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昵称32901809 2020-02-03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发展,诗歌也从古代的旧有形式逐渐迈向近代的诗歌转型。诗歌在经历了历史的漫长发展后,渐渐趋于集大成的阶段,对传统诗歌开明的融合与接受,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诗歌局面。在新旧交替中,复古与创新矛盾而统一的并立着。前代的诗歌艺术依然绽放着蓬勃的生机,而清代在这些旧有的诗歌领域里,开创了新的思想,同时又固守了前代的模式,所以清代诗歌发展是新旧杂陈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物,一方面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一方面又具有了近代思想的萌芽。

一、清初到中期的诗歌发展

清代诗歌发展其实是比较繁荣的,当然比起唐宋时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清一代的诗人善于借鉴前代,取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的发展还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清代诗歌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了元明两代,足以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代由于文字狱的特殊政治氛围,在康乾之时,多半是以吟诵山水田园为主,少有政治议论的诗歌产生。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元诗纤弱,明诗狭隘,在前代诗歌的这些弊端上,清代诗人摒弃这些诗歌上的短板,开始学习唐宋风格,在变化中开拓新的思想与境界。清初的诗歌文坛,比较著名的有顾炎武、屈大均、王夫之等,这些人撑起了清代诗歌的半壁江山。他们是清初诗坛的主流,这些前朝留下来的“遗民诗人”,他们直接参加了抗击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斗争,甚至以身殉难,以保持民族气节。志行皎洁的顾炎武,取法杜甫,词意坚实,风骨劲健。他在《精卫·万事有不平》写道: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此诗表现了顾炎武用精卫填海的精神鼓舞自己,勿忘国仇家恨。

王夫之的诗歌瑰丽奥衍,寄托亦深。另外一位前朝遗民诗人吴嘉纪的诗在表现反清思想之外,又善用白描手法反映民生疾苦。这些都表现了清初的遗民诗人内心对于清政府的蔑视,也表现了诗歌的战斗性,同时他们都敢于写大题材,出大意境,矫正了明代空疏的诗歌风格,大刀阔斧的改变前朝诗歌的卑弱,恢复了现实主义的传统诗风。

当然这一时期的诗人,我们也不能忘记还有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他们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在清初诗坛的地位还是极高的,他反对前朝的狭隘,力扫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他结合唐诗的华美,宋诗的理趣,首开了清诗崇宋的先河。

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寂寞枯枰响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诗人将寂寞冷落的残局,和秦淮的秋色、寒潮相融合,创造出不一样的审美境界,在极力渲染金陵城的萧瑟氛围时,把内心的故国之思表现得含蓄蕴藉,此诗构思精巧,情调忧伤,是一首难得的情景兼胜的好诗。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钱谦益

而吴伟业在创作上更加锋芒毕露,其诗作华丽绮艳,声调铿锵,在吸取唐初四杰与元稹、白居易的诗歌所长的同时,他又自成风格。其七言诗最具特色,如他所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等。由于吴伟业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的风貌,后人称之为“梅村体”。至于龚鼎孳因失节丧操,不仅为明人所不齿,也为清人所蔑视,所以尽管很有才华,并不被后世所赞扬。所以在“江左三大家”中,他是最没有名气的一位。 清代诗坛在钱、吴两位的推动下,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是宗宋、一派是宗唐,在这两大派别的不断角逐中,奠定了清代诗歌的基调。

在康熙朝时,王士祯对诗坛的影响逐渐形成,他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他锕曾说诗之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他的这些主张对当时的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也因此博得了“清代第一诗人”的称号。

而另一位提出“格调说”的诗人——沈德潜,正在悄悄的兴起,他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诗歌题材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少数篇章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在“神韵说”、“格调说”产生之时,翁方纲的“肌理说”又异军突起,他是经学与金石学集大成者,论诗讲求寻根问底。

王士祯、沈德潜、翁方纲等三人代表了清代中期的诗歌主流,也为清代初期的诗歌开创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他们的深刻影响下,郑變、袁枚等诗人应运而生。

