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四大经典之感悟十三(整理自天涯论坛)

 杏林思羽 2020-02-03

第十节 生理病理和医理


  人法自然、法天地。而天地的运转是有规律的。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因此人体的气机也是东升西降。
  我们一般都是右手比左手灵便,当然也有个别人是左撇子,因为有一般就有特殊。不过只有一般的才具有代表性,才更有说服力。那人的右手足为什么会比左手足灵便呢?这就是气机的运转造成的。
  人体面南而立,太阳是从左边上升,因此人体的气机也是从左边上升,升到上面就到了头部。太阳升到正中处之后就从右边下降,人体的气机也从右边下降,降到下面就到了右边的手足部。这么一来人体的气血精华就集中在了两个部位就是人的左上部和右下部。
  人的左上部就是头的左边部分,所以人的头部左边部分得到的营养就比右边的多。由于头的左部得到的营养多,所以在头左部的耳朵就比右边的耳朵听力好,在头左部的眼睛也比右部的眼睛视力好。而人的右下部就是右手和右足部,所以右手和右足部就比左手足得到的营养多,因此右手足就比左手足灵活灵便。
  经云: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主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以上就说明了我们人体的气机在不停的运转,气机有升有降,而气机的升降就是脏腑之气的升降。我们前面说了人体的六脏六腑就是人体内的十二位官员,这十二位官员在人体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并不走坐在办公室里享福的。那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我们知道皇帝和宰相都在国家的最高层运筹全国。而最能体察民情的是最下层的官员,这些下层的官员把民情一级一级往上面反映,最终反映给皇帝和宰相。然后皇帝和宰相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政令向下面一级一级的施行,解决百姓所需、百姓疾苦。
  就这样下级不停的向上级反映民情,上级不停的向下级施行政令,一上一下形成了一个圆运动。我们身体内的十二位官员也是在进行着这样的一个圆运动。

  在我们身体内心为君主之官在上,肾为作强之官(一个国家最强的就是在最下层的广大老百姓)在下。心为火,肾为水。心火要下降以温肾水,肾水要上升以清心火,水火既济方能国泰民安。
  肝为春天主升,肾水的上升要靠肝气的升发才能上升。肺为秋天主降,心火的下降要靠肺气的降敛才能下降。春天是地下的气往地上面升,秋天是天上的气往地下面降,因此大地之气即随春之气的上升而上升,也随肺之气的下降而下降。人体内的大地就是属土的脾胃,因此脾土之气随肝气的上升而上升;胃土之气随肺气的下降而下降。一升一降就形成了一个圆运动。

  人体内有六脏六腑,其中脾与胃一脏一腑相表里都属土,而脾土主升,胃土主降。
  肝与胆一脏一腑相表里都属木,而肝木主升,胆木主降。
  肾与膀胱一脏一腑相表里都属水,而肾水主升,膀胱水主降。
  心与小肠一脏一腑相表里都属火,而心火主降,小肠火主升。
  肺与大肠一脏一腑相表里都属金,而肺金主降,大肠金主升。
  心包与三焦一脏一腑相表里都属相火,而心包相火随心火的下降而主降,三焦相火发于肾系随肾水的上升而主升。
  因此这十二位官员的运行规律是脾、肝、肾、小肠、大肠、三焦向上升,胃、肺、心、胆、膀胱、心包往下降。

  脾胃属土,土具有运化的作用。脾气主从下向上运化,脾把吃下的食物的营养运化升散到肺,经过肺气的降洒滋养着全身。脾气不升就会出现下泻。
  胃把消化后的糟粕向下运化到大小肠排出体外,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

