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楊“明星製造”引矚目開啟民國造星經典案例

 蔡叔刚 2020-02-02
dean5 发布于: 

民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青青电影》出版社推出的《明星特写》专刊第二期封面以白杨为主打明星

白杨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1931年秋天,联华影片公司在北平设立第三分场,创办演员养成所,当时11岁的白杨前去投考并被录取。从此,她走上了表演艺术的慢慢长路。

白杨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无声电影《故宫新怨》(1932)。联华三分场解散后,白杨加入左翼剧联的“苞莉芭”剧团,参加演出过一些抗日救国戏剧。1934年,她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和中国舞台协会等话剧团体,在戏剧舞台上演技得到很大提高。

1936年,白杨在明星公司主演了《十字街头》,这是她的成名作。在这部影片中,她与赵丹配戏,扮演纱厂教员杨芝英,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充满幻想、幼稚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女性的形象。这部影片公映后,评论界把她同瑞典籍的好莱坞女星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相提并论。这以后,她又为明星公司主演了几部影片。

白杨是这一阶段末期出现的,迅速走红,《联华画报》称她是“中国银坛上最红的一个女明星,她的风头之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6年,《明星》第八卷第二期杂志封面是赵丹和白杨在电影《十字街头》中的剧照

【白杨高调“出场”吊足观众成红星】

 

1935年11月胡蝶结婚后,张石川就开始考虑谁来填补她的空缺,一位名叫唐瑛的交际花曾经进入他的视线,在《电声》上,曾有两次关于唐瑛的报道,其中一次已经颇有眉目了。不知为什么。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后来明星公司上层就选中了白杨。

白杨的高调出场,为明星公司的这一工程起了个漂亮的开场。

当初上海观众并不认识白杨,媒体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势:先以“北平小姐”的形象跃入上海人的视线,“凡声音容貌、表情,无一不美”,并得到“洪深推荐周剑云赏识”,“洪深先生最赏识之,尝三度推荐于周剑云,以为公司中,不欲搜罗新人才,则才美如白杨女士者,胡可失之交臂邪,”白杨的登场十分耀眼,已经足以引起一般人的注意,但是爱人马彦祥因为不放心,认为电影界环境恶劣,表示反对。

于是,周剑云就请马君同入明星公司任编剧,则可朝夕相处,使之放心,但马仍坚持,所以白杨暂时不能加入明星公司。

导演张石川(左)和白杨及谢云卿在电影《社会之花》(1937)拍摄时留影

紧接着,就有报道又说:“白杨将加入中央摄影场”,“白杨外子马彦祥不许,深恐其内子意志不稳,蹈舒绣文事件之覆辙......”

两次虚晃一枪之后,又有消息说:“白杨来泸修补面部缺点凹鼻梁凸嘴唇面部雀斑均加改造”。这让人对白杨更加有兴趣,公开美容的人毕竟不多,她的长相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事情马上有了结果:“白杨投身影界”,“顾不了旧恋人反对身体复原不日来泸”,这些报道复述了白杨的前后经历,对白杨再次大肆吹捧:“白杨在北平是非常'红’的,几乎没有一个住在北平的人会不知道'杨君莉’这个名的,所以白马分离的消息传到北方,那边的报纸是谁都竞相刊载。记得有一家报纸刊登白马分离条件——其中有两条这样写的,都是限制于白杨方面的:1.不准跟某某等人结婚;2.不许进入电影界。”

不仅如此,在分离之时,“马彦祥对白杨说了这样一句话,站在友谊立场上劝她的话:'希望你勿进电影界,假如一定要进的话,还是明星吧!’”

