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八百字的作文不一定能上985,而他却凭借三个字当上大官

 beck_guo 2020-02-02

写八百字的作文不一定能上985,而他却凭借三个字当上大官

阮瞻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不管是察举制、九品官人法、还是后来的科举制,当上官的难度极高,比现在考上985高校的难度还要大。但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件奇事,有个人凭借三个字就当上了官,这个人就是阮瞻,这个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语掾”。

《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三语掾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阮瞻、另一个是阮修,这里采用《晋书》的说法)。

阮瞻就凭借三个字的回答被王戎“辟为掾属”。这里的掾是指掾属,掾属可以理解为有正式编制的官员。以往在叙说三语掾的时候大家都会把重点放在明教和自然,老庄和儒家的关系上,很少有人注意到,掾属是个什么官?为什么王戎有这个权利直接不通过组织程序就让阮瞻当官?接下来就介绍一下古代另一种选官制度,征辟制。

1. 何为“征辟”

征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即由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才干的平民或低级官吏, 授职或提职。由皇帝聘请并授职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聘请并授职的则称为“辟” 。简而言之就是皇帝或者某些特定的高官可以“自主招生”,从老百姓中选一些才干和德行出众的人。

征辟制度起源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征辟制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是汉朝除了察举制之外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征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皇帝的征召,又称征聘、特诏、聘召或特征,是指皇帝以聘诏的名义擢选名士担任高级官员的选官制度汉代征 召的对象,一般是硕学大儒、名门隐士等在内的社会名流,这类人虽未居官却对地方事务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韩康家世著姓,恒帝以玄纁之礼,备安车聘之。被天子征召的人一般都会被授予高官,但是都是一些没有权利的虚职,如议郎、博士、谏大夫等,并且天子征召的人数很少,所以这一部分人对时局产生的影响很小。

第二部分则是某些特定的高官可以招聘官员的权利,称之为辟除,又称辟召、辟署或辟举。在汉初,公府辟召掾属是由皇帝指令三公(汉朝是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辟召。比如东汉章帝外出巡狩,路过济阳时,当地人上书皇帝盛赞寒朗治理有方,于是章帝召见他后,发现寒朗确实是个人才,于是下诏三公府辟除,于是寒朗被司徒府辟除。但是到了东汉末年,辟召掾属的权利完全下放给三公,三公对掾属的辟除已有完全的决定权。并且辟召掾属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中央三公以外的九卿也可辟除属吏,并且地方的州郡长官、刺史、县令也可以辟除属吏,此时的征辟制度成为选官的重要途径。

魏晋时期则完全继承了东汉的征辟制度,所以才有了三语掾的典故,王戎可以通过征辟制度,直接把阮瞻招收为官员。

2. 征辟制的历史影响

从积极的一方面讲,作为选官制度的重要补充,公辟召选拔了大量察举制下遗漏的人才,在保证选官的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辟召制度很灵活,上级官员可以让一些出身于草野,没有机会入仕的人进入统治阶级,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征辟制在东汉末年之后变得不受监督,权利但一旦脱离束缚,辟召制度的弊端就会显现,辟举制的泛滥,成为高级官员培植个人势力的工具。并且这种征辟制度特别容易形成政治团体,本身中国文化中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这种征辟制度更加助长了这种“举主”和被举荐者之间的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东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因辟举而结合的依附性极强的宗派集团。这些集团相互倾轧,动辄兵戎相见,也是造成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

3. 征辟制的发展和演变

征辟制在东汉发展成熟,魏晋时期又完全继承了这样一套制度,后来的统治者已经看到了这种辟召掾属的制度不利于皇权的统治,很容易形成私人依附的关系。众所周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统治的时代,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南北朝时期。而征辟制度也伴随着皇权与世家大族的权利斗争,起落沉浮。

西晋皇室本身只是当时一个大族而已,仅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取得皇位的。因此,西晋武帝上台以后,就大肆封赏功臣,皇帝都会赋予这些功臣辟召的权利。通过辟召,府主可以进一步扩大本士族的力量,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使得在两晋时期,以辟召之权形成了许多强大的霸府,桓温的公府即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一个霸府,桓温为大司马,“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废除了晋明帝,足见这一时期公府力量的强大。

朝刘宋之后,中央皇权强大,任用官员的权利逐步被中央收回,再加上南朝典签制度的限制(“典签”皇帝派往地方的官员,有监督地方官的作用,参考本人拙作《南朝的典签就是明朝的锦衣卫?恐怕没这么简单》),虽然公府辟召制度继续实行,但是却从源头上减少诸公的任命,逐渐由实际官位向赠官发展,同时减少公府辟召任命之权,公府掾属的地位也较两晋低下,使公府辟召失去吸引力。 隋朝一统天下之后,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发展,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征辟制作为选官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4. 征辟制度最后的归宿

中央集权发展的最重要体现就是选官制度收归中央,隋唐之后,所有的官员哪怕是最偏远地区的县令也是要中央选派,并且接受中央的考核。治理国家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员,在古代受制于通信等技术上的原因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这些人都纳入到自己的管理范围内的,所以就会允许官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招收办事人员,这些人称之为“吏”。这就形成了古代特有的“官”和“吏”两套体制,官是朝廷正式编制,吏是官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招募的,虽然形式和汉朝时期的征辟制度类似,但是吏的地位和汉朝以及魏晋时期的掾属天差地别,这也是封建皇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汉代选官征辟制度考述》《汉代选官征辟制度考述》《两晋南朝公府辟召制度研究》《世说新语》《晋书》

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