郑變的诗歌与画作相结合,更加突出了书画的珠联璧合,譬如他作《题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到这首诗就想起坚韧的竹,在现实物件与意境相融合之时,使读者眼前立刻出现了一丛青翠而贞定的竹。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而袁枚继承了晚明时期公安派的精神,诗论主张直抒胸臆,谓“诗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与袁枚并称的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创,赵翼在当时可以说是独辟蹊径,把诗歌原创论摆在了清代诗歌的理论台面上。他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讽刺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譬如他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诗表现出赵翼诗的开阔境界,以及放眼未来的视觉。

二、道光、咸丰年间的“诗风运动”

道光、咸丰时代,世道动荡,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民族危机迫在眉睫,那种悠然自得歌颂大好河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国家积弊之时,一批爱国诗人出现了,他们打破诗歌传统的歌功颂德,开始抨击时政,伤国忧时,民族危机在这种时刻暴露无遗,诗人开始表现出对于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来。

龚自珍在此时站了出来,他狂傲不羁,作诗从来不拘一格,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龚自珍的诗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所写的组诗《已亥杂诗》,这组诗歌可以说是他诗歌生涯的巅峰之作,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标志着诗人对于社会的认识、批判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龚自珍已亥杂诗

与龚自珍同时期的魏源、欧阳绍洛、毛贵铭等湖南籍诗人也渐渐在诗坛崭露头角,当然他们生硬的诗风并不适合长远发展。

道光、咸丰年间这场“诗风运动”,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者,在同治、光绪年间,一个新的诗歌群体诞生了,以陈三立、陈衍为代表的“同光体”开始流行起来。同光体提出“不墨守盛唐”,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

三、康有为、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提出,是戊戌变法前后的一场改良,从政治文化以及诗歌的一次重新倡导。

诗界革命有力的冲击了清代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打破了清代诗歌复古的壁垒,作者积极努力的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新的思想,新的时代。

戊戌变法的冲击,使诗歌的语言渐渐的趋向于通俗易懂,打破了旧体格律束缚,这也解放了诗歌的表现力,但是梁启超等毕竟还是没有彻底走出封建思想的窠臼,依然强调保持旧有风格,这样的矛盾思想,使得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受到了限制。从理论上来看,“诗界革命”革除了清代诗的空泛弊病,把新的思想、新的意境融入到传统风格中去,其实这也戊戌变法的局限之处,相当于换了一个新瓶子,装下的还是旧东西。在“诗界革命”的旗帜之下,黄遵宪因为诗歌的数量、内涵,以及艺术的丰富性,被誉为“诗界革命”的灵魂与先锋人物。他推陈出新了一整套的诗界纲领。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黄遵宪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在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方面,这些诗人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虽然他们提出了这种新的思想,但是连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更遑论诗歌的创新了。理论上的提出并不能落实到现实的诗歌中去,实际上此时的诗歌作品完全脱离传统,又脱离群众,很快就丧失了流传的生命力,这次的“诗界运动”和戊戌变法一样,其实是不成功的。在没有人民支持的土壤里,种下去的果实必然缺少营养,最终被干涸而亡。

虽然“诗界运动”并不成功,但是其中也不缺乏优秀之作,黄遵宪所作《哀旅顺》,如下: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颭。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日寇围攻旅顺,主帅在此时并没有想到马革裹尸血洒疆场,而是在敌人进攻前就溜之大吉,导致军心唤散,仅有残兵抵御。五天后,清廷重要军港旅顺失守,日军屠城数日。诗人黄遵宪听到此消息悲痛万分,作下这首诗来表示愤慨。

浅谈清代诗歌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清代前期,是明清社会政权交替之时,遗民诗人由于思念前朝旧主,诗歌以呼号、悲愤为主要基调,钱谦益等明朝叛臣之诗,也是多发徘徊观望,悲凉之慨。到了中晚期,由于社会动荡,时局不稳,出现了抨击时政的先驱者。总之清代诗歌的发展,也逃不掉时代的变革,在时代与历史的洪流中,诗歌的风向标也总是和历史发展紧紧的契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