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东晋十六国

 坐看云起7512 2020-02-02

从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的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三四百年间,中原王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丝路沿线的开发和保护,就算是对西域的统治有起有伏,但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守住了西大门——敦煌,这使得敦煌得到了极大发展,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一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这片土地。

西晋疆域图:

        但是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汉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各种情况形成的兵力、劳力不足导致的中原政府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了一些民族内迁。内迁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称其为“五胡”。

到了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矛盾也不断加深。从造字来说,戎、狄、蛮、夷本来只是对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的描述,但是随着文明进程的不同,逐渐被演变成了贬义词,历来在汉人心中的高人一等心理是激化矛盾的一个原因,当然也不是唯一一因。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动乱,其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的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西晋内迁民族:

      再加上西晋时期持续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整个社会哀鸿遍野,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从晋武帝建国开始,西晋国祚不过51年,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开始,37年。刚刚从三国分裂状态走出来的华夏再次进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

       316年,西晋覆灭,衣冠南渡。317年,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建立东晋政权,主要统治长江以南地区。中原门阀及百姓,则大部分南迁,因为河西地区的相对安定,还有一部分门阀士族迁往河西,少量迁往东北方向。

       东晋时,北方地区则前前后后由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和汉族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二十多个政权,其中十六个国力较为强劲,因此北方这个时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与东晋合称东晋十六国。

河西地区则先后出现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政权,虽有政权更迭和战乱,但比起中原地区,仍可算安定。

前凉:301年——376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建立。301年,张轨被晋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受封西平郡公、凉州牧,建立前凉政权,都城姑臧,今武威。这也是士族入河西之因。后被氐族政权前秦所灭。下图为鼎盛时期疆域图:

    后凉:386年——403年,开国国君吕光原为前秦将领。383年,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时,吕光在西域鏖战。前秦兵败后,385年,吕光从西域班师返回,入主凉州,自称凉州刺史,最后建立后凉政权,都城姑臧。403年,降于羌族政权后秦。

西凉:400年——421年,创建者为李广后代李暠,先建都敦煌,后迁都酒泉,亡于北凉。

北凉:397年——460年,开创者匈奴人沮渠蒙逊,定都姑臧。439年拓跋焘率北魏军团围攻姑臧,北凉王降。其弟西行至高昌(今属吐鲁番)重新建国,460年被柔然攻破,北凉亡。

南凉:397年——414年,拓跋鲜卑政权。都城乐都(今属青海)、姑臧,被陇西鲜卑政权西秦灭。

       着重说一下建都在敦煌的西凉政权。西晋灭亡后,李暠的祖父在前凉政权内任职,其父早亡。400年,李暠建国后大力发展,敦煌一片繁荣。405年,为消除北凉的威逼,李暠选择迁都酒泉,同时迁敦煌居民2万多户,逼近北凉都城。尽管此举拱卫了西凉政权,但敦煌实力却被削弱。李暠病逝后,其子李歆继任,420年,被北凉打败,西凉灭亡,李歆之弟据敦煌抵抗。421年,北凉二万大军攻打敦煌,久攻不下,引党河水灌城,敦煌陷落,北凉大规模屠城,敦煌元气大伤。

       至于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三个洞窟,也就是北凉三窟究竟是不是这个时期建造的,学术界还有争论,我个人倾向于是北魏初期。

莫高窟272窟:


莫高窟275窟:

莫高窟268禅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