白杨初到上海时为电影《十字街头》(1936)拍摄的宣传照

而在“周剑云北上考察电影影业情况,回来路经南京的时候,白杨约了明星特约编剧阳翰笙去访周氏,接洽进明星拍摄电影的事。据闻白进明星是已经决定的了。当白杨进明星后的第一个戏,现在阳翰笙正在为她编写。但是现下白杨因为身体不适,仍留京中,听说等复原后马上就会来上海,开始她那水银灯下的生活。”

于是一切尘埃落定,白杨加入明星公司,“白杨于中秋节日与明星签订合同,月薪法币一百五十元,周剑云对白颇重视,年来将有四片由她主演。”这个月薪,徐来之后,就只有她了,可见明星当局对她的重视。

而且,“白杨在明星主演之新片,不日开拍,白已将寓所由京迁泸,新居在亚尔培路明星二厂附近”。并且,“白杨将上银幕,因,面部缺憾,进美容院施行人工改造,耗子六十元,闻该款系声名未与白杨跳舞之周剑云君自动津贴。”

又过了两个月,又有报道说:“白杨介绍南京交际花'垃圾西施’加入明星”。

白杨游泳照

“割了眼皮修了鼻尖白杨又牺牲了两片丰腴的肉”详细描述了整容后美丽的白杨“看上去比从前更清秀美丽了”。

被吊足了胃口的观众到了这个时候,对白杨简直是急欲一睹风采。

这是一件精心策划的商业炒作事件。从这个舆论报道的过程看,白杨这个时候还没有加入明星公司担任任何电影作品,舆论的热度已经达到沸点,几乎每隔几天就要把她的名字拿出来炒一炒,而且每次都故作惊人之语,捧场的用意十分明显。

其中还有一则令人瞩目的报道,白杨有新爱人,是一个黄发碧眼的外国人,白杨已经和他同居;又为她辟谣说,白杨时在法租界一个公寓住,公寓主人是外国人,白杨与外国人同居的谣传,大概就是从这儿来。白杨搬进去之后,“为了一件小事情,与公寓主人争吵,白杨负气之下,就搬出了公寓和英茵住在一起。”然后,又传出了白杨第三次搬家。

白杨和龚稼农主演的电影《神秘之花》(1937)剧照

这里的白杨和公寓主人的争吵,更像是影片《十字街头》的内容预告,与当年对明星韩云珍的炒作如出一辙。

17岁的白杨主演《十字街头》,成为中学生的偶像情人。《十字街头》是白杨的成名作。这部影片于1937年4月上映时,舆论界对影片和白杨一片赞美,《申报》用套红的整个版面,刊登了白杨和赵丹的巨幅照片,各大报刊也先后刊登了评论文章。有篇评论说:“白杨女士恐将成为中国的新影后。她虽然只有十七岁,中等的身材,可是她的美丽、魔力、风韵和艺术天才,都卓然超出了一切……可以说是瑞典女星葛丽泰·嘉宝的匹敌。”

连英国《泰晤士报》都称白杨为“许多中国影迷都觉得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个中国葛丽泰·嘉宝,那就是具有和葛丽泰·嘉宝异曲同工之特长的白杨。”。

张石川为了宣传,特意让公司制作了有九层楼高的《十字街头》影片海报,矗立在上海市中心,大肆炒作。并给白杨的年薪加到300元,这在当时是极高的数目,紧接着让白杨连续主演了《神秘之花》(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等影片。

至此,上海人本来多陌生的白杨已被捧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白杨成了“目前中国银坛上最红的一个女明星,她的风头之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明星出场之前,先通过舆论发布消息吸引观众注意。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进行连续报道,不断加入新的刺激点,这中间的节奏控制和时间间隔都在事前进行估算,这就是明星公司设计的“高调出场”模式。这次整个明星制造的过程,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史上的经典模式。

在这个成功的模式中,如果白杨换成任何别的人,都可以成功吗?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白杨的成功,当然并不仅仅是公司炒作的力量,她身上的那种独特气质才是根本,这一点在联华公司的案例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从偶像型到实力派 “贤妻良母”入人心】


