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历史子衿 2020-07-29

文/青山独往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古时候,读书人都喜欢对对联,以此来相互切磋学问。为此私塾中的老先生甚至从娃娃抓起,教他们如何对对子。因此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而言,对对联是其必备技能之一。说到对联,很多人应该对其并不陌生,毕竟我们过年的时候还会用到。而在古时候,对联还有其他的用途,比如说很多店铺门口就贴了对联,如果对联不错,能够吸引顾客前往消费。而笔者今天提到的这个用途,可能大家都没有听说过,那就是用对联来审犯人。如果犯人答出下联来,就能够恢复自由之身。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这件事发生在乾隆时期,当时江南地区有一个小县城,有人被当地乡绅们联名举报,由此被关入大牢。而在审判的时候,犯人跪在县衙,镇定自若,丝毫没有怯场,但一直说自己是被冤枉的。而这县令也很有意思,原本在审判之初,按照规定会给犯人来一顿杀威棒,但他却没有做,且对犯人还敬重有加,当着众人的面不断夸赞他。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当时衙门口围着一大群吃瓜群众,其中就有举报犯人的乡绅,他们见到此举就嚷嚷着“不服”,要求县令惩处犯人,但却被县令制止。而最后县令也没有判罪,而是给犯人出了一副上联: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这犯人看起来像个读书人的样子,不多久便对出来下联: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这下联说不上对得有多妙,但好歹是对出来了。于是县令说:放人!叫人松开枷锁,放他回家。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仅凭对联就宣布了审判结果,这种做法现在看来荒唐不已,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做县令,那么三岁小孩子也能当。但在场的围观群众却纷纷点赞,只有那几个乡绅觉得不服,但也敢怒不敢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这犯人不简单,倒不是说他和县令或是上面的官员有关系,而是他所做的事情令人拍手叫好。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先简单介绍下这犯人,是当地的一个知识分子,当地人都叫他梁先生。和大部分读书人一样,梁先生年轻的时候饱读诗书,非常有才华,但就是在考试方面差强人意。古时候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梁先生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得罪了考官,考了好几次都以落榜告终。这一来二去时间也耽误了,因此他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没在功名上有任何突破,而且当时他家里条件差,也没取到媳妇,到头来还是个光棍。

当然梁先生没有范进那样的毅力,最终他放弃了科考。为了谋生,他在了在村子里开了个私塾,给孩子们上上课,日子倒也清闲。当然和别的教书先生不同,他分文不收,尽管日子清苦,但过得却非常开心。显然梁先生也知道穷人家的孩子念书不容易,因此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用心。

县太爷给犯人出一上联,犯人巧妙对出,堪称千古绝对,县爷:放人

梁先生还有个特点是喜欢给穷人主持公道,当时不少农民经常被乡绅们欺负,于是他就为其去据理力争。这一来二去,肯定会得罪人。于是不久之后,乡绅们就联名把梁先生告到县衙,当然罪名都是莫须有的。而这县令其实也是个聪明人,他平日里也知道这几个乡绅不是什么好人,于是暗地里调查了一番,得知梁先生是被冤枉的。于是才有了前面这一出对联审判的闹剧出现,而这对联不过是县令想考考梁先生,也让老百姓见识一下他的才华。由此可以看出,对联审判听起来有些荒唐,但实则是县令为了给犯人证明清白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