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中国为什么能

 q1338 2020-02-03

日前,专题片《中国粮的奇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引发观众对粮食的关注。粮丰天下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历史性成就背后靠的是什么?从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秘笈又在哪里?

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中国为什么能

2016年6月13日,联合收割机在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留村镇麦田里收获小麦。

中国的粮食主要从哪里来

从黑龙江到岭南,13个地区为中国贡献了75%以上的粮食产量。

1947年,一批荣复军人在北大荒点燃第一把荒火,撒下第一把种子。此后,荒火逐渐燎原,种子生根发芽。转眼70余载,奇迹耀荒原。如今,这里的耕地面积达43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当时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杂草有一人多高。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就搭起马架子、地窨子。最可怕的是夏天蚊虫太多,干活时只能戴着蚊帽子,有时只能留张嘴在外边吃饭,蚊虫经常掉到饭碗里。”在八五二农场,几位“农垦一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然而,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不等不靠,将无畏之势、前进之姿,定格在黑龙江垦区历史的丰碑上。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1978年突破50亿斤,1995年突破100亿斤,2009年突破300亿斤,2015年年产粮达441.3亿斤,2018年实现“十五连丰”……数字可能有些枯燥,却写满建设者的艰辛,见证着奋斗者的足迹!

“今天,这里早已成为‘北大仓’!”在素有“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89岁高龄的刘焕高有些兴奋。他介绍,北大荒已建起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随之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增长中,约50%的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改革初期的粮食增长中,约35%的粮食单产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90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进入21世纪,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和农业规模规模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提出并确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本方向,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随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

坚持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1956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袁隆平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

让杂交稻技术贡献人类,这是袁隆平的梦想。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就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

现在,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活力和能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和农业增长的贡献日益彰显、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完善和创新发展,国家持续出台了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对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12448.80亿元,年均增长96.23%。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网店985.6万家,阿里巴巴淘宝村2118个,农产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585家;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1391.30亿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从业人员900万人,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经营收入由2014年的30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6200亿元,年均增长28.33%,带动700多万户农民家庭就业和增收。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已经实现由纯粹农业原始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旅游体验等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双重转变。

对外贸易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推进,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对外开放大国,开放质量大幅提高。

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5年的254.2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013.90亿美元,增长6.92倍,年均增长10.64%。

农业“引进来”由引资向引技、引智领域不断拓展,成效显著。1997年~2016年,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呈现增长趋势,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分别由1997年的6.28亿美元、125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8.98亿美元、814亿美元,年均增长8.08%、12.04%。在引技、引智方面,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引进了大量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

农业大踏步“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农业对外投资流量由2004年2.9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2.87亿美元,年均增长33.43%;投资存量由2004年的8.34亿美元扩张到2016年的148.85亿美元,年均增长30.13%。截至2016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800亿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1300多家。(来源|《读者报》 作者|苏会志 钱彤 鲁宏杰 杨银满 乔振友 周勉 袁汝婷)

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中国为什么能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