  肝胆属木,木具有疏泄的作用。肝气从下往上疏泄。胆气从上往下疏泄。

  肾膀胱属水,水具有封藏的作用。肾气从下往上封藏,肾虚不能封藏就会出现大小便不禁等滑脱现象。膀胱从上往下封藏。

  心小肠属火,火具有宣通的作用。心气从上往下宣通,小肠从下往上宣通。

  肺大肠属金,金具有收敛的作用。肺气从上往下收敛,肺气不敛就会出现咳喘。大肠从下往上收敛,大肠向上收敛大便才不滑泻。

  心包三焦属相火,相火具有燔灼的作用。心包从上往下燔灼,三焦从下往上燔灼。

  就这样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如一个车轮,脾胃居中如轮轴,其它十脏居外如轮圈。
  轮轴在内转动,轮圈在外转动这就是人的生理。
  这个生理用一个图来表示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是两个阴阳鱼,一个鱼上升,一个鱼下降形成了一个圆。
  正常健康的人体内的运动就是太极图这样的圆运动。人生病就是某一脏腑不能正常的运转使这个圆不能正常的转动。这就是人的病理。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个圆不能正常的转动而产生的疾病呢?这个我们中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疾病的产生皆有原因。但是一般都是自己找的。乱吃乱喝,该睡不睡,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就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饮食无节,起居无常,逆于生乐,务快其心。
  乱吃伤脾胃,胃酸胃痛胃胀的症状就出来了。俗话说:十人九胃。都是吃出来的。
  乱喝伤肝,肝是解毒的,喝酒过多把肝都累趴下了,得了酒精肝。
  乱抽伤肺,肺空虚容纳空气以司呼吸,烟抽多了把肺都给填满了,呼吸不畅,咳嗽、哮喘、肺结核就出来了。
  该睡不睡,通宵熬夜,心火不降,心火消耗肾精,好比蜡烛的燃烧肯定会消耗蜡油。肾精被耗而不足就会出现肾亏,肾一亏就会出现腰脊酸痛、头晕、耳鸣、发白、眼花等症状。
  心肝脾肺肾是人的命根,就好比树的树根。树根被伤肯定再也经不风雨了,人的五脏被伤那也肯定是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结果只能是半百而衰,疾病缠身。这就是所谓的病是自家生。也就是自作自受。

  不生病其实也很简单,该吃的吃,不该吃的不吃,酸甜苦辣咸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不吃,这叫饮食有节。
  该睡的时候一定要睡,该起床的时候一定要起床,这叫起居有常。
  工作一定不能过度劳累,久站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视伤血这就是五劳所伤。长久的工作劳累会造成严重的劳疾,更难治愈。因此一定要劳逸结合。这叫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还有一点就是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不争名,不好利,心情舒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更有一点就是不要被虚邪贼风,狂风暴雨,暑热寒霜等外在的环境所伤。外在的环境伤人之后病情发展的都比较迅速,如果体内再不坚固,就容易得暴疾而亡。

  我们上面讲的乱吃乱喝是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环境,是为内伤。后面说到的虚邪贼风,狂风暴雨等外在的环境伤害,是为外感。如果已有内伤再得外感,好比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怎能不暴病身亡。

  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是人体内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才产生的疾病。西医认为疾病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造成的。可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也是生物,而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任何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而灭绝的,而任何生物的生存也都是因为有了适合它生存的环境才存在。人体内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内正常的环境被我们胡吃乱喝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所破坏而产生了适合这些细菌、病毒生存的环境才有了这些细菌和病毒。
  比如,夏天天气炎热,适合蚊子、苍蝇的生长和繁殖才有了蚊蝇。而等到天气转冷之后,蚊蝇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蚊蝇自然就没有了。而中医治病就是调节人体内的环境,有热清热,有寒去寒,破坏细菌、病毒的生存环境,疾病自然就痊愈了。因为彻底改变了细菌、病毒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釜底抽薪。这就是中医治本的原因。
  西医针对这些蚊蝇,发明直接消灭蚊蝇的药物,虽然蚊蝇被毒药迅速的消灭但是滋生蚊蝇的环境还在,蚊蝇还会大量繁殖。这只是扬汤止沸。因此疾病容易复发。这就是西医治标的原因。

  那么人体内有哪些环境,又会发生哪些环境的改变呢?

  前面我们讲过地球绕太阳运转产生了六种气候――风火暑湿燥寒为天之六气。地得天之六气的影响在我国化生了具有六气的六种气候地理环境。而人秉天地之气生,因此人体内的气候环境也是六种――风火暑湿燥寒。但是正常健康的人体内不风、不火、不暑、不湿、不燥、不寒,因为这六气在人体内周流不息形成一个圆运动让六气化为一气。
  人体的六气之所以能化为一气,是因为这六气相生相克,六气不偏则团结如一化为一气。如果其中任何一气偏胜或者偏弱失去平衡就会显现出因此气偏胜或偏弱造成的症状。
  比如,人的脾之气为湿,胃之气为燥。当湿不偏盛,燥也不偏盛,燥和湿打成平手,则体内即不病燥也不病湿。如果湿气偏盛,湿气就战胜了燥气,则燥气就偏弱。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而此时脾的湿气大,造成脾不能升清;胃的燥气弱,胃不能降浊,人体内的气就堵在了这里。脾胃在腹部,这时就会出现腹胀满、不能食的病症。而且湿气过盛,身体还会出现湿疹等湿气类的疾病。
  因此身体内的六气出现任何一气的偏盛或偏弱都会影响气机升降的运行。而正常健康的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气机的升降运动,当六气的任何一气出现盛衰都会阻碍气机的正常运转产生疾病。由于人身的疾病大都是因为六气的盛衰造成的,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才说了那句万古不易的圣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火暑湿燥寒。
  如此一来,中医的治病之法主要是熄风、降火、消暑、除湿、润燥、去寒使六气恢复平衡让气机恢复正常的升降。这就是中医的医理。

  我们聪慧的老祖宗发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奥秘,天地的生理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云行雨施万物才生生不息。而我们人类的生理和天地的生理一样,在我们人体内也进行着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气机升降运动。而当气机受某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的升降就产生了疾病。这就是疾病产生的原理。而中医就是通过消除阻碍气机升降的因素来医治疾病。这就是中医的医理。

  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这就是中医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