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伴我几十年 文/杨甲午 ![]() ![]() 一本陪伴了我42年的“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在中国文化史上,书法的地位非常高,是我们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作为一个爱书人,我把读书习字作为一生的追求,秉承“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努力追求个体有限生命诗意生存中的高妙境界。 我学书幼时承蒙家教,是从颜体楷书入手的,先是《勤礼碑》,再到《告身帖》、《麻姑仙坛记》,也参照了傅山、何绍基、华世奎的笔法。对书圣王羲之的《圣教序》也下了一番苦功夫。我认为一个学书者最初入手很重要,它可能影响你的一生,是构建自己审美立场的基石。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的两条大河,学书者只有在这两条大河中沐浴洗礼才有可能进入到艺术的境界。 我学书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学阶段。祖父念过私塾,书法天分悟性极高,能写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在当地很有名气。在我六七岁时,就教我研墨、执笔、习字,他写出的字古朴典雅,遒劲高古,犹如一本精致的楷书字帖。由于自幼受家庭熏陶,我从小就喜欢上了书法,书法成了我一生最大的业余爱好,伴我几十年。就是在“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那几年,我也以习字为乐,经常在田间地头,以树枝、玉米秸秆为笔,大地做纸,涂鸦书写,时而达到忘我境界,经常陶醉其中。 第二阶段:痴迷阶段。1973年从军—1986年在军营的日子里,训练时间再紧,我也没有放弃书法学习。1977年每月只有15元钱津贴,我花了5元钱从祁县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影印本的《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这本帖子伴随了我42年,基本上是我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稍有空闲,就拿出来读帖、记字、揣摹、临写。 70年代部队在山西祁县驻防,当地有三位名气较大的老师。一位是祁县城南村的王再德,一位是祁县文化馆的陈湜,一位是电影院的渠培英。王老师擅长楷书,陈老师擅长草书,渠老师擅长隶书。我一一登门拜访求教。我去祁县城南村王再德老师家拜访时,他见有一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对书法这样痴迷和执着,决定收我为徒弟,王老那时就已经70多岁了,家在农村,收徒让他非常高兴,也很激动。老人家藏有大量的书法古碑帖拓片,因在“文革”中这些国宝珍品被视为“四旧”随时都有被收缴的可能,便埋在了地下。兴奋之余,他要我和他一起把藏在地下的古碑帖拓片挖出来,送给了我厚厚的一大摞。供我欣赏临摹。这些宝贵的书法资料,因部队搬家频繁大多散失,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我保管不善,学书用功不够,有失教诲,愧对九泉之下的王老。 1977年下半年,我从祁县文化馆陈老师那里得知,”文革“已经结束,上海书画社近期创办了一本《书法》杂志,我欣喜若狂,毫不犹豫地从每月几元的津贴费中,拿出了10元钱、对于我这个当时每月只拿几元钱的士兵来说,这已是一笔巨款了,汇到了杂志社,恳求邮寄给我一本。等来的是一张退款条:“此杂志非正式面向社会,已售完,敬请谅解。”我能理解,苦苦等了一年后,我才买到了1978年第一期的创刊号。封面上郭沫若写的“书法”二字,左重右轻,笔画老道,落笔很实,右侧显得细洁,这种左重右轻的“险情”,被每个字中的点来“救险”,压住了阵脚,化险为夷,真是恰到好处,体现了书法艺术之美!扉页上有毛泽东题写的“奋斗”二字,潇洒飘逸,怀素风格明显。细翻下去,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以及华国锋的题词书体都有出处,颜味十足,毫无做作之感。当代人的作品张旭的草书古帖厮守,相映益彰,徐徐生辉,尽管还有“文革”刚刚结束的痕迹,但依然代表着这个时代书坛的最高水平。2014年下半年,《书法》杂志创刊38年,开展“我与书法”征稿活动,我撰文回顾了当时购买杂志的过程,被该杂志2014年第10期刊用。 陈老师给我讲:学书一定要“先与古人近,后与古人远”,“既要临进去,更要走出来。”并写了一首草书陈毅元帅的《咏雪》诗,赠予我。 电影院的渠老师给我讲述了他去山东曲阜孔庙碑林、泰安岱庙张迁碑西安碑林摹拓的经过,并书写了隶书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供我临摹。 山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发源地,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春秋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至今仍被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王允、温峤、温大雅、王珪、王维、温庭筠、王溥、罗贯中、戴廷栻、渠本翘等历史人物,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对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祁县是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当时的祁县图书馆是全国县级图书馆收藏古书最多、量最大的县级图书馆。“文革”后期街上的老牌匾逐渐恢复,我星期日一有空闲就去上街看老牌匾,欣赏内容,观其用笔、结体,受益匪浅。 第三阶段:升华阶段。我转业到地方后,从汾河之滨来到永定河畔。从1995年至今,在京城工作的二十年间,充分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京城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化之灿烂,人才之济济。难怪齐白石58岁当“北漂”,不来北京,他充其量只能是湖南省的地方知名画家,只有到了北京,才能成为国家级的书画大师。在北京的十几年间,工作再忙,时间再紧,我也要挤出时间,接受文化熏陶。先是游遍了京城近50家博物馆,经常听讲座,看展览,参加书友圈的笔会。2009年还参加了张旭光先生创办的“北兰亭书友联谊会”。 2008年9月,我参加了中国铁路文联、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铁路“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书法大赛,我创作的6尺竖幅作品“中华奥运情”获入选奖。 2012年5月,由国内颇具影响的《中国书画报》 举办的”华夏之星“第一届中国书画人才海选中,在上万件作品中,经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我书写的一副6尺楹联行书作品“意淡名利喜风雨,心怀山川忘红尘”获入选奖,并被编入获奖作品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2017年9月,我参加了全国第八届“长城杯”书画展,我创作的一副六尺行书作品获银奖。 在国家弘扬中国书法传统艺术的今天,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将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继续攀登王羲之、颜真卿两座书法艺术巅峰,充分领略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 书法让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给我的人生增加了更多的乐趣。每逢喜事,当我高兴的时候,书法会给我助兴,心融意畅。当我处于人生低潮时,只要一拿起笔,心中就只有黑白世界了,什么忧愁苦闷一概烟消云散了。 “平心静气看浮尘,修身养性忘物我。“书法以它的永恒、自然、禅意、玄妙和神秘使我为之钟情。一壶茶、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让我品味了人生的富足而又与众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