中笔下精彩纷呈,上演了一幕幕经典画面,画面的背后尽显群雄本色,无数英雄借助小说被一代代传颂,让后世叫好的同时贡献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