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哲学沙龙”也能“误国”?这在魏晋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清谈误国”。 清谈误国发生在我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魏晋时期。普通的中国人如果提起某个朝代,第一反应总是能想到帝王将相这些翻云覆雨的英雄人物,而如果提到魏晋时期,除了因为《三国演义》而出名的曹操父子,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竹林七贤了。 魏晋时期是一个足以和百家争鸣时代相媲美的思想解放的时代,这些名士聚在一起讨论宇宙万物,有与无,表象与本质这样的哲学问题,为什么这样的哲学沙龙会和误国联系在一起呢? 清谈的由来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的“清议”,所谓清议就是那些不当官不从政的读书人品评政治人物、抨击时政。这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就成为清议。清议的盛行主要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相继专权,这些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自然会对这种非君非臣的现象非常不满。当政者自然不能容忍这些反对声音,在东汉末年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中很多持反对意见的读书人遭到迫害,在这种政治高压下很多文人开始不问政治,采取了消极避祸的态度,由品评人物的清议逐渐转向了研究以老庄、易经等抽象哲学讨论为主的“清谈”。 “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俗事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富国强兵等。清议经过三国,曹魏特别是在司马氏代魏之后达到顶峰,整个社会的上层崇尚清议,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清谈是无法进入上层社会的。而清谈误国正是源于这个时期。 清谈如何误国 清谈误国并不是后人枉加到这些魏晋名士身上的,而是出自于当事人之口。西晋的名士,也是崇尚清谈的领袖王衍在被赵石勒俘虏,临邢之前曾感慨: “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止于此” 王衍不是一般人,他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位居台司,却存林下风流,“不以事物自婴”,由此而博得美名,由于王衍官居尚书令、司空等重要官职,在他的影响下,其他的官员也都“雅崇拱默,以遗事为高”,当时的官员都以清谈为主要业务,谁要是安心政务,都会被同僚瞧不起。这种清谈自然要误国的。所以王衍在西晋灭亡被杀的时候也察觉到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上面的悔悟。 清谈如果只是存在于文人雅士之间并不误国,就是以王衍为代表的统治者崇尚清谈,这就是误国的根本所在。统治者既想做名士又想握有权利,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套用现在通俗的话讲,如果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如果当官了还想发财那肯定是误国误己。魏晋的这群名士既想享受权利带来的奢靡生活,又想远离俗事去享受林下风流,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误国。 清谈误国的本质 但是如果说清谈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有失偏颇的。清谈只是整个西晋统治阶级腐化奢靡的表象。西晋的灭亡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腐化无能,有史学家考证过司马氏的几任皇帝智力都有问题,另一方面司马氏罢黜郡县之兵,大搞分封制,让地方的诸侯王势力扩张造成八王之乱,这才开启了五胡乱华,长达四百年的分裂。 这一切绝对不能归罪于“清谈”,就好比红颜祸水一样,把周朝的灭亡归罪于褒姒、汉王朝的灭亡归罪于赵飞燕,这明显是为上者找的理由,偌大的王朝不会因为一个女人而亡国,更不会因为搞几次哲学辩论而亡国。统治者崇尚奢华,腐败无能才是根本,即便是他们不搞清谈,也许会搞出“浊谈”之类的消遣,如果要说清谈误国,那就和红颜祸水一样,只是表象。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清谈虽然不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政权衰落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也留下了魏晋风度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魏晋风度给中华文化注入了一种不羁的亮色,他们的飘逸与沉重,豁达与执著,欢乐与悲哀,奔放与压抑,将被历史所铭记。 参考资料: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实录》; 《世说新语》; 《晋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