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6条

 昵称ADOxG4Mj 2020-02-04

原标题:【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6条

第346条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止者,邪气胜,正阳气脱也,故死。

【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厥而不利,是阴邪未盛,若便发热,尚在不死。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为有阴无阳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而利,里阴内盛也,故曰有阴。汗出不止,表阳外绝也,故曰无阳。

程知曰:言暴下利汗出,为亡阳死证也,六、七日不利,忽发热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浑是外阳内阴,真阳顷刻无存矣。

汪琥曰:寒中厥阴至六、七日,当亦厥六、七日矣,不言厥者,省文也。厥则当利不利者,阳气未败,犹能与邪相支吾也,若至发热,即利者亦当止。今则发热与利,骤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则知其热非阳回而热,乃阳脱而热,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张令韶曰:厥阴病发热不死,发热亦死者有三证:一在躁不得卧,一在厥不止,一在汗出不止。

六七日当阴阳自和,复发热而利,正气虚可知。汗出不止,是阳亡而不能卫外也。有阴无阳,指内而言。此为亡阳,与热利之发热不死、汗出自利者天渊矣。

六七日,正传厥阴之时,从前不利,六七日间,便发热而利,脏中之温气内泄,其人汗出不止者,经中之温气外亡,如是必死。以其表里之阳皆脱,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六七日,下利便发热,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此条订正)

厥阴一证,虽曰阳回则生,而阳气暴出者,亦在必死之例。六七日下利,在后节本系不治之证,盖本节「不利」之「不」为「下」字之误,「而利」两字,实为衍文。当云:「六七日下利,便发热,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以六七日之厥,七日后忽然下利,正在下利,便见「发热,汗出不止」之阳脱证,故云必死,如此则「便」字方有着落,谓其与下利一时并见也。如此则与末句有阴无阳,亦为密合无间。发热在六七日后,则六七日之厥,不待言而可知。下利在六七日后,则六七日之不利,反为赘说,故知「不」字当为「下」字也。按少阴篇:「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加猪胆汁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汗出不止,与脉暴出同,正如烟气上,离薪之熛火,立见灭熄,欲其复燃,岂可得乎。故曰有阴无阳也。

这一条论述阴盛亡阳汗出不止的死证。

伤寒六七日,不利,六七天前还没有下利,六七天以后出现发热和下利,就是里寒外热的意思,发热属于格阳,下利属于里寒,对这样一个症状的概括,叫做便发热而利。本质是里有寒,发热是假象,是阴盛格阳,阳气无根而浮游于外,如果这时候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在临床上观察,有人临死的时候出了一身的汗,叫泄尸汗,因为亡阳了;也有人临死前排大便,因为大气下陷了;也有人一喘就死了,因为阳气上越了。不知其生,焉知其死。这一条告诉我们,凡是格阳之病均怕出汗,一出汗就有性命的危险。我学徒的时候见过一个老医生,他在看病的时候,属于老人阳虚的,就问出汗没出汗,有的时候用手摸一摸,他最怕病人出汗,为什么?出汗亡阳。就得用参附汤、四逆汤、六味回阳饮,赶快保护阳气之根,使阳气不要飞越。

换这个太阳伤寒,六七日以前本应该不利,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发热而利,这不是很好的现象,说明这个六七天前不利的时候,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正败了,邪胜了,便发热而利,所以发热它是邪,而利呢是这个正不守了。这也说明是胃虚了。

所以这个中医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正邪交争,我们在这个临床上要注意这个。以前它本来不发热,现在发热,表示邪胜了,那么而利呢就是正败了。这个下利伤人津液,如果其人再汗出不止,更伤人津液了,既下利又汗出这是一个虚脱的现象,津液虚脱,那非死不可。

这个《内经》上讲的很好了,这个我给说过多少回了,在《内经》这个《素问‧热病论》说的: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这个伤寒是太阳之伤寒,在太阳伤寒这个阶段,这是邪在表,这个时候啊就是人的这个精气和这个邪气拼斗,《内经》那段说的很好啊,叫做阴阳交那段,你们好好看一看,这与我们研究的这个书啊,很起作用的。所以六七日前不利的时候,正是这个正邪交争这个阶段,就是人打算由表,机体打算由表,以发汗的作用把邪给解除。

《内经》里这么讲的,如果汗出呢,是邪退了,它不发热,那就是正胜而邪退,它那个书上所说的是精气胜的。那么反之,自汗出而反发热,就是邪胜了,出这个汗而热不退,表示精气往外流了,所以叫阴阳交嘛。开始这个阳,也就是这个正气在里头,这个邪气在外头,阴阳交,它这阴呢指的就是邪气说的。这一段也是,虽然汗出,可这个汗出不止啊,是精气、津液往外泄了,这个邪留到里头了,发挥作用了,所以发热。

怎么叫有阴无阳呢?就是光有邪气了,这个阳它指的就是正气,就是津液,你看看这个书啊都是,所以这个注家都搞错了,都搞错了这一点,这个历来的注家认为这个阳都是热。《内经》上的那一段啊,那个阳指的是津液、指的是精气,张仲景这个书也是,它说「此无阳」也,你看这麻黄汤证说「阳气重故也」,阳气重不是热重于表,它是由于老不发汗,这个津液冲斥于外;津液少呢,此无阳也,所以不可以发汗,都不是指的热啊。

这一段更明白了,它由于大汗出不止,人还发的这么高烧的,哪来的没有热呀?所以这个注家啊,它就是不是全面看问题,它也不看旁的书,才会把阳认为是热,所以有阴无阳啊,就是只有邪而无有正啊,这正都跑哪去了,都因为汗出不止与这个下利而丧失了,丧失津液,津液亡失殆尽了,人就完了。津液怎么亡失?因为胃气败了!

所以这个地方都挺好的,不但我们要懂得这个书,同时我们看旁的书也容易理解,你们再好好看看各家写的这个书,有些地方啊简直是瞎胡扯。医书啊这个东西不要随便说,误人。对于这个《伤寒论》呢,我就怕写这个,不论多少次,我教这个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了,我就没敢写,没往外拿东西出来,始终是怕这东西误人。

患太阳伤寒,正邪交争五六天未出现下利,是正可抗邪。突然出现发热,伴有下利,并非阳复阴退,而是正败邪胜,阴邪亢盛,格阳于外所致。下利是里阳亡失,汗出不止是表阳亡失之兆,阳不敛阴,属于死证,故云有阴无阳。

【注】

便:<副词>即,就。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