经过漫长的8年,像白杨这样当年的青春偶像已经成长,不论年龄、阅历还是演技来说,都渐趋成熟。话剧舞台的磨练,已经让他们成了演技扎实的实力派明星。

在舞台剧《塞上风云》中白杨饰演金花,左为魏鹤龄

话剧舞台生涯成就了他们精湛的演技,除了赵丹和白杨这两个战前就红遍上海的明星外,舒绣文、上官云珠、陶金、蓝马、吴茵,都凭借扎实的表演技术而成为演技派明星。

在这个时期,从这个群体中,众多演技最佳的明星纷纷脱颖而出。在《青春电影》杂志,白杨、赵丹和舒绣文都曾被评为“演技最佳”的明星。

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发表理论文章,总结角色塑造的心得。他们的表演艺术已经非常成熟。

这个群体最有代表性的是红女星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白杨和舒绣文在重庆时期就成为话剧界著名的“四大名旦”,在《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中,两个人一正一反角色塑造都获得了成功。白杨贤妻良母形象深入人心,而舒绣文也把残忍、八面玲珑的交际花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白杨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自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连映三个多月,观众数达到71万人,其全国观众总数超过了100万,创下了民国年间国产电影上座率的最高记录。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剧照

“七·七”事变后,白杨与陈白尘、沈浮等人组成了影人剧团,深入大后方团,溯长江而上,沿途演出了《芦沟桥抗战》、《流民三千万》等戏剧,深入大后方进行宣传抗日救国话剧的演出。  

1938年夏,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初期,白杨与沈西苓、赵丹、魏鹤龄、顾而已等一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进入了迁到重庆的中央电影摄影场,白杨参加拍摄了《中华儿女》(1939)、《长空万里>(1940)以及《青年中国》(1940)等宣传抗日的影片。

在这个时期,白杨开始接触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激励着她在表演艺术上进一步努力去探索和追求。以后,她主要的艺术活动是在舞台上。在重庆,成都等地主演了一些在当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优秀话剧,如《屈原》(郭沫若编剧)、《法西斯细菌》(夏衍编剧)、《雷雨》《日出》(曹禺编剧)、《天国春秋》(阳翰笙编剧)、《复活》(夏衍改编)、《罗密欧与朱丽叶》《万世师表》(张骏祥编剧)等四十多个剧目。

抗战期间拍摄《青年中国》(1940)时的白杨

从《雷雨》中的四凤,《日出》中的交际花陈白露,到《屈原》中的南后郑袖,以及茶花女、马丝洛娃,她扮演了各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角色,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给观众留下广泛深刻的印象。

《屈原》上演之后,编剧郭沫若同志题诗《白杨饰南后》:“……南后可憎君可爱,爱憎今日实难分。浑忘物我成神化,愈是难分愈爱君。”当时,她还被誉为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首(其他三位是舒绣文、张瑞芳、秦怡)。

在抗战的八年中间,上海的影坛从来都没有忘记过白杨,白杨回沪的传闻三天两头地出现在报端。经过了八年,白杨的名字仍然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人们更加热情地期望她重新回到影坛。

抗战结束后,白杨回到上海,应北平中电三厂的邀请,拍了《圣城记》,在中电一厂、二厂先后拍了《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7)。在昆仑影业公司演出了《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此后,她又去了香港“水花”拍了《山河泪》(1948)、《火葬》(1948)等。

电影《新闺怨》(1948)宣传广告

这时期她最成功的作品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她塑造的女主人公李素芬,举止端庄,心地善良,感情真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标志着白杨在这个时期改变戏路,形成自己的典型风格,以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广受欢迎。尤其白杨在难童教养院执役的一场,片中这位“张妈妈”,“使许多中年男人,感于内助不贤而儿女绕膝者,为她向往”。

“《八年离乱》上映后,舒绣文是成功的,而白杨之成就尤伟,散戏时那些女观众的舆论,一致同情白杨”。

媒体中的白杨,更以“贤妻良母”的形象著名,如“上星期张骏祥为了赶拍《乘龙快婿》,抱病在摄影场指挥导演工作,白杨则一方面担任该片的女主角演戏,一方面则任随从看护丈夫的身体,无微不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